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言
內氧化是可控氣氛滲碳過程中的氧滲入工件表面,與工件表面的合金元素發生反應,形成氧化物造成的。氧會沿著晶界向內部滲入并與合金元素發生反應,產生晶間氧化,晶間氧化的深度就是內氧化的深度。內氧化的存在造成附近區域合金元素貧化,引起被氧化界面淬透性下降,淬火后形成所謂的“非馬組織”。典型內氧化組織如圖1所示。
圖1 典型內氧化金相組織(齒頂,未腐蝕)
“非馬組織”的產生降低了表面強度及滲碳件的抗疲勞性能,尤其是彎曲疲勞強度,而沿晶界生成的氧化物會降低晶間結合力,裂紋易于在這些位置生成并擴展,從而造成早期失效。隨著齒輪行業尤其是汽車齒輪行業對“非馬組織”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降低滲碳過程中的內氧化、減少“非馬組織”成為許多齒輪和熱處理公司的難題之一。
筆者結合多年的現場應用經驗和理論依據,對內氧化的形成進行了系統分析,針對內氧化和“非馬組織”提出了可行的預防措施,希望為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技術工人員提供參考。
2 內氧化的形成
2.1 形成條件
內氧化形成的熱力學條件為:
1)基體金屬對氧有一定的溶解度。
2)合金元素與氧的親和力大于基體金屬與氧的親和力。
3)在基體金屬中,氧比合金元素具有更大的擴散系數。
4)在介質中氧勢高于形成合金元素氧化物所需要的氧勢。
2.2 形成過程
在可控氣氛滲碳過程中,介質在工件表面發生了反應,產生氧原子,通過表面吸附、吸收和擴散,使工件表面固溶的氧濃度高于內部,在氧濃度梯度的作用下,氧原子由表及里擴散,當氧濃度超過一定量后,通過反應擴散,使一定濃度的合金或雜質元素被氧化,從而形成其內氧化物,即“內氧化”。
在形成內氧化物的過程中,還會存在被內氧化合金或雜質元素由里向外的長程逆擴散,引起基體合金或雜質元素貧化。
3 內氧化的影響因素
3.1 滲碳氣氛
氣體滲碳,爐氣中不可避免地含有O2、H2O、CO2等氣體。當爐子氣氛中上述組分含量較高,或爐子密封不好,有空氣侵入,或零件表面有嚴重的氧化皮時,在滲碳過程中都將發生內氧化。
3.2 合金元素
對于溶入鐵中與鐵形成固溶體的合金元素,由于他們與氧的親和力比鐵大,這些合金元素有被氧化的趨勢。在氣體滲碳條件下合金滲碳鋼中的Si、Cr、Mn、Ti等易氧化元素均滿足內氧化發生的熱力學條件,圖2為930℃加熱氣氛中不同合金元素的氧化勢。
從圖2中可以看出,Cr、Mn、Si、Ti可以被氧化,而Fe、Mo、Ni、W、Cu則不被氧化。合金元素與氧的親和力由強到弱排列順序:Ti>Si>Mn>Cr>Fe>W>Mo>Ni>Cu。
圖2 930℃加熱氣氛中不同合金元素氧化勢
合金元素的種類及含量決定了內氧化層的生成形態。有研究指出,氧化物的深度通常取決于鋼中的Si含量,及與氧親和力大的合金元素含量。一方面,可以用Si的氧化來測定內氧化的深度,由Mn的氧化來確定內氧化的強烈程度;另一方面,隨著鋼的總氧化勢的增加,內氧化深度具有向更深方向發展的趨勢。
3.3 氧分壓
氣氛中有一定的碳勢,就有相應的氧分壓。在滲碳時,氣氛中的氧分壓是決定氧化物形成程度的主要因素,而鋼中發生內氧化的先決條件是所處理的鋼基體不發生外氧化。
資料表明,在930℃滲碳條件下,氧分壓滿足:
對于滲碳氣氛而言,可以粗略計算出碳勢Cp=1%時的氧分壓約為3×10-15Pa。因此,在合金元素以溶質元素形式存在于滲碳鋼中時,內氧化不可避免,但隨著碳勢的增加,氧分壓降低,內氧化程度會有所降低。
4 預防內氧化減少“非馬組織”的措施
