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開啟2015前景展望,西澳博物館的Ian MacLeod博士觀察了西澳的一些遇難船只,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Batavia巴達維亞殘骸,目的是為了了解海洋條件如何影響海洋文物的腐蝕速率。
失事殘骸處于流動的充滿氧氣的海水中,對鐵制引擎進行陰極保護,腐蝕就會停止。
這些歷史上著名的遇難船只,為解釋溶解氧是如何流動的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研究視角,溶解氧的流動是由海浪拍打珊瑚礁引起的,隨著海底地形和深度的變化而變化。
鑄鐵發生腐蝕,就會按照鐵含量的相繼順序失去富鐵相,只剩下發生腐蝕的基質,仍保留了惰性石墨相,但是仍保留了初始形狀。
Batavia巴達維亞殘骸上鑄鐵制成的大炮的腐蝕深度從19mm到61mm不等,然而海洋鐵制品長期平均腐蝕速率為每年0.1mm,或者說自1629年沉沒至1994年重新被找到這段期間發生石墨化的腐蝕深度為36.5mm。
腐蝕速率變化的原因是因為沉船地點地形的不同,一些大炮處在珊瑚平臺的頂部,處在沉船地點深度比較淺的地方,所以它們的腐蝕速率比那些有一部分埋藏在沉船地點更深部位的大炮快很多。
Ian MacLeod博士在圣喬治大教堂測量鹽含量
我們嘗試為定棲的底生動物提供溶解氧流動的累積指數,實驗方法是在維多利亞州菲利普港灣戰略上選擇一處珊瑚礁的一部分,將塊狀鑄鐵沉下去。塊狀鑄鐵的重量要足以承受礁石遍布的海水波浪洶涌過程中造成的位置移動。
通過定期取回塊狀鑄鐵并測定其腐蝕速率,我們已經能夠測量出波浪作用對于海洋生物營養供給的影響。
這些實驗已經證實,腐蝕速率的下降同時間的平方成線性關系,在六到七年之后達到穩定的狀態。
腐蝕速率的自然對數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而線性減小。
Ian MacLeod博士在澳大利亞天鵝河上
1872年負責采珍珠運輸的Xantho號船的殘骸位于中西部的格雷格里港,船上有一個油潤滑裝置,通過研究該裝置里面銅線的腐蝕模式,我們也了解到一些關于氣候模式有趣的細節。
銅線呈現出周期性沉淀模式,這證明船在112年前沉沒之后,沉船地點周圍的條件每七年就改變一次。
失事殘骸處于流動的充滿氧氣的海水中,對鐵制引擎進行陰極保護,腐蝕就會停止。
失事殘骸如果有一部分被埋藏在幾米深的沙子下面,絕氧條件下,受到腐蝕的銅就會生成一堆硫化銅輝銅礦(Cu2S)。
Ian MacLeod博士是西澳博物館弗里曼特爾博物館和收藏處的執行董事。
責任編輯:李玲珊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82387968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
標簽: 腐蝕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