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 娟 賈靜煥
夏天的北京科技大學,綠樹林蔭開道, 微微的輕風,讓樹葉間的落影,斑駁跳躍, 就像學子們輕松歡笑的步伐一樣,蕩漾著青春的氣息。王光雍老師,杖朝之年,依然精神矍鑠。當我們在他的家中見到他時, 擺放細致整齊的書籍,折疊平整的方巾, 就是筆、紙也是一絲不茍地整理過,讓我們對這位為“中國材料自然環境腐蝕試驗站網”默默工作了一生的老人,有了更多的認識。
王老師從生活細微處嚴格要求自己, 問及工作,王老師微笑著回答《腐蝕防護之友》記者說:“從1957 年11 月全國科學技術委員會機械工業組金屬腐蝕及防護協調分組在沈陽會議上決定建立‘全國大氣、海水、土壤腐蝕試驗網’以來,50 年的發展歷程,三個階段,我經歷了第一和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做了一點管理工作,站網建設成為國家科技基礎平臺中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李曉剛教授領軍第三階段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在國內國際上不斷地擴大影響,令人十分高興。”
中國自然環境腐蝕網站建設的初衷緣于三方面需要
我們都知道,腐蝕是環境對材料和制品性能的影響,一個是性能降低,一個是結構破壞,包括表面破壞或者是結構內部破壞。王老師說:“1953 年我們國家真正進入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建設中,所需材料制品的質量十分關鍵,而80% 以上的材料制品都是在自然環境中使用,大氣,水, 包括淡水和海水,另一個是土壤,國家建設需要有這種環境試驗站,這是第一個需要--國家建設需要。第二個推動是國際合作的需要,蘇聯和東歐國家地處寒帶, 針對電器產品貿易出口,希望中國協助他們建立亞熱帶的腐蝕試驗基地,即大氣、水、土壤試驗站。第三個需要,中國解放后, 一批在國外從事腐蝕的科技工作者,面對國家百廢待興的局面,從自身所學所見, 一致建議,中國必須有自己的腐蝕試驗站網,累積不同環境下的腐蝕數據,所以是三方面的推動,促成了中國自然環境腐蝕網站的誕生”.
之后,國家科委腐蝕科學學科組成立, 學科專家組首先吸收了國內外的同行專家, 王老師感慨地說:“這批專家現在活著的不多了,80% 以上去世了,這是第一代的網站人,嚴格的說我是第二代網站人,我很自豪我是中國自然環境腐蝕的網站人”.
中國自然環境腐蝕網站的“三軍司令”
聽到“三軍司令”這個頭銜,王老師笑了,他說:“我從事材料大氣、水、土壤環境腐蝕試驗研究網站的管理工作,讓同行們給了我這個雅稱。我介入這個工作是1979 年,是借聘到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與高技術司專門管腐蝕這個領域的項目, 最早是教研室主任是朱日璋先生,我是接他的班,被借聘到國家科委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司,當時我管三個項目,一個是腐蝕, 一個是斷裂,另外一個就是網站”.