內氧化和“非馬組織”是一個系統問題,要想控制內氧化和“非馬組織”,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在材料一定的情況下,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減少氧氣的攝入量和縮短工藝時間。
4.1 采用親氧能力弱的合金元素鋼
從合金元素與氧的親和力由強到弱排列順序可以看出,Cr、Mn、Si、Ti等元素與氧的親和力較強,而Ni、Mo等元素滲碳鋼可大大減輕內氧化程度。對于內氧化要求嚴格的滲碳齒輪,應盡量采用CrMo、CrNi、CrNiMo等鋼,避免采用CrMn、CrMnTi等鋼。在國外,有專門設計的可減輕內氧化程度的滲碳鋼種,這類鋼減少了Cr、Mn、Si等元素的含量,添加了一定的Mo元素。
4.2 保證原輔材料純度
可控氣氛滲碳處理氣氛主要有甲醇滴注氣氛、氮甲醇氣氛、直生式氣氛和吸熱式氣氛四種。主要工藝氣氛原輔材料有氮氣、甲醇和丙烷(或天然氣)。
(1)氮氣純度
氮氣純度要求達到99.99%以上。應盡量采用液氮獲得氮氣,避免采用制氮機獲得氮氣。在沒有液氮只能使用制氮機的情況下,制氮機應購買可靠性高的產品,并嚴格按廠家的規定對制氮機進行維護保養。制氮機的產氣量要考慮到開爐門充氮氣的峰值使用情況,防止由于氮氣使用量突然加大導致氮氣純度下降。
(2)甲醇含水量
甲醇中的水含量要小于0.1%,應盡量購買有純度保障的甲醇,并檢查每批甲醇的含水量。
(3)丙烷和天然氣的水和硫含量
對于甲醇滴注氣氛和氮甲醇氣氛,丙烷和天然氣作為富化氣使用。對于直生式氣氛和吸熱式氣氛,丙烷和天然氣既作為富化氣使用,也是工藝載氣的氣源。丙烷和天然氣供氣公司出廠之前,已經對硫和水分等有害物質進行了過濾,在此可以不關注。
4.3 可控氣氛滿足要求
可控氣氛滲碳處理的設備通常有三類,多用爐、連續爐和井式爐。
(1)氮甲醇氣氛
設備廠家推薦的氮氣和甲醇比例一般是1︰1~1︰1.1(m3/h︰L/h),盡量采用1︰1.1。工藝載氣碳勢提高,可以提高滲碳速度,縮短工藝時間,從而降低內氧化。
(2)吸熱式氣氛
設備廠家推薦的露點一般是-3~-5℃,盡量采用-5℃。工藝載氣碳勢提高,可以提高滲碳速度,縮短工藝時間,從而降低內氧化。
(3)直生式氣氛
對于內氧化要求高的齒輪零件的可控氣氛滲碳,應盡量避免采用直生式氣氛。丙烷在低于850℃時不能充分裂解,天然氣在低于900℃時不能充分裂解,無法充分與氧氣發生反應,生成足夠的一氧化碳和氫氣,導致爐氣呈氧化性氣氛。
對于多用爐,如果已經是直生式氣氛,可以找設備廠家對爐子進行改造,在裝爐升溫階段關閉空氣-丙烷(或天然氣)混合閥,只通甲醇,減少零件在升溫階段的氧化。待爐溫升到滲碳溫度后,再轉換成直生式氣氛。
對于井式爐,裝爐升溫排氣階段應該使用甲醇排氣,待爐溫升到滲碳溫度時,再轉換成直生式氣氛。
裝爐升溫階段只通甲醇,還可以大大減輕炭黑的產生,因為丙烷和天然氣在低溫時不能充分裂解,極易產生炭黑。
對于推桿式連續爐,升溫加熱區采用甲醇氣氛,強滲、擴散區采用直生式氣氛,降溫區采用甲醇或氮甲醇氣氛,是一個比較好的搭配。
4.4 提高爐壓
提高爐壓可以提高滲碳速度,縮短工藝時間,從而降低內氧化。爐壓應該控制在200Pa以上,通常要達到250Pa。不過有的爐子受結構限制,爐壓無法達到這個壓力。
4.5 合理的熱處理工藝
高滲碳溫度、高碳勢、高淬火溫度能有效降低內氧化。
(1)高的滲碳溫度
提高滲碳溫度,降低滲碳工藝時間,是控制內氧化的有效方法。20CrMnTi鋼滲碳溫度可以到930℃。
