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H2S腐蝕性氣體,是研判油氣田設備設施腐蝕的重要指標,也是建立防腐管理體系的重要參考。 由于在油氣田現場環境或檢測條件受限,目前大都采用“染色管著色長度法”開展腐蝕性氣體濃度檢測。根據ASTM標準D4810、4984對CO2、H2S檢測要求,數據的準確度和重現性與檢測系統設計、結構、樣品儲存和操作流程緊密相關。 對于非次生的腐蝕氣體(如CO2),生產流程相鄰的不同設備在同一點鐘位置(如頂部12點)取樣檢測的結果相近,同一設備不同點鐘位置的檢測結果存在顯著差異,如圖1所示。 ASTM標準D4810認為,腐蝕性氣體取樣點宜設置在水平管段頂部12點方向。如現場取樣點已設置完畢,在對數據使用的過程中,應充分說明取樣位置對數值大小的影響。 圖1 某海底管道不同取氣位置的CO2濃度對比圖 在非密閉與密閉環境下開展腐蝕性氣體檢測,非密閉空間檢測結果小于密閉空間,如圖2所示。 GB∕T 13609-2012天然氣取樣導則中規定,需在密閉環境中進行氣體檢測,避免氧氣混入等,避免低估氣體風險。因此,現場檢測應采取密閉空間取樣檢測方法。 圖2 某海底管道不同氣密性容器測試CO2濃度對比圖 檢測流程中抽氣泵的抽氣時間長短不一致,也會造成的檢測顯著誤差,如圖3、4所示。 根據染色管著色長度法使用原理,待檢測氣體需均勻慢速通過檢測管內顯色物質,依次充分產生化學反應后,顯色的數據才更為準確可靠,且具有重現性。 因此,現場檢測應按照要求速度進行抽氣,如抽氣速度過快,會導致檢測結果偏高,反之,則偏低(檢測管包裝均印有明確要求的抽氣時間)。 圖3 某海管下岸不同測試流程CO2濃度對比圖 圖4 檢測管法操作流程示意圖 現場取樣后,立即開展檢測與放置一段時間后再檢測,結果同樣存在差異,如圖5所示。 因CO2、H2S腐蝕性氣體活性較高,易吸附在容器內壁上,或因儲存容器不密閉或儲存不當導致泄漏,造成使檢測數據失真。因此,建議取樣后應立即進行檢測。 圖5 某海底管道上岸不同測試時效H2S濃度對比圖 不同品牌、量程的耗材對于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穩定性有重要影響,如圖6所示。為確保更為準確可靠的測試結果,對氣體檢測管的要求為:準確、可靠、穩定。 圖6 不同品牌對H2S標準氣體測試對比圖 對于同一待測氣體,不同品牌的檢測管得到的結果不盡相同,其結果穩定性同樣差異巨大。建議選用成熟、具有良好市場口碑的檢測管產品。此外,對于同一待測氣體,不同量程的檢測管得出的檢測結果亦存在偏差,建議根據待測氣體的濃度范圍是否落在檢測管中段區域來確定檢測管量程的選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