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娟 田雙
時下,南昌?;韬钅怪匾娞烊丈l絢麗光芒,張獻忠沉船金銀出水再登輿論高峰,寶藏考古熱此起彼伏,有多少人知道它其中的奧秘?文物防腐與保護的工藝技術離不開年代鑒定、樣品機理分析,才能對癥施治。帶著這樣的好奇與疑問,《腐蝕防護之友》記者尋訪到了著名的中國古代冶金史與冶金考古專家,北京科技大學退休教授韓汝玢老師。韓老師自上個世紀70 年代開始踏上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研究的科研道路,近四十年來,她以殷殷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冶金考古工作中,直到退休,在為中國冶金史的蓬勃發展上,付出了畢生的努力和心血,依然對文物防腐領域滿腔熱情,對下一代年輕學者的發展充滿期待。
時下,南昌?;韬钅怪匾娞烊丈l絢麗光芒,張獻忠沉船金銀出水再登輿論高峰,寶藏考古熱此起彼伏,有多少人知道它其中的奧秘?文物防腐與保護的工藝技術離不開年代鑒定、樣品機理分析,才能對癥施治。帶著這樣的好奇與疑問,《腐蝕防護之友》記者尋訪到了著名的中國古代冶金史與冶金考古專家,北京科技大學退休教授韓汝玢老師。韓老師自上個世紀70 年代開始踏上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研究的科研道路,近四十年來,她以殷殷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冶金考古工作中,直到退休,在為中國冶金史的蓬勃發展上,付出了畢生的努力和心血,依然對文物防腐領域滿腔熱情,對下一代年輕學者的發展充滿期待。
請跟隨記者的腳步走進韓老師的精彩人生,重溫老一輩冶金考古專家的心路歷程,感受一種別樣的風采年華。
與冶金史研究的不解之緣
故事從1956 年韓老師北京鋼鐵學院(1985 年更名北京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鋼院) 金相熱處理專業畢業,1956 年6 月任鋼院金屬物理教研組助教、講師,理化系柯俊主任的學生秘書等職開始。
故事從1956 年韓老師北京鋼鐵學院(1985 年更名北京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鋼院) 金相熱處理專業畢業,1956 年6 月任鋼院金屬物理教研組助教、講師,理化系柯俊主任的學生秘書等職開始。
文化革命結束后,她所在的教育史解散;那時,百廢待興,韓老師將重新分配工作,有兩個選擇:回到理化系或是去冶金史編寫組。韓老師曾有幸參與到了《中國冶金簡史》部分章節(第四章唐宋元時期第三節“冶金技術發展的社會原因”)校稿工作中,受到冶金史教研組丘亮輝主任的肯定,韓老師開始了從事冶金史的工作,自1977 年1 月與冶金史的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韓老師說:“1960 年至1964 年,我上在職研究生時的導師是柯俊先生,柯先生給了我很多的指導。”韓老師學習的專業是金相熱處理,初步掌握了冶金史研究的所用儀器的使用和研究方法,她在對出土的金屬文物進行制作技術研究是有基礎的,但是,韓老師也認識到了自身對古漢語及金屬文物的考古知識不甚了解。在來到冶金史組工作后,她十分注意相關內容的學習,以彌補對金屬文物研究及防護方面的知識缺失,時任編寫組導師的柯俊先生及先行同事給予她很多鼓勵和幫助?;貞浧鸲鲙熆孪壬?,韓老師深情地說:“柯俊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金屬物理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學家,他在我的成長中給予非常多關懷和教育,他的殷切期望也時刻鼓勵和鞭策著我不斷前進。”

2002年中國科技考古學會(籌)合影,左前二為韓老師,
右二柯俊院士1979年云南古礦口留影1993
“走出去”—“引進來”,將冶金史與現場考古緊密結合
當時冶金史研究室仍處于初創階段,主要任務就是在古代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把出土金屬文物蘊藏的技術、文化內涵盡量發掘出來,因此,冶金研究室組織小分隊多次到考古遺址現場、博物館去進行調查和考察,向考古、文物第一線工作者和相關單位宣傳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什么,告訴他們金屬文物的材質組成,如何制成,腐蝕產物是何物,需要樣品殘片的數量,研究結果有何技術、文化意義等,與考古文物工作者密切合作,開始進行了各種金屬文物的系統的鑒定和研究工作。
