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享譽中外的金屬材料專家
文/靳婉平·本刊記者
難患的“九·一八”,坎坷的求學路
在柯先生的回憶里,“ 九·一八”恐怕是一個難忘的口子。1931年,當他正滿懷憧憬地享受高中新生活時,因為“九·一八”的爆發,學校被迫停課,日軍占領東北,他唯有背井離鄉只身從沈陽逃亡到天津,后來又輾轉到了河北,至此踏上了他在動蕩環境下的求學路。
1934年,當他完成兩年大學預科學習之后,進入了河北工業學院化學系。選擇化學系絕非偶然,不僅是受到當時從美國圣加奇大學化學系畢業、擁有工程師學位的姚南枝教授和從德國留學歸來的化學系主任何教授的影響,也是源于自小的興趣。
這里不得不提到幼時的柯俊,從小便總有各種奇思妙想:因為怕被學校老師罰,怕被打板子,他和小伙伴們嘗試用尿和上泥,拌上醋和鹽,涂到手上,希望減輕疼痛;還有—次,對化學感興趣的小柯俊好奇的想知道母親使用的雪花膏的制作方法,便偷偷用母親使用的胭脂、香粉和上水,試圖調配出來。
無論是艱澀的化學公式,還是化學試劑相互作用后產生的新鮮顏色,都能帶給柯俊無限的喜悅,而他在父母鼓勵下培養出的不斷發現問題并付諸實驗的求知精神,也是他在日后學習、工作上不斷突破的因素之—。
1935年“華北事變”后,隨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天津地區展開了“十二·一八”運動,柯俊也加入到游行的隊伍之中。
“七七”事變爆發后,天津淪陷。河北工業學院將大學生安排到合適的學院繼續課程。1937年9月,柯俊注冊進入了武漢大學化學系,在這里,他深受物理化學專家鄔保良先生的教益,對他未來的學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1938年,柯俊畢業后,他進入了經濟部工礦調整處,為抗日四處奔波。在那個紛亂不安的時代,柯俊深深認識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他在1944年,懷著“用科技知識來改變國家的命運”的想法,歷經1個月的航程,來到了英國伯明翰大學。
在伯明翰大學里求學的日子,是柯俊留英九年里最美好、對他人生發展最為重要的階段。在這里,他不僅學習到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也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金物專業奠基人,科教興國訴忠誠
1953年,柯俊—家回到了闊別十年的祖國。
“回國后搞科研就去研究所,辦教育要到高等學校。前者輕車熟路,深入一點就容易出成果;后者辛勤耕耘,但是桃李滿天下,影響更大。”英國導師漢森的臨別贈言深深影響到了懷抱著滿腔愛國的熱血,立志要將全部的智慧和精力奉獻到新中國的建設之中的柯俊。
1954年4月,柯俊來到北京鋼鐵工業學院,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自此開始了他辛勤耕耘的教育生涯。
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迅速發展鋼鐵工業顯得尤為重要。柯俊的腦海中漸漸形成了對金屬材料學科發展和鋼鐵材料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促使他在北京鋼鐵工業學院開設金屬物理專業和金屬物理化學專業的想法漸漸成熟,他認為用物理和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研究金屬冶煉物理化學是需要加大研究的地方,建立金屬物理專業和金屬物理化學專業勢在必行。
經過與眾多學者的共同努力建立了物理化學系,并由柯俊擔任系主任。1956年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為后來全國金屬物理專業的建立提供了范例;1957年他又大力推動成立了金屬物理化學專業;1960年物理化學專業更名為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專業;1988年金屬物理專業及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專業被評為第一批全國重點學科。
61屆金物專業畢業生及部分老師1992年在金屬物理實驗樓前合影
柯俊是我國最早應用電子顯微鏡的研究者之一在電子顯微鏡應用的教育、電子顯微鏡人才的培養、電子顯微鏡應用基地的建立、電子顯微鏡專業教師的培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結合國外材料科學的迅猛發展,深知電子顯微學—直在國際材料科學發展史上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于是在我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籌建和發展的過程中,他積極倡導并親手組建電子顯微學的師資隊伍,專門開展X射線衍射晶體學和電子顯微學的科研與教學。在1980年與錢臨照、郭可信倡導組織了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1982年《電子顯微學報》問世。
除了熱心教育,柯俊在材料科學學科領域作出了卓越的學術貢獻。
早在英國求學期間,柯俊就已經開始從事鋼的過熱、馬氏體相變、貝茵體相變的研究,首次闡明了鋼過熱后脆化現象和硫化物的溶解沉淀作用,研究了馬氏體相變的機制和熱穩定化現象。回國后的柯俊也從未間斷過對合金中貝茵體相變機理的深入研究。其杰出貢獻也得到國際同行充分肯定,被學界稱為“貝茵體先生 (Mr.Bain)”。
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質條件艱苦,政治運動頻繁,完全沒有余力徹底弄清楚國家資源的具體儲備情況。基于這—現狀,柯俊為國家節約戰略金屬物資,開發國內急需的新材料制備工藝及質量研究(如:節約鎳鉆的電熱絲電熱材料、電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鋼中的應用),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此外,柯俊還先后領導科研組,為我國解決冷軋硅鋼工藝難點、稀土元素推廣、微量硼在鋼中作用的機理研究以及促進半導體缺陷結構研究等領域作出重大貢獻。
柯俊(左)、魏壽昆(中)、肖紀美(右)三位院士一起討論問題
整理冶金科技發展史,發揚民族文化責任感
“人創造歷史,卻對自己正在創造的歷史茫然無知。”西方哲人的這句名言陳述的好像正是我們面對的現實。多年來,我們這個具有悠久史學傳統的文明古國,對于自己的歷史,。尤其是科學技術史往往覺得乏善可陳,不堪回首,或不屑一顧,無暇顧及,古代科學技術史與近現代科技史在相當程度上仍隱身于歷史的迷霧之中。
柯俊認為,中國的古代文明成就中有大量的科學與技術成果等待人們的挖掘發現;近代科學技術發展也需要展開研究,不能盲目借鑒西方國家的技術,一定要對歷史進行細致的研究。
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柯俊和他的同事合作,為考古學服務,創建了技術史(含冶金史)專業。他帶領著團隊,考察了百余處冶鑄遺址,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理念與儀器分析手段,研究了數千件金屬文物與冶金遺物,對中國五千年的古代冶金歷史進行了時間、地理、技術三維的綜合分析與探討,發展了定量考古冶金學,開拓了利用電子探針、光學和電子顯微鏡等材料冶金過程分析判斷文物的新方法及其應用,成為近年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一支團隊。
許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冶金史調研小組逐步成為冶金史研究所,與世界各國高校及博物館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隨后在2004年成立了科學技術與文明研究中心,拓寬了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的研究方向。
冶金史研究室全體合影
柯俊付出的辛勤汗水,換回了無數的獎項,他的嚴謹學風,贏得了世人的尊敬。對于名利,他看得很淡,盡管美譽遍天下,他仍終日伏案潛心做學問,培養著一批又—批的學生,為國家、為民族的振興默默的付出。
201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柯俊傳》,詳細記載了柯先生的事跡。柯先生滿載的榮譽我們無從評價,正如他的兒子柯明在接受記著采訪時說的:“ 這些就讓歷史去做出評價吧。”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腐蝕金屬材料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