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種自修復新型塑料,能夠像《終結者2》中液態金屬機器人一樣,實驗顯示97%測試樣本在兩個小時內自動愈合
在經典科幻電影《終結者》系列中, T-1000型、T-X型等反派機械殺手,以其冷酷無情的刺殺技能、無與倫比的技術裝備、令人驚嘆的變形特技給影迷朋友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前所未見的自我修復能力至今仍使廣大軍迷們擊節贊賞。電影往往映射著現實。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美國軍方所希望研制的智能武器是一種能夠模仿生命系統、感知環境變化、實時作出反應,從而可與變化后的戰場環境高度適應的復雜武器系統,而在這些智能武器的實際試用中,軍方要求它們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自修復。雖然美軍武器裝備的自修復技術目前仍屬于深度探索與初步應用階段,與T-1000、T-X這些“終結者”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但這并不影響其對該項技術的熱衷與追求。
美軍研發可自修復的生化防護服,并使用機器人進行測試
生化防護服自修復
顧名思義,自修復即物體在受損時能夠進行自我修理、恢復原有屬性,從而保持自身功能完整的一項新型技術。2015年11月19日,美國陸軍網站透露,美陸軍納蒂克士兵研究開發與工程中心、馬薩諸塞大學洛厄爾分校與粹通系統公司(Triton)三家機構正在合作研發用于生化防護服的自修復技術。
眾所周知,穿上一套生化防護服的士兵能夠與外界及神經毒氣、病毒、細菌等諸多有害物質隔離;當士兵執行任務時,其生化防護服若被灌木、荊棘、樹叢、石頭或針狀金屬刺透,則會產生針孔大小的破損,雖然肉眼不易覺察,但如果真是在沾染地區活動,遭到像VX等殺傷力極高的毒氣,士兵很可能還沒反應過來就會喪命。對于人體而言,劃傷能使皮膚表面出現裂口、出血,但我們的身體有能力使其止血、結痂并愈合;為此,美國陸軍引入同樣的理念用于自修復面料或涂層,這種面料或涂層中含有微型膠囊修復流體,當面料或涂層因外力出現切口或破損時,就可以進行自我修復。根據防護服類型,自修復涂層可以是噴覆涂層或連續涂層。防護服自修復技術采用自修復微型膠囊進行間隙填補的創新方法,當微型膠囊被撕破時,它將被激活來修復切口、刺孔或破損處;當切口、刺孔或破損處被修復如初時,自修復涂層中含有的反應劑會解除因破損所帶來的潛在危險或威脅。這種自修復技術有助于對致命的化學品、細菌和病毒建立物理屏障,從而為參戰士兵提供及時、不間斷的生化防護。
自修復技術將使軍服面料上的切口、裂口、破洞、刺孔能夠快速自修復。這意味著軍服的防護質量不再受破洞、刺孔等的影響。該技術將被應用到三軍輕便一體化服裝技術項目和三軍飛行員防護套裝項目中。其中,前者是基于一種攜帶活性碳球的無紡布料,特點是穿著舒適,透氣干爽,但是不易于內嵌微型膠囊,為此必須在其表面噴涂微型膠囊和發泡劑。后者的防護機理是基于一種選擇性滲透膜,當微型膠囊被嵌入到選擇性滲透膜中或一個輔助性的反應式選擇性滲透膜層內時,輔助性的反應式選擇性滲透膜將充當自我修復的輔助性阻隔材料。戰斗中,當薄膜破裂時,這些微型膠囊將自動打開,在大約60秒時間內修復破裂口,并借助于間隙填補技術進行裂口修補,從而有能力阻止化學制劑等有害物質。選擇性滲透膜結構表現得像一種制劑屏障,但是允許汗液等溫/熱性水、氣體排出,即濕氣能夠從人體被輸送到防護服之外。
聯合輕型戰術車輛的外表涂料將具有類似于人體肌膚的自愈合功能,從而防止車輛銹蝕
軍用車輛防銹自修復
我們知道,美軍武器裝備大多是以金屬制品為主,而金屬銹蝕會給武器裝備造成極大的危害。它會破壞武器裝備的外表光澤與表面結構;若是機械配合件,銹蝕后會導致螺絲、螺母等配合件松動或者銹死;銹蝕中含有水、空氣、電解質等,會加速武器氧化,進而造成損壞。據概略統計,美軍每年因金屬銹蝕而報廢的軍事設備與材料占總裝備的5%以上,而且金屬銹蝕還會造成武器裝備維修與保護費用的巨額增加。據美國國防部披露,美海軍部門每年因銹蝕問題造成約70億美元的巨大損失,其中有5億美元用于修復銹蝕的海軍陸戰隊地面車輛。為此,美國海軍率先為軍用車輛研發自修復防銹涂料添加劑。