當時冶金史研究室仍處于初創階段,主要任務就是在古代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把出土金屬文物蘊藏的技術、文化內涵盡量發掘出來,因此,冶金研究室組織小分隊多次到考古遺址現場、博物館去進行調查和考察,向考古、文物第一線工作者和相關單位宣傳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什么,告訴他們金屬文物的材質組成,如何制成,腐蝕產物是何物,需要樣品殘片的數量,研究結果有何技術、文化意義等,與考古文物工作者密切合作,開始進行了各種金屬文物的系統的鑒定和研究工作。
1979 年,丘亮輝主任帶領韓老師、張長生 和有色院 朱壽康 總工、胡文龍首次到云貴地區進行調查,了解貴州麻姑有色冶金技術、云南昆明斑銅和烏銅的制作、東川古礦及煉銅技術、個舊傳統煉錫法等,搜集到了很多基本的資料;當時探訪了當地的冶煉老工人并召開座談會,為實驗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和經驗。同時,韓老師接受研究任務,對河北磁縣出土的元代鐵器進行鑒定;赴湖北銅綠山古銅礦冶遺址考察。
1980 年,在 朱壽康 、朱元凱教授的指導下,韓老師對銅綠山出土的銅渣性質進行了初步研究,論文《銅綠山冶銅遺址冶煉問題的初步研究》在1981 年10月召開的BUMA 國際會議上交流,獲得了廣泛關注。
據韓老師回憶,在貴州、云南地區調查時,當地的居民生活條件是非常艱苦的,而淳樸的老鄉們對北京來的調查組非常熱情,做了小米粥、炒雞蛋,提供了超出他們生活水平的“款待”。
老鄉們的這種真摯之情深深感動了韓老師,也促使她勵志要為冶金史的建設和發展更加努力。1977 年到1984 年,韓老師通過多年的野外參觀、接觸、調查金屬文物,注意學習、搜集國內外相關文獻,積累到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經驗。
總結下來,韓老師參加會議或考察的腳步遍布全國各地,北到吉林、遼寧,南到廣東、云南,西到新疆、青海,東到上海、江蘇,約21 個省、市,130 余處文物考古部門。在這一過程中,韓老師對金屬文物所涉及的技術和發展有了實質性的認識,她也獲得了迅速成長。
1984 年韓老師開始擔任冶金史研究室(以下簡稱研究室)主任,主要專注古代鋼鐵史的研究,也兼及有色金屬及其加工技術的研究。同時著手進行學科建設,爭取設立碩士點。已擔任副院長的柯先生非常關心團隊的發展建設,韓老師說:“在學科發展建設方面,柯先生是總體設計者,我是具體的實踐者之一。從1984 年開始到1996 年, 經過13 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室完成了科學技術史學科體系的初步建設,學科理論和設備從無到有。
之后,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專業先后建立了碩士點和博士點,這是研究所全體人員共同奮斗、攜手努力的成果。”
韓老師經過10 多年的研究積累,在中國古代鋼鐵技術的發展研究方面有了很多新的突破,先后參與到河南省鐵生溝遺址的再探討和百煉鋼的研究等工作中。鐵生溝漢代冶鐵遺址,是漢代河南郡鐵官的三號作坊,前后經過兩次發掘,于1962 年出版的考古學刊中做了發掘報告。但隨著其他地區遺址的發掘,發現原來對鐵生溝冶鐵技術的解釋受到當時認識的限制,有不足或不確切的地方,因此有對該遺址進行重新探討的必要。1980 年,柯先生指派韓老師聯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趙青云、李京華等人,重新研究鐵生溝遺址的原考古發掘記錄,對采集入庫的所有文物進行重新分析和觀察,最終對遺址的冶煉性質有了較為準確的認識和判斷,完成了《鞏縣鐵生溝漢代冶鑄遺址再探討》的文章,并在《考古學報》上發表。之后,冶金史研究室為很多單位的考古研究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不斷確立和夯實了在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研究領域內的權威地位。20 世紀中國考古100 項重大發現中,研究室參加研究了與金屬文物有關的30 項,其中27 項研究中撰寫的研究報告在相關考古發掘專著中發表。
