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研究生對于寫文章最困惱的事莫過于沒有創新點,初寫論文的同學基本都是靠看論文,刷文獻,然后自個地摸索新點子,慢慢磨,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耗時比較長,寫出來的東西可能還成不了搶眼的論斷。
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兩篇文章,包括了它的創新點的初衷和思維轉變過程,是作者讀研三年中耗費大量精力、時間鍛造出來的,雖然很多同學可能研究方向、專業甚至學科都不同,但我相信,做學術,邏輯思維永遠是萬變不離其宗,下面就以作者第一人稱的角度分享給大家。
第一篇:辯證思維,錯誤→正確
任何一個科研人員都不喜歡錯誤,每一個人都喜歡一蹴而就的感覺。當初研一的我跟著研二的王師兄一起做納米摩擦實驗的時候,也經常出現錯誤,當我拿著花一個多月測的十組數據給王師兄看的時候,他總會深沉地搖頭。
他嘆一聲“錯了九組”。
我不解地問,“為什么?”。
他補一句:“跟別人文章的數據差太多了。”
我有點不甘心:“但是我們跟這篇文章很多前提條件都不同,你看反應物、溫度、濕度、粘度…”
王師兄反問一句,“那這些錯誤的數據作何解釋呢?”
“…”
之后,我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都在糾結這個事,是不是自己的實驗不夠潔凈?操作手段不夠嫻熟?一遍又一遍,但到了最后還是有七八組錯誤數據,跟當初差不了多少。
在我即將放棄的時候,大師兄關心地問,“是不是遇到麻煩了?”
我說,“十組數據總有七、八組錯誤數據。”
他鼓大了雙眼反駁,“你憑什么認為那七、八組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呢?”
恍然大悟!
王師兄的“如何解釋這些錯誤數據?”用大師兄的邏輯就是為什么不能把它們當成正確的數據呢!
后來,我轉化了思考角度后便發現,由于反應條件的變化,生成物內部出現了缺陷和異質結,所以數據也跟著變化變成了“錯誤”數據,于是我利用這個現象和這些“錯誤”的數據寫出了讀研中的第一篇SCI。
當初我狂刷文獻一門心思去找文獻去解釋它們,而忽略了做科研并不是先有結論才有現象,而是先有現象才有結論,想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抓住最容易忽視的點,把一些反常的東西用來做文章從而轉換成創新點。
只有當大家都覺得這個方向沒有其他可能的時候,你才有機會發掘新東西,因為顯而易見的東西,不會只等著你來做。所以做學術包涵了哲學的辯證思維,不要害怕出現別人眼中的“錯誤”,學會在錯誤中找對自己有用的答案,那么“錯誤”也會變正確。
第二篇:用最基礎的理論講大道理,復雜→簡單
在我發表完第一篇文章之后,我陷入了空前的慌亂期,想馬上趁熱打鐵,著手寫好下一篇,當時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研二第一學期接收的,也是同門發表最快的一篇,老板在某一次組會結束后把我拉到一邊語重心長地說,“抓緊一下,咱們沖一下國獎…”
我很著急!
雖然我的第一篇文章走了很多彎路,但耗時不長,數據也比較足,期刊給我修改、接收的周期耗費的時間也不多,當時我堅信我的第二篇文章很快也會在第一篇文章的光環下繁衍出來。
我整理好了第一篇文章剩下的數據,也想好了在第一篇文章創新點的基本上轉變一種材料或者換一種方法作為第二篇論文創新點,于是我開始在人腦,電腦中搜索一種易做的材料作為研究對象,在我針對性地搜羅了一個月后,我終于找到兩種物質,我暫且叫它們“類原物質”,溫度、濕度、粘度…都控制不變,我唯一要等的是“類原物質”出現第一篇文章中的現象,然后整理發文,再之后憑借兩篇SCI拿到國獎。
但現實給了我一記響亮的耳光,當我在科研上費勁心思走捷徑的時候,微不足道的小把戲根本就是不堪一擊,在我重做了十組數據后,實驗現象卻完全背道而馳,根本就找不到一丁點規律。
老板當初對我充滿了自信,放手讓我自個干,但我熬了將近兩個月之后一直停滯不前,老板特意召集幾個得力師兄開了一個會,找出了我思維中的兩個漏洞: 1、第二篇“類原物質”的初始條件是否發生變化,以及可行性根本沒有確定。2、第二篇文章的創新點建立在第一篇的基礎上,但是第一篇的文章創新點是實驗現象而不是理論,所以第二篇的創新點根本沒有基礎仿佛空中樓閣,空穴來風。
討論的最后結果:從理論上解釋和歸納新現象,也就是用最基礎的理論講大道理寫成綜述性的文章,作為第二篇的創新點。做科研不是把復雜變更復雜,而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明確方向后,我從零開始前后花了六個月才寫完自己的第二篇文章,雖然錯過了國獎評定的資格,但酸甜苦辣、跌跌撞撞了這幾個月,再次收到編輯的“accepted”卻讓我感動地哭出聲來。
總結
我是蕓蕓研究生中最普通的一名,做學術的腦回路和套路肯定也是大家最普遍的,我寫下此文,只是想告訴大家如何在常見的、平凡的思維中尋找突破點,不鉆空子,少走偏鋒也不要繞路,懂得做科研和做人其實是一個道理——辯證地思考,踏實地待人做事,生活才會高效精進。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殷鵬飛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