全國材料環境腐蝕試驗站網協調領導小組部分成員合影
王老師說:“到國家科委開始的時候, 我組織過一次腐蝕損失調查,通過多個部門合作調查,統計腐蝕損失,寫出調查報告,向國家建議成立‘腐蝕防護中心', 之后通過內參的形式,報送中央領導,吳司長說’你的思路不錯,國家目前腐蝕情況怎么樣,到底對國家經濟損失有多大, 腐蝕在哪些行業最嚴重,國外有哪些經驗, 要怎么來解決,都在這個報告里有‘.這段經歷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
從建立環境腐蝕網站,組織投樣,到積累腐蝕數據,王老師向我們娓娓道來。他說:“你們不知道環境腐蝕工作的程序和難處,第一,要建設試驗站,我們國家剛解放的時候,試驗站少,且不標準,沒有什么規范化的東西,最簡單的就在我們西部,一個房檐下搭幾個掛片架,就成為一個材料的暴曬點,沒有建暴曬場,后來有了暴曬場或環境腐蝕試驗站以后,制備試件,我們整個網站,投了三批樣,加起來有108000 多個的試件。做試件很復雜, 先要到武鋼、鞍鋼、寶鋼把好的鋼板買來, 然后按一定尺寸切成試樣,表面打磨、封邊, 這些完全用手工做。十萬多試件,材料涉及到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高分子材料, 再后來還有構件,現在發展到整機、電器都需要做環境試驗。完整的試驗站要有試驗站建設,測試儀器設備建設和人員隊伍建設。還有試驗場地、試驗設施、測試儀器操作的規范與標準”.
站網數據應用在三峽工程建設與西氣東輸工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王老師說:“我印象很深刻的我們的數據應用起作用最大的有兩次,一個是三峽工程,另一個是西氣東輸工程,三峽工程和西氣東輸工程都用了我們腐蝕網站提供的數據,當時影響很大”.
三峽水電站,又稱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三峽大壩,是中國長江上游段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分布在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干流上,大壩位于三峽西陵峽宜昌市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遠的葛洲壩水電站形成梯級調度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的水壩。
據王老師回憶,三峽在1992 年獲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建設前,曾在五六十年代之前建立過三斗坪土壤腐蝕試驗站, 但是,由于歷史與時代的變遷,過去三斗坪土壤試驗站已經無法找到原址,后來了解到武漢材保所李興濂同志可能知道具體的位置,后來找到在一個中學食堂中工作的老人,他回憶起大概位置,試驗站已經變成階梯菜地,有的地方種了樹,原來的標志都沒有了,為了取出試驗站的試樣, 李興濂同志調查站址時土樣倒塌,壓在土里面差點受傷。值得慶幸的是三斗坪剛好離三峽大壩的壩址一千米,也就是說這個試驗站取出來的試樣得到的數據剛好跟三峽工程壩址的土壤是很相似的。
王老師說:“當時,三斗坪土壤試驗站找到以后,試件挖出來正值三峽工程正在設計,我組織大家,寫了1 份總報告, 然后就6 種不同材料腐蝕數據進行分析寫了6 份分報告(后來登在腐蝕所出版的中國腐蝕與防護雜志上),帶著這些材料, 我們到長江設計院和三峽工程設計總公司, 向他們匯報,當時接待我們的是長江三峽大壩設計總工程師和金屬結構室的主任工程師,他們一看到高分子材料在土壤里的老化,特別高興,說這種資料沒有見過。后來專門為我們開了一個三峽工程研討會, 我代表大家在大會第二個發言,發言完以后,引起了三峽總公司重視,一些處長來要資料。座談會時,很詳細地問了很多具體情況,在哪里投樣,埋樣的深度等。最終, 肯定了兩件事,一是確認金屬結構在三峽的酸性土壤里使用,它的強度損失20%- 50%,第二件事,要求我們在三峽壩址建立3 個大氣站,在葛洲壩建立2 個動水試驗站,一共新建5 個試驗站,20 多個三峽大壩建設材料供貨單位的材料均由中國自然環境腐蝕網站檢測,從檢測結果來決定購買單位。這件事不但影響大,而且是真的應用了我們的試驗結果”.另一件,是西氣東輸工程,顧名思義,從中國西部新疆省輸送天然氣到華東地區,跨越2000 多公里,經過7 個省, 王老師說:“我們把沿線13 個土壤腐蝕試驗站的材料腐蝕數據都交給西氣東輸工程設計單位,所以當時西氣東輸的安全性評價我是作為專家去參加的,也把報告帶了過去,請建設單位看這些數據,評估不同土壤的腐蝕強度,對材料的影響多大, 建議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地下西氣東輸的管道安全運行。這對西氣東輸是一大貢獻。所以,我們網站沒有白做,確實對國家建設起了很大作用,這是實實在在的, 不是說發表幾篇文章就完了,而是和國家的基本建設結合起來”.
時至今日,在過去最早建設腐蝕試驗網站時,沒有多少人真正感受到其重要性, 到成為客觀存在的迫切需求時,無論是工業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國家經濟建設的根本,材料的性能自始至終都是重中之重。任何建設都離不開材料、制品在大氣、水及土壤中的應用,必須要有數據作為依據。
王老師說:“現在我們網站正進入國家基礎條件平臺,國家支持的經費、強度都比以前大了,學校的綜合研究中心,在積極開展材料環境腐蝕試驗研究和腐蝕網站材料數據的應用服務”.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師
“師老去世那一年,是我到八寶山與我的老師遺體告別最多的一年,第一位是肖繼美院士去世,第二位是魏壽昆院士去世,第三位是師老去世,這三個都是我的老師。肖繼美教授當時是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長,他聘請我當他的助手,做副所長。另外,魏先生指導我的畢業設計,他是107 歲去世的。1957 年2 月,他專門選一個學生指導畢業設計時選擇了我。所以那一年是我去八寶山最多,流眼淚最多的一年。我去八寶山參加祭奠會回來寫了一篇師老對網站的貢獻,含著眼淚寫的,師老永遠離開了我們。我對師老有很深的感情。” 說到這里,王老師淚光閃動在眼眶。
王老師說:“網站是為國家建設服務, 提供數據的公益平臺,無論外貿、制造業、材料的品質是需要數據去指導生產,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網站運營不下去的時候,師老說,去科技部討錢去。師老約好了時任國家科委副主任鄧楠,帶著我跟他去匯報網站的工作及遇到的困難,我匯報半個小時后,師老再講,最終為了網站的數據持續積累下去,我們得到了550 萬的國家支持”.
再后來網站的基礎性試驗研究工作能夠列入到國家計劃中去,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戰略研究的一部分,師老耐心說服各領導部門。王老師說:“我們連續提出了四個項目,第一個是材料環境腐蝕與防腐研究,第二個是材料自然環境腐蝕規律研究,后來是材料自然環境腐蝕的機理研究,再后是材料自然環境腐蝕規律及預測研究,把規律變成模型,通過模型來預測。這樣一步步得到了基金委的連續支持,不僅立了項,而且在基礎研究方面確實深入了。在曹楚南院士帶領下2005 年編輯出版了”中國材料的自然環境腐蝕“專著, 不到一年就售完了,這是我們四個”五年計劃“的重要成果。所以,要錢是我跟師老一起很重要的一項工作。第一,要管項目, 第二,要想辦法給大家籌集經費,到科技部, 到基金委申請項目,并積極動員大家主動接橫向課題。我們想辦法搞了一個腐蝕網站協調小組,協調領導小組通過科技部發文,把有關各個部門科技司的處長都作為成員,各個部門出了很大的力,尤其是石油部,土壤腐蝕方面。所以,我管的就是申請項目,出面到國家有關部門,科技部、基金會,還到相關工業部門找科技司宣傳項目的重要性,我做的事情很具體,另外, 在申請項目時幫助寫好申請書,項目到期以后組織好驗收,對他們交上來的報告都要認真看,并提出修改意見,邀請專家成立驗收組,通過評審順利通過驗收。”

曾經的瞬間成為王老師如今永恒的回憶

師老視察海南萬寧站、為萬寧站題詞
【后記】
時至今日,中國自然環境腐蝕網站人的接力棒,已經傳遞到年輕的李曉剛老師手里。
材料自然環境腐蝕試驗站網已經發展至30 個試驗臺站的規模,已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與了解腐蝕,并有更多的青年工作者加入了進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腐蝕王光雍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35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