冶金史研究室除了為相關考古單位服務與合作外,還與校外研究單位達成了很多影響深遠的合作關系。如與中國地質科學院激光光譜實驗室、冶金部有色金屬研究院光譜室合作,協助進行金屬文物分析;有色院 朱壽康 總工購置的馬弗爐、同位素源(Pu238、Am241)X 射線熒光儀,這些寶貴儀器設備韓老師可以無償使用。廣泛開展學習交流以外,與冶金部鋼鐵研究院電子探針室,冶金部礦冶研究院理化分析室,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資料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技術史、圖書館等單位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
觸摸文化脈絡 揭開神秘面紗
考古是個神秘又充滿魅力的領域,記者不禁充滿好奇,韓老師有著豐富的冶金考古研究經驗,利用科學、嚴謹的手段,揭開朝代冶金技術的神秘面紗,也在不經意間觸摸到了當時經濟發展、文化傳播的脈絡。在采訪過程中,韓老師向記者講述了她親身經歷的幾個考古研究故事。
考古是個神秘又充滿魅力的領域,記者不禁充滿好奇,韓老師有著豐富的冶金考古研究經驗,利用科學、嚴謹的手段,揭開朝代冶金技術的神秘面紗,也在不經意間觸摸到了當時經濟發展、文化傳播的脈絡。在采訪過程中,韓老師向記者講述了她親身經歷的幾個考古研究故事。
故事一:百煉鋼
對于百煉鋼的研究,1979 年,柯先生親自鑒定山東臨沂出土帶有銘文“三十煉”環首刀,并向考古工作者預定了鑒定百煉鋼的要求??脊艑<倚熘莶┪镳^的王愷先生在徐州發現帶有銘文的五十煉鋼劍后,立刻找到柯先生要求進行檢測,柯先生把鑒定的任務交給了韓老師。韓老師向記者說:“五十煉也是百煉鋼的系列之一,當時,我采用鉬絲切割儀切了小塊樣品,樣品在進行研究后可以再鑲回鋼劍上。”韓老師利用金屬材料知識,結合金相、掃描電鏡、透射電鏡、顯微硬度、磷印和硫印等研究方法,并通過查閱古代文獻資料和日本出土的百煉鋼制品資料比較,從微觀到宏觀方面進行系統研究。最后,韓老師與柯先生合寫了文章《中國古代的百煉鋼》,發表在《自然科學史研究》上,受到業內外廣泛的關注。
對于百煉鋼的研究,1979 年,柯先生親自鑒定山東臨沂出土帶有銘文“三十煉”環首刀,并向考古工作者預定了鑒定百煉鋼的要求??脊艑<倚熘莶┪镳^的王愷先生在徐州發現帶有銘文的五十煉鋼劍后,立刻找到柯先生要求進行檢測,柯先生把鑒定的任務交給了韓老師。韓老師向記者說:“五十煉也是百煉鋼的系列之一,當時,我采用鉬絲切割儀切了小塊樣品,樣品在進行研究后可以再鑲回鋼劍上。”韓老師利用金屬材料知識,結合金相、掃描電鏡、透射電鏡、顯微硬度、磷印和硫印等研究方法,并通過查閱古代文獻資料和日本出土的百煉鋼制品資料比較,從微觀到宏觀方面進行系統研究。最后,韓老師與柯先生合寫了文章《中國古代的百煉鋼》,發表在《自然科學史研究》上,受到業內外廣泛的關注。
考古和文物鑒定密不可分:
考古是研究如何尋找和獲取古代人類社會的實物遺存,以及依據這些遺存來研究人類歷史。而文物鑒定是一項運用傳統方法或現代科學技術分析辨識文物年代真偽、年代、質地、用途和價值的工作。文物鑒定貫穿于考古工作的始終,是考古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故事二:關于秦始皇墓箭鏃的再研究
韓老師在冶金史工作中一直非常重視田野調查、考古出土資料和實驗室分析的綜合研究,期間,在柯先生的指導下,研究室團隊進行了出土的早期黃銅文物的鑒定和模擬實驗,進行了越王勾踐劍、秦始皇兵馬俑銅鏃的鑒定。韓老師團隊利用金屬學、冶金學及電子顯微學在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柯先生曾經對秦始皇墓出土的一件烏黑箭鏃表面做過分析,發現黑色表面含鉻2%,而內部青銅中不含鉻;滿城漢墓也發現了一件類似箭鏃,得出秦始皇時期已經出現鍍鉻處理的結論,并被專業書籍收錄。
韓老師在冶金史工作中一直非常重視田野調查、考古出土資料和實驗室分析的綜合研究,期間,在柯先生的指導下,研究室團隊進行了出土的早期黃銅文物的鑒定和模擬實驗,進行了越王勾踐劍、秦始皇兵馬俑銅鏃的鑒定。韓老師團隊利用金屬學、冶金學及電子顯微學在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柯先生曾經對秦始皇墓出土的一件烏黑箭鏃表面做過分析,發現黑色表面含鉻2%,而內部青銅中不含鉻;滿城漢墓也發現了一件類似箭鏃,得出秦始皇時期已經出現鍍鉻處理的結論,并被專業書籍收錄。
但是韓老師等認為這是否是偶然現象?
