第二屆“共享杯”大學生競賽頒獎典禮圓滿舉行
第二屆“共享杯”大學生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創新實踐競賽已于近日落下帷幕。2014年12月11日,競賽總結會暨第二屆“共享杯”大學生競賽頒獎典禮在北
第二屆“共享杯”大學生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創新實踐競賽已于近日落下帷幕。2014年12月11日,競賽總結會暨第二屆“共享杯”大學生競賽頒獎典禮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主樓會議中心第一報告廳舉行。此次大會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主辦,并由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信息技術中心協辦,取得了圓滿成功。
院士尹偉倫、研究員閻保平等出席會議
出席本次大會的主要專家與領導有:競賽專家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競賽組織委員會主任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主任戴國強,競賽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副主任呂先志、蘇靖,競賽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呂衛鋒,競賽專家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閻保平、空軍總醫院主任醫師王新宴。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家國家科技技術條件平臺和黑龍江、江蘇省、陜西省等各地方科技平臺的代表們也出席了此次大會。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副主任呂先志發表講話
競賽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副主任呂先志在會上對第二屆“共享杯”大學生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創新實踐競賽做了總結報告,報告中指出:“共享杯”大學生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創新實踐競賽主題鮮明、目的明確,推動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挖掘科技資源潛在價值,培養和提升廣大青年學子的創新能力,營造全社會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氛圍和文化。在今年的論文相似性查重篩選的過程中,作品的論文重復率超過20%就會被淘汰,他提出了以后競賽會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他還提出以后的競賽可能會有企業參與進來,企業出題能更好地使資源與需求對接,科技成果將更為直接地得到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發表講話
另外,專家組委員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協辦單位代表黑龍江省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孫亮、獲獎學生代表北京協和醫學院碩士研究生何曉琳、獲獎教師代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卷樂老師也分別發表了講話。
今年的競賽主題吸引了1000多個團隊或個人參加,涉及的人數達3000多人,參加報名的高校總共有260多所,總共收集到的作品有717件,參賽的人數和作品的數量比第一屆多很多,特別是作品的質量,比第一屆高很多。競賽評審程序本著公開、公正、嚴謹的原則,所有作品都要經過論文相似性查重、初審、復審三個環節,最后評出大賽特等獎1名,一等獎6名,二等獎12名,三等獎30名,優秀獎83名,優秀指導教師獎9名,優秀組織獎6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副主任呂先志為特等獎學生代表頒獎
由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推薦提交的多媒體作品《水嘴鉛析出含量調查》(完成人:彭冬冬、薛凱紅、曹學乾、章光輝、邸曉韋、鄭芳,指導老師:吳俊升,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獲得了二等獎;論文作品《基于數據挖掘的大氣環境下碳鋼腐蝕速率推測及腐蝕地圖的建立》(完成人:崔夢晨、張苗苗、倪森、李輝、李戊辰,指導老師:付冬梅,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和《基于數據挖掘的大氣腐蝕性等級細化及可視化》(完成人:吳超、楊燾、丁鄴、王志強、鄭爽,指導老師:付冬梅,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獲得了三等獎;論文作品《電力鐵塔的大氣腐蝕區劃分級與影響因素研究》(完成人:陳俊、孫奇、鄧連林,指導老師:武俊偉,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獲得了優秀獎。
二等獎學生代表彭冬冬、薛凱紅等上臺領獎
北京科技大學彭冬冬、薛凱紅、崔夢晨、吳超作為獲獎學生代表出席了頒獎典禮。他們表示,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科技資源共享工作的理解,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多元的競賽活動,是提升創新能力的契機,是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結果。
三等獎學生代表崔夢晨、吳超等上臺領獎
此屆“共享杯”大學生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創新實踐競賽取得圓滿成功,競賽組委會呼吁更多的高校和大學生參與到科技資源共享競賽中,共創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文化氛圍。
責任編輯:李玲珊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82387968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