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承擔國家、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30余項,在Nature等一流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240余篇,提交專利申請126件、已受理74件;2年引進18個創新樣板工廠團隊,成立10家產業化公司,并且整體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以上這些成績,都出自一個成立僅2年的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實驗室最新的研究成果于2020年5月27日在《Nature》上發表,據了解,這已經是該實驗室在《Nature》上發表的第7篇論文。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北京大學劉開輝研究員、王恩哥院士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eeded growth of large single-crystal copperfoils with high-index facets”的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報道利用表界面調控控制成核和單核異常長大技術實現30余種晶面、A4紙尺寸單晶銅箔庫的可控制備。
僅成立兩年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究竟是靠什么拿下這么多成果?
大牛云集:定位不凡,前程萬里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坐落于粵港澳大灣區主要核心城市之一的東莞市,毗鄰中國散裂中子源,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為牽頭單位,由東莞市政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
實驗室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并成立了實驗室理事會、學術委員會、國際顧問委員會、招聘委員會和產業化委員會等內設機構。王恩哥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中科院原副院長)擔任實驗室理事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院士出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物理所汪衛華院士擔任實驗室主任,可謂大牛云集。(加盟機會詳見文末。)
王恩哥院士 趙忠賢院士 汪衛華院士
理事長 學術委員會主任 實驗室主任
作為廣東省首批啟動建設的四家省實驗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誕生就是要朝著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的方向前進。向著目標,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把自身定位于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研發南方基地、國家物質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粵港澳交叉開放的新窗口。每一項,都蘊含著巨大的想象空間。
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曾表示,“誰掌握了材料,誰就掌握了未來”。
動作加速:建立快,發展更快
有了多位院士的重磅主持,加之廣東省委省政府以及東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從啟動到實驗室授牌,再到按時開工,僅用一年半時間。
實驗室于2018年4月完成事業單位注冊,2019年6月17日正式開啟項目動工,總體規劃1200畝,總經費預算約120億元,首期計劃投資經費50億元,首期基礎設施建設將在今年完成。
仿佛被按下加速鍵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經過2年布局和發展,在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板塊、創新樣板工廠、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四大核心板塊的工作也不斷迎來高光時刻。
在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板塊,實驗室布局建設中子科學平臺、材料制備與表征平臺、微加工與器件平臺、材料計算與數據庫平臺以及面向“材料智造”的大科學裝置等多個開放平臺,為粵港澳周邊大學、科研機構、企業提供專業性支持。
在前沿研究板塊,實驗室取得了多項耀人成果。
實驗室積極服務國家和地方需求,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重大項目、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項目,項目總經費約2.4億元。
2年來,實驗室明確了16個前沿科學方向,多項研究成果在Nature等一流期刊上發表,總共發表高水平論文240余篇。
2020年2月27日,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實驗室主任汪衛華院士團隊,實驗室全職博士后李明星、雙聘研究員柳延輝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入選其中。
△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的高溫塊體金屬玻璃示意圖;相關工作于2019年5月發表在《Nature》雜志上,題為High-temperature bulk metallic glasses developed by combinatorial methods,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博士后李明星為第一作者,柳延輝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產業轉化:創新模式,驚喜不斷
在創新樣板工廠板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探索“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實驗室與中國航發集團共建聯合工程中心;
與航天五院錢學森實驗室共建太空材料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與韶關市3家重點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探索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深度融合。