這結論需要進一步研究,她在秦俑考古工作者幫助下,又對8 件表面烏黑的兵器進行了鑒定,古代為什么會有這種偶然?并與學校化學教研室馬肇曾老師等進行了重新研究。經過了一系列的模擬實驗,發現鉻通過一般的方法在青銅器表面是得不到致密含鉻氧化層的,這件秦始皇墓出土的箭簇不是有意形成的,可能是污染或偶然的產物。雖然,新的研究結論把之前的結論給否定了,柯先生不僅接受,還請韓老師就新結論在1982 年昆明召開的全國科技史大會上宣講,受到業界贊譽。新結論被撰寫成文章《秦始皇陶俑坑出土銅鏃表面氧化層的研究》,并在《自然科學史研究》發表。
韓老師說:“柯先生的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崇高學風在研究所得到了優良傳承,這也是學科建設中非常重要和寶貴的一筆財富。”
故事三:鍍錫技術與部落遷徙韓
老師與美國丹弗藝術博物館顧問?,敯羁伺肯嘧R在1986 年鄭州召開的冶金史國際會議上,兩人一見如故。?,敻嬖V韓汝玢西方收藏家和博物館珍藏具有中國額爾多斯風格的青銅牌飾,表面呈銀白色的表面層,美國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T.Chase 博士經XRF 分析與銀元素無關,認為是經過熱鍍錫處理的。愛瑪說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瑞典博物館等國外大型博物館中也出現了這種表面銀白色的牌飾。拿著她收藏的牌飾找到了韓老師,經過韓老師取樣鑒定,這種牌飾之所以是銀白色是因為表面鍍錫,而且表面含錫量較高,與內部結構也不相同。為了更好驗證這一結論,韓老師等人到遼寧赤峰、寧夏固源、內蒙呼和浩特等地區搜集到十幾個類似樣品,做了比較系統的研究,總結出表面熱鍍錫的金屬學特征。研究證明:這的確是一種經過有意表面鍍錫處理的器件,器件表面銀白色,有單面也有雙面,且不易繼續銹蝕,是屬于公元前6- 公元前4 世紀的制品;韓老師的團隊孫淑云、姚智輝在四川巴蜀地區出土的虎斑紋矛兵器等的研究發現,斑紋處也有熱鍍錫的特征,屬于戰國時期的制品;李曉岑和韓汝玢考察云南滇池地區出土跪俑、銅鼓等表面銀白色的制品,也有熱鍍錫的金屬學特征,是屬于西漢時的制品。韓老師等人針對這種鍍錫器件進行了專門的課題研究,文獻記載中有一支狄族部落從西北地區經過巴蜀地區到達了云南,為這一史實提供技術的證據。
冶金考古研究工作一定要尊重考古工作者,遵守考古的一些規范,柯先生始終堅持學術上的連續性,考古研究工作也需要重新認識和再努力。韓老師表示,考古也是一種傳承,在一些新的成果出來之后也不能否定前人的工作。盡管在很多考古鑒定工作是由韓老師等人完成的,但是在署名方面堅持與發掘者放在一起,只要考古發掘事件未發表,研究成果也不會發表,這種優秀的職業素養贏得了考古界的一致贊許。
可見,不同地區冶金技術的發展是有其內在聯系的,一部冶金技術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民族的文化技術的傳承與民族的遷徙史。
老師與美國丹弗藝術博物館顧問?,敯羁伺肯嘧R在1986 年鄭州召開的冶金史國際會議上,兩人一見如故。?,敻嬖V韓汝玢西方收藏家和博物館珍藏具有中國額爾多斯風格的青銅牌飾,表面呈銀白色的表面層,美國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T.Chase 博士經XRF 分析與銀元素無關,認為是經過熱鍍錫處理的。愛瑪說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瑞典博物館等國外大型博物館中也出現了這種表面銀白色的牌飾。拿著她收藏的牌飾找到了韓老師,經過韓老師取樣鑒定,這種牌飾之所以是銀白色是因為表面鍍錫,而且表面含錫量較高,與內部結構也不相同。為了更好驗證這一結論,韓老師等人到遼寧赤峰、寧夏固源、內蒙呼和浩特等地區搜集到十幾個類似樣品,做了比較系統的研究,總結出表面熱鍍錫的金屬學特征。研究證明:這的確是一種經過有意表面鍍錫處理的器件,器件表面銀白色,有單面也有雙面,且不易繼續銹蝕,是屬于公元前6- 公元前4 世紀的制品;韓老師的團隊孫淑云、姚智輝在四川巴蜀地區出土的虎斑紋矛兵器等的研究發現,斑紋處也有熱鍍錫的特征,屬于戰國時期的制品;李曉岑和韓汝玢考察云南滇池地區出土跪俑、銅鼓等表面銀白色的制品,也有熱鍍錫的金屬學特征,是屬于西漢時的制品。韓老師等人針對這種鍍錫器件進行了專門的課題研究,文獻記載中有一支狄族部落從西北地區經過巴蜀地區到達了云南,為這一史實提供技術的證據。
