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作系統研究了熱處理對E690鋼在模擬海洋環境中局部腐蝕萌生和發展過程的影響規律。局部腐蝕的萌生和鋼中的夾雜物密切相關,夾雜物的存在會導致夾雜周圍局部高晶格畸變的產生,高畸變區域在腐蝕過程中極易成為高腐蝕活性區域,誘發局部腐蝕的萌生,此外化學穩定性較差的夾雜物溶解后亦可成為局部腐蝕萌生點,隨著氧濃差電池和酸化自催化閉塞電池形成,會加速局部腐蝕萌生。在不同的使用環境下,局部腐蝕萌生的擴展機制并不相同。冶煉的過程中采用Al-Mg復合脫氧冶煉工藝,可形成細小的夾雜物提高鋼的焊接性,然而此類夾雜物也提升了鋼材局部腐蝕萌生的風險。然而,目前還沒有深入研究熱處理如何影響局部腐蝕的萌生和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研究,比較研究了熱處理對E690鋼在海洋環境中腐蝕萌生和演變的影響規律。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Influence of cementite coarsening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high strength low alloy steel”發表在《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上。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29-023-00358-1
采用熱處理來模擬焊接過程,熱處理可以顯著改變E690鋼中的微觀組織結構(圖1),由原始態的細粒貝氏體板條轉變為多邊形鐵素體和退化的珠光體。熱處理后鋼種的Fe3C等二次相發生了明顯粗化。
圖1 E690鋼兩種實驗的微觀組織形態:a、d立體顯微形態;b、c、e、f SEM圖像;g、h TEM圖像;a、b、c、g原始鋼;d、e、f、h退火鋼
通過EBSD獲得了鋼試樣的反極圖、晶粒取向和核平均取向差(KAM)如圖2所示。原始材料內部的晶粒分布不規則,退火材料的晶粒尺寸比原始材料的晶粒尺寸大約9倍,但是在這兩種類型的鋼中,晶粒方向在晶體上是均勻的。在熱軋過程中,碳被困于以體對角線為中心的立方晶胞中,所以原始材料的貝氏體組織會形成大量的點和線缺陷,但在退火過程中,這些碳化物逐漸粗化,基體中的位錯等缺陷得到顯著的緩解。
圖2 反極圖、晶粒取向和核平均取向差圖比較:a、b反極圖;c晶粒尺寸分布;d取向差角分布;e、f核平均取向差的顏色編碼映射,以及g 原始和退火E690鋼的局部取向差分布;
熱處理對鋼中夾雜物的化學成分沒有影響,鋼中的夾雜物主要為CaS·xMgO·yAl2O3和CaS·xMgO·yAl2O3·TiN。但熱處理可以顯著改變鋼中夾雜物周邊晶格畸變密度。
圖3 二次電子顯微鏡圖像、EDS圖譜和EBSD結果:CaS·xMgO·yAl2O3夾雜物和(b,d)CaS·xMgO·yAl2O3·TiN夾雜物。a、b原始樣品;c、d退火樣品;
浸泡不同時間后原始樣品與退火樣品的極化曲線如圖4所示。未浸泡以及浸泡4小時退火的E690鋼的陰極曲線與原始的E690鋼相比顯示出左移的現象,這表明陰極的吸氧反應受到抑制。浸泡12小時后退火的E690鋼的陽極曲線與原始的E690鋼相比顯示出明顯的右移,意味著退火E690鋼的陰極反應得到了加強。說明在腐蝕萌生早期,原始鋼的腐蝕活性更大,而隨著浸泡時間的延長,退火樣品的耐蝕性逐漸降低。
圖4 浸泡不同時間后原始樣品與退火樣品的極化曲線:a 不浸泡;b 浸泡4小時;c 浸泡12小時;以及不同鋼在不同浸泡時間下的Ecorr/Icorr。
為了跟蹤腐蝕的起始和擴展過程,進行了系列浸泡試驗(1分鐘、2分鐘、5分鐘、30分鐘和12小時)。在腐蝕萌生階段,兩個試樣均出現不規則凹坑,凹坑位于夾雜物和基體界面處,表明基體發生了優先溶解,這主要是由于夾雜物與基體之間的微縫隙極易成為Cl-等侵蝕性離子的聚集,誘發了基體的溶解。隨著縫隙中電解液的酸化,夾雜物中化學穩定性較差的CaS發生溶解,形成的HS-和H+等侵蝕性離子會加速局部腐蝕的萌生。在這個過程中碳化物由于其比基體更高的表面電勢,且可以和基體構成腐蝕電偶,加速了腐蝕的萌生過程。由于原始試樣和退火試樣中碳化物尺寸及分布的差異,在浸泡兩分鐘后導致了不同的腐蝕形貌。原始試樣中納米碳化物較為細小且均勻分布,在腐蝕過程中極易脫落,展現出均勻腐蝕形貌,而在退火試樣中,較為粗大的碳化物,在腐蝕過程中不易脫落,可以提供連續的電偶效應,且分布不均,極易形成局部腐蝕形貌。最后浸泡12小時之后,兩個試樣的基體都不斷溶解,新的夾雜物暴露在試樣表面,退火試樣的腐蝕更加嚴重,鐵素體溶解后,碳化物保留在試樣表面,加速試樣的腐蝕。
圖5 實驗鋼的局部腐蝕形態和EDS圖譜:a、c原始和b、d退火試樣浸泡1分鐘(a、b)和2分鐘(c、d)
圖6 實驗鋼的腐蝕形態:a 原始樣品;b退火樣品浸泡12小時局部腐蝕引發過程的動力學分析
原始樣品和退火樣品上的腐蝕過程經歷了類似的演變過程,如圖10所示。蝕坑將優先在夾雜物處形成。隨著腐蝕產物從蝕坑中心向外擴散,夾雜物周圍可以看到明顯的腐蝕斑。隨著浸泡時間的增加,腐蝕斑開始合并。浸泡時間越長,單個夾雜物周圍就會形成明顯的腐蝕斑。在夾雜物群周圍易形成環形區域,其腐蝕環境比遠處的基體更具腐蝕性。同時碳化物也加速了腐蝕斑中基體的溶解。這些所有的因素導致了早期腐蝕斑的形成。
圖7 腐蝕形態演化跟蹤及腐蝕機理模型:a–d原始試樣上形成的腐蝕點的演變。腐蝕點(e)形成和(f)傳播過程中的反應示意圖。
本工作詳細分析了熱處理對E690低合金鋼腐蝕萌生和發展過程的影響規律。結果表明,局部腐蝕均和鋼中夾雜物的存在有關,均為夾雜物周圍鋼基體中晶格畸變區域優先發生溶解,隨后夾雜物中的CaS部分發生溶解,形成局部酸化環境,隨后在氧濃差電池和酸化自催化電池效應的作用下,促進局部腐蝕的發展,即熱處理并不改變低合金鋼局部腐蝕萌生的機制。熱處理可以顯著降低鋼基體內的位錯密度及夾雜物周圍的晶格畸變,降低基材的腐蝕活性,這也解釋了腐蝕初期原始態試樣比退火試樣具有更高的腐蝕活性。但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退火試樣中粗化的碳化物對腐蝕的作用顯著加強,原始鋼中細小的納米碳化物在腐蝕過程中極易脫落,而退火試樣中碳化物粗化,在腐蝕過程中不易脫落,更易形成持續的電偶效應,加速基體的腐蝕,粗化碳化物分布不均勻,極易形成局部腐蝕??偟膩碚f,熱處理降低了鋼材的耐蝕性能。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