2014年3月20日,美國海軍技術網報道稱:美國海軍研究局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聯合開發了一種新的涂料添加劑,可以使海軍陸戰隊“聯合輕型戰術車輛”等軍用車輛的涂料具有類似于人體肌膚的自愈合功能,從而防止車輛銹蝕。
這種粉末狀添加劑稱為“聚成纖維原細胞”,可以添加到現有的商用底漆中,它由填滿油狀液體的聚合物微球組成,一旦劃傷,破損包膜處的樹脂便會在外露的鋼材外形成蠟狀防水涂層,防止車輛表面銹蝕,這種技術特別適合在惡劣環境下使用的軍用車輛。該項目開始于2008年,經過海軍研究局三任項目經理的不懈努力,最終在該領域獲得突破,通過了實驗測試,并將技術轉移至海軍陸戰隊地面系統項目。此項目的研發是基于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海軍陸戰隊2025年遠景與戰略》中的承諾,即實現“裝備后勤現代化,從而擴大遠程作戰能力,維持海上作戰能力”。
軍用車輛腐蝕的主要原因是在艦艇上運輸或儲存過程中,受到了海洋鹽霧環境的影響。為此,美軍技術人員在實驗室測試中將表面涂有涂層的鋼材置于充滿鹽霧的房間內,結果表明:涂有聚成纖維原細胞涂層的鋼材能夠保持6周時間內不生銹。與其他的自我修復涂料相比,聚成纖維原細胞底漆能夠防止軍用車輛在各種環境下被腐蝕。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本克斯科介紹說:“我們不關心它對車輛是否美觀,我們只關心如何防止腐蝕。”美國海軍研究局遠征機動作戰與反恐作戰部后勤研究項目負責人弗蘭克·弗曼也表示:“軍用車輛防銹自修復技術能夠降低維修費用,而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延長海軍陸戰隊車輛在戰場上的運用時間。”
液態金屬微型膠囊,可用于自行修復軍用電子電路
軍用電子線路自修復
物競天擇。自修復屬于生物界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所獲取的一種自我防御能力。與此相類似,在一定人為干預的條件下,以金屬芯為主的電子線路也會出現一種自我修復的能力,具有“生命”特征與“再生”機能。美軍試圖揭開電子線路自我修復的神秘面紗,因為這種能力一旦被軍方所掌握,便可能派生出許多嶄新功能,從而應用在軍用電子線路的研制、生產、維修等諸多方面。
對于武器裝備中電子線路的自我修復能力,美軍嘗試通過人工干預來尋找最有效的金屬材料。2013年初,美科研人員就發現了一種使用液態金屬和特殊聚合物來制造野戰被覆線的方法, 他們將銦和鎵的液態合金以微型膠囊的形式放置于同樣具有可延展功能的聚合物之中,當金屬芯因外界壓力破損時,該力同樣會碾破若干個載有修復材料的微型膠囊,釋放出的液態金屬能及時填充在破損導致的間隙之中,從而使得電流或電信號重新恢復聯通。
實驗結果表明,這種盛裝液態金屬的微型膠囊能“治愈”大部分測試電子線路,用時只需1微秒,幾乎是瞬間即可讓電壓恢復到正常值。該自修復技術的重要意義有三:一是可以研制出壽命更長的可充電電池。眼下的可充電電池在多次重復使用后會因設備內部的損害中斷電流而引發故障,一旦這個問題被解決,軍用充電電池的壽命將大幅度延長,維護成本也將明顯減少。二是可以將裝甲目標受損部位迅速修復。美國五角大樓曾試驗一項可自我修復的新材料,這種材料由鎂、鋁等金屬與其他特殊元素混合構制,其內部呈泡沫結構,熔點相對較低。若用在坦克、步兵戰斗車的外層表面,一旦遭到火箭彈等重型武器攻擊,這種材料中的泡沫便會破裂,裂縫會被氣流攜帶的金屬液體迅速填補愈合,凝固后就能使“創口”愈合,恢復如初,仿佛《終結者》中的T-1000再現。三是這種液態金屬電線可以供便攜式無線設備使用。因為包裹在特殊材料中的液態電線,不僅可自我修復,還具備可根據其接收的無線電波來自我調整的能力。如果將這樣的液態電線與小型錄音設備相連,嵌置于重要戰術工事之內,電線會隨著壓力變化而伸收,這樣工事結構的安全性便可以被實時監測。
美國科研人員研制出具備自我修復能力的液態金屬電線
防御工事自修復
防御作戰中,為減少傷亡、阻敵進攻而在有利地形上構筑的筑城工事,我們稱為防御工事,包括射擊工事、交通工事和掩蔽工事。其中,射擊工事有掩體、塹壕、火器座等;交通工事有暗壕、塹壕、交通壕等;掩蔽工事有掩壕、掩蔽部、貓耳洞等。這些工事以鋼筋混凝土材料建造時最為堅固。然而,戰斗中,即使最堅固的防御工事也會遭到進攻方的猛烈轟炸,出現破損、裂紋等現象在所難免。為此,以美軍為代表的西方軍隊開始研制自修復混凝土技術,相繼出現了水泥基導電復合材料、水泥基磁性復合材料、損傷自診斷水泥基復合材料、自動調節環境溫度/濕度的水泥基復合材料等。