冶金考古研究工作一定要尊重考古工作者,遵守考古的一些規范,柯先生始終堅持學術上的連續性,考古研究工作也需要重新認識和再努力。韓老師表示,考古也是一種傳承,在一些新的成果出來之后也不能否定前人的工作。盡管在很多考古鑒定工作是由韓老師等人完成的,但是在署名方面堅持與發掘者放在一起,只要考古發掘事件未發表,研究成果也不會發表,這種優秀的職業素養贏得了考古界的一致贊許。
可見,不同地區冶金技術的發展是有其內在聯系的,一部冶金技術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民族的文化技術的傳承與民族的遷徙史。
推動中國冶金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拳拳之心
20 世紀80 年代起,在柯先生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史密斯教授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麥丁教授三位泰斗的倡議下,冶金史所成功組織和召開了多屆在冶金史領域很有影響的冶金史國際系列會議-BUMA 會議。韓老師組織了在中國的四屆會議,又參與了另外四屆會議,會議的成功舉辦,韓老師會心的笑容,讓我們看到她的滿足與幸福。特別是前三屆會議,當時經濟條件比較差、交通狀況也不好,但為了讓與會外賓能夠住好、會開好、參觀好,他們申請經費支持出動全體研究所的教師、研究生擔任接機,翻譯,后勤保障,學術論文集的出版,會后組織三路專業參觀等 ,會議成為冶金史的國際定期專業學術會議,已經舉辦了8 屆,每次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20 世紀80 年代起,在柯先生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史密斯教授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麥丁教授三位泰斗的倡議下,冶金史所成功組織和召開了多屆在冶金史領域很有影響的冶金史國際系列會議-BUMA 會議。韓老師組織了在中國的四屆會議,又參與了另外四屆會議,會議的成功舉辦,韓老師會心的笑容,讓我們看到她的滿足與幸福。特別是前三屆會議,當時經濟條件比較差、交通狀況也不好,但為了讓與會外賓能夠住好、會開好、參觀好,他們申請經費支持出動全體研究所的教師、研究生擔任接機,翻譯,后勤保障,學術論文集的出版,會后組織三路專業參觀等 ,會議成為冶金史的國際定期專業學術會議,已經舉辦了8 屆,每次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國際媽媽”是韓老師1985 年在澳大利亞做訪問學者期間,國際友人和學生們對她的親切昵稱。韓老師在澳洲臥龍崗大學作為榮譽講師,進行為期一年的冶金史合作研究工作。期間,她以實驗室為家,第一個上班,打掃衛生做清潔。充分利用試驗設備如金相顯微鏡、鑲樣機、磨樣、照相及洗印設備、圖像分析儀、掃描電鏡等,在技術員指導下,自己動手做試驗研究,為后續印尼銅鼓、羅馬遺址出土鐵釘、澳洲西海岸出土的鐵錨等研究鑒定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期間,她利用該校的圖書館收集整理大量當時國內不好查找的外文文獻,海運回國。撰寫并發表3 篇英文文章,做過三次學術報告,完成相關課題研究,拜訪參觀了悉尼、墨爾本三所大學,并參加了國際學術研討會。韓老師在澳洲期間,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當地教育和文化習俗。韓老師與駐澳中國大使館聯系,積極為中國留學生組織了豐富多彩的以熱愛祖國為內容的活動,把中國留學生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自1988 年起,韓老師多次受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訪問,先后去法國、美國、英國、瑞士、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其中美國和日本去的次數較多。