與東莞塘廈鎮共同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中試孵化園區,將實驗室創新研發和科技資源,與塘廈的區位優勢和產業配套優勢相結合,共同推動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先進陶瓷與復合材料技術產業化團隊獲東莞首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團隊項目立項,光合細菌菌劑制備與重金屬處理團隊為東莞水污染治理問題提出了11項建議方案。
這些創新與嘗試,將成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全鏈條探索的關鍵之處,見證著前沿基礎研究走向產業轉化,一步步落到實處。
正如王恩哥院士在慶祝實驗室揭牌兩周年的寄語里提到的那樣:“我們將創造回憶,而不僅僅是材料。”
可以說,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前沿科學研究以及創新樣板工廠的創新也造就了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的影響力。2年來實驗室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論壇等國際會議22次,主題涵蓋量子材料、理論物理、生物醫藥等,吸引了上千人來莞參會,其中包括60多位海內外院士專家。無疑,他們都被這個實驗室的理念和行動吸引了。而被吸引的遠不止他們。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論壇留影
人才薈萃:不為所有,但為所用
在這個全職科研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實驗室,似乎充滿了無限可能。
“人才互聘,成果互享,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秉持著這樣的人才理念,實驗室向全球的科學家敞開懷抱。并且,實驗室還與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等科研機構,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境內外高校建立了人才雙聘機制。只用了2年,這里就聚集了超過500人的人才隊伍。
截止2020年5月31日,實驗室全職全時及雙聘人員共549人,70%以上擁有博士、碩士學歷,其中雙聘人員183人,兩院院士10人,引進來自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等國外高端科研機構和著名高校的海外高層次人才20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5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19人,中科院“百人計劃” 入選者60人。
實驗室積極與國內高校、研究所進行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目前已與香港理工大學、中科院物理所、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關系,聯合培養碩士生及博士生。
加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你可以悠然沉浸在咖啡與科研的世界。
你也可以揮汗如雨,釋放你的能量。
享受美食與安心科研兩者兼得。
加入就是現在!
2020: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誠邀人才,共謀發展
招聘對象
從事金屬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陶瓷材料、半導體材料、磁性材料、超導材料、柔性電子材料、軟物質材料和生物醫學材料等相關材料科學研究以及結構和性能研究等領域的海內外優秀人才。特別優秀且實驗室暫無相關研究方向者,實驗室可為其提供平臺獨立開展研究。
應聘條件
1、具有海外著名大學博士學位,2年以上海外科研經歷;或具有國內博士學位,擁有海外博士后工作經驗或3年以上海內外科研經歷,并已取得海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正式職位或知名企業研發機構擔任過高級技術職務或首席技術顧問;或為省部級以上各類拔尖人才榮譽獲得者、重大項目負責人等;特別優秀者可放寬條件;
2、青年研究員/正高級工程師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以當年12月31日為計算截止日, 特別優秀者可放寬),受聘后半年內全職到崗;
3、已有多篇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高水平期刊或學術會議上,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或潛力,或擁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
4、身體健康,工作認真負責,具有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善于合作。
人才待遇
1、國際水準的薪酬待遇:研究員協議年薪75萬元起(不包含單位為其繳納的六險一金),頂尖人才待遇“一人一議”;
2、研究團隊帶頭人提供1000萬元團隊經費,組建科研支撐團隊(給予博士后、聯合培養研究生名額);
3、符合條件人才的可以申請認定東莞市高層次人才,享受200萬元-250萬元購房補貼;符合條件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享受15%的個人所得稅優惠;
4、高標準繳納六險一金;
5、解決住房問題;
6、協助解決子女入學。
應聘材料
1、個人簡歷;
2、自薦信;
3、研究/工作總結與計劃,研究計劃需寫明經費預算;
4、兩名同專業領域推薦人姓名、聯系方式及推薦信;
5、附件材料:護照(身份證)復印件,任職證明,最高學歷學位證書、專業技術職務證書復印件,發表學術成果目錄(注明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獲獎、專利證書復印件和成果轉化情況證明材料,以及本人認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相關材料。
聯系方式
1、簡歷接收郵箱:zhaopin@sslab.org.cn (郵件標題注明:應聘崗位+本人姓名+所學專業+青塔)
2、聯系人:程老師、金老師:0769-89136718
3、單位地址: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大學創新城A1棟
4、單位網址:http://www.sslab.org.cn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