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腐蝕與疲勞的“兄弟情”
腐蝕與疲勞均為材料構件失效的主要形式,在多種情況下,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對材料發起攻擊,儼然一對團結互助的“好兄弟”。 這對“好兄弟”一起出現時就是腐蝕疲勞,腐蝕疲勞是指材料在交變載荷和腐蝕介質的協同、交互作用下發生的一種破壞形式,廣泛存在于航空、船舶以及石油等領域,腐蝕疲勞破壞是工程上面臨的嚴重問題,現已成為工業領域急需解決的課題。但本次世界腐蝕日,我們先不說兄弟倆的事兒,而是聊聊腐蝕的弟弟——金屬疲勞那些事兒。
金屬為什么會疲勞?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要想徒手拉斷鐵絲是非常困難的,但如果反復折幾下卻很容易折斷。這表明,即使反復變化的外力遠小于能將金屬直接拉斷的恒力,也會使它的機械性能逐漸變弱并最終損毀。金屬的這種現象和人在長期工作下的疲勞非常像,科學家們便形象地稱其為“金屬疲勞”。
不少小伙伴都會疑惑:人累了會疲勞,怎么堅硬的金屬也會疲勞呢?正所謂“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我們目前所用的金屬并非是完美的,在加工或使用的過程中,金屬總會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內部有雜質或孔洞、表面有劃痕。這些缺陷往往只有微米量級,很難通過肉眼觀察,如果給金屬施加一個不變的拉力,它們并不容易產生裂縫??扇绻饬κ欠磸妥兓?,一會兒是拉力一會兒是壓力,一部分能量就會轉換成熱,積累在金屬內部,一旦超過某個限度,金屬就很容易在缺陷處發生原子間的化學鍵斷裂,導致結構開裂。

什么是疲勞?
突然性:斷裂時并無明顯的宏觀塑性變形,斷裂前沒有明顯的預兆,而是突然地破壞; 低應力:疲勞破壞在循環應力的最大值,遠低于材料的抗拉強度或屈服強度的情況下就可以發生; 重復載荷:疲勞破壞是多次重復載荷作用下產生的破壞,它是較長期的交變應力作用的結果,疲勞破壞往往要經歷一定時間,與靜載下的一次破壞不同 ...
影響疲勞強度的因素比較多,以下幾類因素在航空發動機設計、制造中需要重點予以考慮。應力集中:疲勞源總是出現在應力集中的地方,必須注意構件的細節設計以避免嚴重的應力集中,比如加大剖面突變處的圓角半徑; 表面狀態:疲勞裂紋常常從表面開始,所以表面狀態對疲勞強度會有顯著的影響,表面加工越粗糙,疲勞強度降低、越嚴重 ...
疲勞的危害
雖然很多人都沒聽過金屬疲勞的事兒,但它卻廣泛潛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引發出人意料的嚴重事故。據估計,約90%的機械事故都和金屬疲勞有關。2007年,美國空軍的一架F-15戰斗機在模擬空戰時,戰機機頭與機身分離,飛行員彈射出艙,這次事故造成美軍F-15戰機大面積停飛,調查結果顯示,事故起因于飛機上的一根金屬縱梁發生了疲勞。無獨有偶,2002年,一架由我國臺灣飛往香港的波音747客機在澎湖附近海域解體墜毀,造成包括機組成員在內共225人不幸罹難。事后調查認為,飛機上一塊修補過的蒙皮發生了嚴重的金屬疲勞開裂,造成機尾脫落,最終導致飛機因艙體失壓而解體。 除了飛行事故,輪船、列車、橋梁、汽車等也常因金屬疲勞招致災難:二戰期間,美國的5000艘貨船發生了近1000次金屬疲勞事故,200多艘貨船徹底歇菜;1998年,德國一列高速行駛的動車因車輪輪箍的疲勞斷裂而脫軌,造成100余人死亡。
航空史上最著名的軍用飛機疲勞破壞事件,應該是1969年美國空軍的F-111空中解體。F-111結構中有個特殊的可變后掠機翼設計,這是因為固定式機翼在特定的飛行速度、高度、大氣溫度、大氣密度、引擎推力下,有最佳的性能表現,一旦其中某個因素改變,性能就會降低。而可變后掠機翼則完全無此缺點,它就像是設計各種不同的機翼...
2007年11月2日上午,一架隸屬于美國密蘇里州空中國民兵(Air National Guard)的F-15C,在執行訓練任務時突然空中解體,就是上述顧慮的最佳例證。失事當時,這架編號80-0034的F-15C正執行基本戰斗機機動(Basic Fighter Maneuvers)演練,與僚機進行一對一的空中攻擊及防御動作訓練。在進行第二次的接戰練習時,失事...

結語
中國工程院趙振業院士呼吁,加速抗疲勞制造研究發展,建立抗疲勞制造、極限壽命設計、極限性能材料新三位一體技術體系是機械制造升級轉型的當務之急,是提升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道路,是實現機械制造強國的根本道路。強硬如金屬尚且如此,雖然算不上什么新知,但也從某一種角度提醒著我們:革命尚未成功,我輩仍須強韌性、減疲勞,來日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