對于多用爐和井式爐,如果爐子保溫性能特別好的,淺層滲碳(滲層深度≤0.6mm)時提高滲碳溫度并不能降低滲碳過程時間,因為提高滲碳溫度會增加升溫和降溫時間,特別是降溫時間會大幅增加。一個智能滲碳模擬控制軟件是必要的,它可以模擬出整個滲碳過程,從而編制出最合理的滲碳工藝。
對于推桿式連續爐,提高強滲和擴散區溫度,縮短節拍,可以有效降低內氧化。不過需兼顧降溫區零件要降到淬火溫度并均溫。
(2)高碳勢
爐內氣氛碳勢和氧分壓成反比關系,碳勢越高則氧分壓越低。高的碳勢會大大降低內氧化的動力。編制工藝時,無論是升溫階段還是強滲階段,都應該盡量采用高碳勢。高碳勢同樣可以縮短工藝時間,也可以降低內氧化。有一個溫度碳勢炭黑析出點曲線,將強滲碳勢設置到炭黑析出點的95%,既可以保證高碳勢,又可以保證不會析出嚴重積碳。智能滲碳模擬控制軟件,可以自動控制在不同滲碳溫度下以最高碳勢滲碳。
(3)強滲擴散時間比例
對于多用爐和井式爐,應降低擴散時間在工藝過程中所占比例。對于滲層要求低于0.6mm的,可以不需要擴散階段,直接從降溫開始降碳勢擴散。強滲擴散時間比例的調整,要保證滲碳后零件從表面到心部碳濃度梯度曲線,既不要下降太陡,又不要出現次表面碳濃度高于表面碳濃度。下降太陡,說明擴散時間過長,工藝時間還可以縮短。次表面碳濃度高于表面碳濃度,說明擴散時間不夠,淬火后表面應力會呈現拉應力狀態,從而降低疲勞壽命。
對于推桿式連續爐,由于分區無法改變,這個比例調整的可能性很小。
(4)高的淬火溫度
高的淬火溫度,既可以提高過淬火的過冷度,提高零件淬透深度,降低“非馬組織”的產生,又可以縮短降溫時間,起到降低內氧化的作用。
4.6 熱處理設備的保證
(1)良好的密封性
設備的密封性差會在滲碳處理過程中帶入過多的氧氣,對內氧化影響很大。應每3個月對設備進行一次檢漏并最大限度地堵住漏點。密封性不好還會降低爐壓,延長工藝時間,從而加重內氧化。
(2)開爐門充安全氮氣
大多數多用爐,都設置了開爐門(所有爐門)充安全氮氣的功能,以抵御開爐門時爐內產生負壓而吸入過多的氧氣發生爆炸的危險。但是開爐門充氮氣功能,很多設備廠家都設置成只對淬火室充氮氣,而不對加熱室充氮氣,導致加熱室不能及時抵御負壓的產生而吸入大量氧氣,同時吸入的氧氣也不能及時排出。因此,要嚴格控制內氧化,就要控制加熱室氧氣的吸入量,開爐門充氮氣的管路應改到加熱室,或加熱室和淬火室同時充氮氣。設置一個甲醇旁路,開爐門充氮氣的同時,打開甲醇旁路向加熱室追加甲醇,更有利于加熱室爐壓的快速恢復和氧氣的快速排出。
(3)通入氨氣
滲碳末期通入氨氣,提高零件表面淬透性,可以減少“非馬組織”。氨氣需進行純化處理,以除去氨氣中的水分。
(4)關閉平衡空氣
甲醇滴注氣氛、氮甲醇氣氛和吸熱式氣氛滲碳設備,都設有平衡空氣。滲碳處理過程全程關閉平衡空氣,可以減少內氧化。另外,關閉平衡空氣,還可以減少富化氣的用量,降低爐內積碳。
4.7 淬火冷卻方式
采用強烈的淬火方式,可以提高淬硬深度,減少“非馬組織”??焖俅慊鹩驮谙嗤瑵B碳工藝情況下“非馬組織”優于等溫分級淬火油。快速淬火油還可以提高有效硬化層深度,降低工藝時間,從而降低內氧化。
4.8 后處理
強力拋丸和強力噴丸處理,可以降低“非馬組織”深度。
5 結束語
1)內氧化是由可控氣氛滲碳時介質中的氧與工件表面反應、吸附、擴散等過程而形成的,主要受滲碳氣氛、合金元素和氧分壓等因素影響。
2)在材料一定的情況下,改善內氧化和“非馬組織”最有效的途徑是減少氧氣的攝入量和縮短工藝時間,具體從以下方面考慮:
①采用親氧能力弱的合金元素鋼。
②保證原輔材料純度。
③可控氣氛滿足要求。
④提高爐壓。
⑤選擇合理的熱處理工藝。
⑥熱處理設備的保證。
⑦合適的淬火冷卻方式。
⑧后處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