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柯:我從來不為榮譽而戰
發布時間:2014.01.17 09:09:20信息來源:光明日報作者:畢玉才,劉 勇
金屬見證了人類進步的歷程,但金屬材料的強度與韌性、導電性和熱穩定性,卻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如何讓金屬材料兼具超高硬度和熱穩定性?中科院金屬研究所院士盧柯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了金屬納米層片結構兼具超高硬度和熱穩定性。

今年10月1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刊登了這一重大發現,稱贊這一成果“非同尋常”。面對溢美之詞,盧柯表現得非常冷靜,他說:“我從來不為榮譽而戰。”
翻開盧柯的簡歷,記者發現,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選擇研究納米金屬純屬巧合。”盧柯告訴記者,1990年,他完成博士答辯等待分配工作,其間參加了一次納米材料研討會,從此與納米材料結下了不解之緣。
采訪結束時,盧柯對記者說:“搞科研就像在海灘上尋寶,如果你只滿足于撿隨處可見的貝殼,那你一輩子也挖不到珍珠。”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月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郭靜 電話:010-82387968-802
QQ: 815397784 郵箱:guojing733@163.com
如何讓金屬材料兼具超高硬度和熱穩定性?中科院金屬研究所院士盧柯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了金屬納米層片結構兼具超高硬度和熱穩定性。

翻開盧柯的簡歷,記者發現,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選擇研究納米金屬純屬巧合。”盧柯告訴記者,1990年,他完成博士答辯等待分配工作,其間參加了一次納米材料研討會,從此與納米材料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們的研究是打表面就可以做成納米。表面納米化國外的同行不認同,認為沒有任何新意和價值,自己的學生也都不支持,當時真是四面楚歌。”盧柯回憶道,“從1997年到2003年,全世界就我們一個科研小組做這項納米研究。只有3個學生和我堅持到了最后。”
2000年,盧柯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第一篇論文,納米材料“鼻祖”葛萊特認為這項工作是“本領域的一次突破”;2004年,《科學》雜志發表了盧柯課題組的最新成果,評審人稱贊他“再次用極為漂亮的實驗結果演示,通過在納米尺度上的結構設計可以從本質上優化材料的性能和功用”。此后10年,盧柯及其合作者發表學術論文360余篇,其中在《科學》雜志發表的就有8篇。
如今,盧柯的納米材料研究小組成為世界同行公認的重要研究小組之一,被德國馬普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確立為馬普青年科學家伙伴小組,盧柯也成為國際納米材料委員會唯一的中國籍委員。
“在盧老師的時間表里,每周一上午都是小組會時間。”金屬所博士生閻豐凱說,“小組會完全開放,老師和學生可以互相提出質疑,甚至爭論得不可開交,許多靈感的火花就是在一場場辯論中迸發出來的。”
金屬所博士生劉小春是金屬納米層片結構發現的參與者之一。他說:“金屬納米層片結構早在2011年12月就發現了。當時,我很著急出成果,想馬上對外發表。盧柯老師得知后,擠出時間,帶著我們討論了兩個小時。后來,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補充完善,經過充分論證后才對外發表。”
采訪結束時,盧柯對記者說:“搞科研就像在海灘上尋寶,如果你只滿足于撿隨處可見的貝殼,那你一輩子也挖不到珍珠。”
責任編輯/任盼盼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月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郭靜 電話:010-82387968-802
QQ: 815397784 郵箱:guojing733@163.com
標簽:盧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