通過參加一系列的國際會議和多方面學術交流合作,在國際上推廣了中國冶金史研究的對外交流成果,提升了國內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推動了世界冶金史研究的發展。

第六屆國際冶金史大會
桃李滿園 冶金史研究的良好傳承
韓老師滿頭銀絲,年過八旬,依然容光煥發,充滿活力。她說:“傳承是一項重要而持續的工作,冶金史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壯大也是我們的責任之一。”20 世紀90 年代,團隊老師認識到冶金史的學科發展和科研經驗傳承都需要大批優秀人才,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冶金史專業先后于1991 年和199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科學技術史(工學)專業博士點,也是人事部批準的博士后流動站。
韓老師滿頭銀絲,年過八旬,依然容光煥發,充滿活力。她說:“傳承是一項重要而持續的工作,冶金史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壯大也是我們的責任之一。”20 世紀90 年代,團隊老師認識到冶金史的學科發展和科研經驗傳承都需要大批優秀人才,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冶金史專業先后于1991 年和199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科學技術史(工學)專業博士點,也是人事部批準的博士后流動站。
冶金史專業老師培養的一批又一批研究生、博士人才,已經是國內外很多科技史研究、科研機構的骨干力量。如首屆研究生梅建軍教授已是國際著名冶金史專家;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現任所長,為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研究做出貢獻;還有很多研究生已經晉升教授、博導,成為世界冶金史研究的中堅力量。
提起這些學生,韓老師百感欣慰:中國冶金史研究這一偉大事業,總算后繼有人了。
衷心寄語
在近半個世紀的冶金史研究工作中,韓老師始終保持著科研報國的赤子之心,對工作一絲不茍,對學生諄諄教導。她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投入了執著的熱愛和興趣,退休后,她依然活躍于冶金史研究領域,為考古文博單位盡力解決問題。她說:“對于現在的年輕人,我希望大家在科學技術工作和學習中要保持一顆熱愛之心,也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努力。同時,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注意多照顧和陪伴家人。”說到這里,韓老師非常感激她的先生對她長久以來的支持。要明白,有個好的家庭,人生才能夠更加美好。
在近半個世紀的冶金史研究工作中,韓老師始終保持著科研報國的赤子之心,對工作一絲不茍,對學生諄諄教導。她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投入了執著的熱愛和興趣,退休后,她依然活躍于冶金史研究領域,為考古文博單位盡力解決問題。她說:“對于現在的年輕人,我希望大家在科學技術工作和學習中要保持一顆熱愛之心,也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努力。同時,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注意多照顧和陪伴家人。”說到這里,韓老師非常感激她的先生對她長久以來的支持。要明白,有個好的家庭,人生才能夠更加美好。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防腐冶金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35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