自修復混凝土是一種具有感應與修復性能的混凝土,是智能混凝土的初級階段,但卻是混凝土材料發展的高級階段。由這種材料構建的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紋或損傷后,可以進行及時而有效的修復與愈合。研究混凝土裂紋的自修復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科技人員發現混凝上試件在抗拉強度測試開裂后,將其放在戶外8年,裂紋竟然愈合了,而且強度比先前提高了2倍。后來挪威一名學者的研究也表明,混凝土在凍融循環損傷后,將其放置在水中203個月,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有了5%的恢復。美國科研人員受生物界的啟示,模仿動物的骨組織結構和受創傷后的再生、恢復機理,采用粘接材料和基材相復合的方法,使材料損傷破壞后具有自行修復和再生功能。
目前,美國軍方對鋼筋混凝土裂縫實施修復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實驗性成果:他們在100×100×200毫米混凝土試件上預制裂紋,可以是表面裂紋也可以是穿透裂紋,然后將帶有預制裂紋的試件浸泡在氯化鎂溶液中,施加直流電源;在通電的前兩個星期內,裂紋閉合速度最快,4~8個星期后,裂縫幾乎完全閉合。早在20世紀末,美軍科研人員就將縮醛高分子溶液作為膠粘劑注入到玻璃空心纖維或者空心玻璃短管中并埋入到混凝土中,當混凝土結構在使用過程中出現裂紋時,短管內的修復劑流出滲入裂縫,通過化學作用而使修復膠粘劑固結,從而抑制開裂,修復裂縫。
防護裝備自修復功能對美軍一線士兵意義重大
飛行控制自修復
飛行控制系統是航空器在飛行過程中,利用自動控制系統,能夠對飛行器的構形、飛行姿態和運動參數實施控制的系統。現代航空技術發展異常迅速,航空器的設計變得既精密又復雜,直接關乎操作可靠性、運行安全性的飛行控制系統也成為航空器當仁不讓的核心技術。甚至可以說,操作面損傷、卡死或浮松等硬故障可能成為航空器飛行控制系統的致命問題。為此,飛行控制自修復作為發展智能飛行控制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能夠進行自主維修診斷、故障重構和主動實時告警的自動控制系統。
20世紀80年代,美國空軍對在越南戰爭中的戰斗機進行了統計分析后得出結論:若當時具有自修復技術,則會對提高戰斗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隨后飛行控制自修復技術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美國空軍遂將“自修復飛行控制系統設計”作為研究重點之一,爾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次提出自修復控制概念。1984年之后,美國空軍飛行動力學實驗室開始實施自修復飛行控制系統(RESTORE)計劃,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將“自設計飛行控制器”用于RESTORE計劃,并在F-16飛機上試飛成功。目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航空技術先進國家已經對飛行自修復關鍵技術開展了大量研究和試飛驗證,特別是基于在線神經網絡和動態逆的自修復控制系統也由波音公司在RESTORE項目中進行研制,并以X-36飛機為載機成功試飛。2002年,美軍又明確提出研制具有故障自愈調控功能的無故障、少故障或免維修、少維修的新一代軍用航空器自修復飛行控制系統,標志著飛行控制自修復技術已發展到更高的水平。由此可見,飛行控制自修復技術必將成為信息化時代戰斗機與無人機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并將備受美國、俄羅斯、英國等軍事強國的高度重視。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1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