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偉:做人,做事,做學問
文/徐娜·本刊記者
2011年9月7日,是本刊與工程院院士柯偉先生約定采訪的日子。下午接到電話得知柯先生乘坐的航班晚點,于是采訪時間約定在晚上8點。
差10分鐘8點,本刊記者到達酒店,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柯先生在餐廳吃晚飯,于是我們打了電話說在大堂等候。原本以為要等上一會兒,誰知沒幾分鐘,柯先生就從樓上走了下來,握手,笑談,神采奕奕,這哪里像一位已年過七旬的老人,況且還剛剛經過旅途勞累。接電話的時候柯先生剛到餐廳,得知我們到來匆匆吃了幾口便下來迎接我們,這不禁讓我們更加肅然起敬。遵時守諾、雷厲風行、認真謙和,這就是本刊對柯先生的最初印象。
學習 從培養興趣開始
柯偉祖籍浙江黃巖,不過卻出生在東北,他的父親在鐵路工作,先后任職于吉長、四洮、北寧和錦州鐵路局。
柯偉出生的時候東北已經淪陷,九·一八事變后,除了在沈陽讀書的大哥柯俊流亡關內,其他家人都在淪陷區生活。
五歲時,柯偉一家遷到錦州,這也是他的啟蒙教育時期。柯偉的外祖父曾做過清末閩侯縣令,提倡天足,為人開明。柯偉的母親自小受家庭的熏陶,讀過私塾。因此對家里幾個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視,特別是對于學習興趣的培養,即使在戰亂和經濟最困難的時期,仍然沒有讓他們放棄學業。
柯偉小的時候,母親便讓他認字,為了促進他學習的興趣,在每個生字塊的上方放一顆瓜子,認一個字吃一顆瓜子,這種激勵的方法很有效,在上小學以前,柯偉就已經能夠看一些兒童讀物和精忠岳傳這樣的長篇小說了。不過他最常讀的還是一些自然科學類的讀物,內容包括螞蟻和蜜蜂群居生活,還有蒸汽機是怎么發現的等等。
有了良好的學前教育,柯偉上學后的成績自然是名列前茅,從小學到中學,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柯偉所念的錦州中學,是當時非常好的學校,小升初的招生率僅是l0%.在這樣的中學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成績,主要是因為在他看來,學習是一件有趣是事情,而不是負擔。
挫折 成長的必經之路
1952年,全國統考的時候,國家要選拔一批留學生送去蘇聯學習。當時整個東北地區按統考成績選拔了20多人,柯偉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當時的政治環境,被錄取的學生并不知道自己去的俄專二部是什么學校。最初柯偉還有些悶悶不樂,后來才發現,同班的不少學生都是干部子女,甚至是當時一些國家重要領導人的孩子,這才知道機會得之不易。這里有外籍專家授課,一切生活待遇完全公費,每個月他的伙食費就有24塊錢,另外還有11塊錢的補貼。對于柯偉這實在是很優厚了。
然而,就在開學后的兩個月,柯偉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挫折。由于“海外關系復雜”(大哥在英國伯明翰大學任高級講師,二哥在臺灣堿業公司任建筑師),柯偉被通知需要轉入國內大學學習,并按規定可以隨意挑選國內的大學和專業。由于大哥柯俊是學金屬的,因此,柯偉最終選擇了當時還在清華大學校園內的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的前身)的金相熱處理專業。
到清華報道的時候,負責接待柯偉的是教務長錢偉長先生,當時錢先生認為,開學已經兩個月了,勸他第二年再來。經過堅持與請求,可能也因為優異的高考成績,最終錢先生決定讓他試試,并介紹柯偉到生物館見到了章守華教授和賴和怡老師。
普通高校不能和留蘇預備部比,伙食費也變成了一個月8塊,然而柯偉并未就此消沉,反而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比那些留學的人學的更好。頗具戲劇性的是1953年9月柯偉再次被推薦并通過留學生統考,進入了留蘇預備部(此時柯偉的大哥已經離開英國回國),用他的話說,“也許是因為當時雖然落后兩個月的課程,但后來依然能跟上,考試成績也不錯,所以給老師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這次在俄專念了近一年,可惜好事多磨,在打包行李準備動身出發前不久,柯偉再次被通知不能出國了。對于第二次的挫折,柯偉反而想開了:“國內的大學未必不好,不出國也不見得就不能成才”.L954年5月,柯偉回到了北京鋼鐵學院,繼續攻讀大學課程。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做人柯偉做事做學問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