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護航”六十載--中科院院士、腐蝕領域專家曹楚南
文/靳婉平·本刊記者
大氣、水與土壤,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它在成為人類生命搖籃的同時,也悄然無聲地對人類生產創造的“財富”產生“破壞”。大氣、水與土壤的腐蝕,往往隨時間的延長而加劇,最后導致材料的失效。據統計,我國因為腐蝕造成的直接經濟影響,每年會損失上干億人民幣。
為了保護我們創造出的“財富”, 延長其壽命,多少優秀的學者全心參與到這場人類與環境的“戰斗”中。本刊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這場“戰斗”中的領軍人物--曹楚南院士。
新中國第一批本科生
在現代社會中,鋼鐵這種被稱為黑色金屬材料的使用幾乎是無處不在,它們是現代物質文明的基礎,但腐蝕速度卻比較快,因此,如何有效遏制和減緩它被腐蝕的 速度就成為人類的一大課題。曹楚南院士所研究的就是這么一個重要課題,他數十年如一日潛心鉆研,與這場悄悄進行的破壞作斗爭。
曹楚南院 士1930年8月出生于今錦豐鎮合興辦事處光明村,曹姓在合興光明村是個大姓,曹老的父親曹仲道先生生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經歷了清末、民國和 新中國,人生道路漫長而曲折。老先生生有六兒兩女八個孩子,四子即為曹楚南,因生養時父母在漢口工作,故取“楚”字。
由于幼時強記能力較好,在進入高中二年級以前,曹楚南一直依靠臨時強記應付考試,對學到的東西并不很理解。1945年他在著名的江陰(今屬張家港市)梁豐中學以免試的成繢直接升入該校高中部,當時他的文科成績要比理科好。
讀完高一后,他決心改變這種狀況。那時正好有一位愛好數學的年輕人在暑假開辦補習班,教授學習幾何和三角的方法。這正是他學得不好的兩門課程,于是他決定參加補習。
正是這一個多月的學習,使他改變了對數學課程的畏懼心理,開始喜歡上三角和幾何中的邏輯思維方法,并學會了不依靠死背公式而是真正理解原理,并盡可能懂 得各個公式間的相互關系。于是從高中二年級開始,他不再用強記的辦法來應付考試,踏實地學習知識,此后他在班級中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1948年5月,曹楚南正積極復習功課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學期考試和隨后的畢業考試(統考高中三年課程)時,突患急病,動手術后身體非常虛弱,但他仍然堅持 返校考試,按時畢業。隨后在兩位同學的動員下,他到上海參加幾所大學的招生考試。曹楚南拖著虛弱的身體,面對生活的種種困難,仍堅持不懈,最終被兩所大學 錄取。經過一番思考,曹楚南最后決定上同濟大學理學院的數學系。由于同濟大學新生須讀一年新生院預科后才能進入本科,故曹楚南于次年解放后的9月份才進入 該校理學院。經過慎重考慮后曹楚南轉入了化學系。所以他雖然是1948年考入大學,實際上卻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屆本科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材料曹楚南中科院院士腐蝕領域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