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勝利油田技術檢測中心成功研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埋地管道雜散電流檢測裝備,實現了雜散電流快速檢測定位和監測預警,一舉打破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
雜散電流是指在規定回路以外流動的電流,通常是由于高壓電路或電氣化設施的電阻耦合、電容耦合以及電磁感應耦合的作用而產生的。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油氣管道80%的腐蝕穿孔事故主要原因來自雜散電流,其引起的管道腐蝕速率是自然腐蝕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給石油石化埋地油氣管道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嚴峻挑戰。
“我們做過試驗,1A電流下,8mm壁厚的管線,4個月就能穿孔。”技術檢測中心特種設備檢驗所副所長劉海波說。近年來,隨著高鐵、特高壓輸電線路的飛速發展,在軌道、高壓線、地鐵區域,甚至聯合站內用電設施附近都會有雜散電流。

目前,中石化內部承接油品輸送的管線大概兩萬多公里,因此準確判斷管線上是否存在雜散電流,是否有流入流出點并提出預警,對于油氣管道安全環保運行至關重要。
此前,在埋地管道雜散電流檢測技術領域,英國雷迪公司RD-SCM等國外裝備一直占據著壟斷性地位,單套設備采購金額需要50萬元。
“國外裝備可在不接觸管道情況下,直接顯示管道雜散電流值,在采樣精度、采樣頻率以及同步采集方面都具有絕對技術優勢。而普通設備需要連接管線和地面,以測量電壓壓差的方式測算電流。”劉海波說。
這項技術的核心是突破管元件的電流讀取算法,在國外是嚴格保密的。2016年,中石化對此進行科技攻關項目立項,通過技術公關,研究團隊構建了裝備探頭陣列電磁場強度與管中電流的數學關聯模型,破解了技術瓶頸,成功研發了管中電流核心檢測元件,在此基礎上,研制出新型埋地管道雜散電流檢測裝備。
“中心每年要進行800多公里的埋地管線檢測,從應用情況看,廣受好評。”劉海波說。據了解,新裝備的測量靈敏度能夠達到20mA@1m,最大測深度可達100mA@4m,不但各項技術參數與國外設備比肩,單套設備價格僅為國外裝備的五分之一。

目前,該技術研究成果已成功申報國家專利,在推進相關技術領域的裝備國產化方面前景巨大,也將對確保中國石化油氣管道本質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130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