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有3200余座國有博物館,過半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其中重度以上腐蝕的館藏文物達230多萬件。文物保護不僅包括為排隊等候修復的文物“治病”,還包括為那些健康狀況尚可的文物延年益壽。民營企業的涉入,為文物保護工作納入了一股新興的補充力量。
本刊記者/趙澤南
文物是人類社會的寶貴遺產,透過文物,我們可以觸摸到祖先走過的足跡。文物讓人類知道:我是怎么來的。遺憾的是,文物具有不可復制性和不可逆、不可再生的特點,文物的保護至關重要。出于對文物的歷史責任感,民營企業也試圖在文物保護上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關于文物保護領域里的民營企業,本刊記者專訪了北京鑒衡文物修復中心執行董事,青銅器防護領域的專家孫振翔先生。
創業:一片冰心在玉壺
“八十年代,我去日本考察了京都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對于書畫的修復是全世界聞名的,很多西方國家都去那里學習書畫修復技術。當時,博物館下設了幾個工作室,里面負責書畫修復的人員沒有一位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修復工作全部都是外包出去的。這些人員非常專業,一絲不茍的鉆研技術,修復工作做的非常之好。日本的文物修復工作有著嚴密而完善的管理機制,以古書畫修復工作為例,修復人員現在仍然使用傳統的手工紙作為書畫文獻等藝術品修復的材料,同時利用傳統的方法制作漿糊,修理畫心、染色托紙、裝潢制軸。在修復的各個環節中,修復人員嚴格地按照古來已有的方式方法對古書畫進行修復,不敢有絲毫越界之舉。對于文物保護,京都國立博物館給我的觸動很大,無論是管理模式還是從業態度,我覺得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孫振翔介紹說。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考察給孫振翔帶來了不小的啟發,也為他日后的工作埋下了伏筆。2002年,孫振翔等四位文保技術人員在北京成立了北京鑒衡文物修復中心, 這是國內第一家注冊的專業從事文物保護、文物修復、文物復制和技術咨詢以及培訓的法人機構。回憶創業初期,孫振翔感觸頗多:
“在當時,國內并沒有這個行業,如何注冊,誰來批準,相關的條例法規都沒有。兩個月過去了,工商注冊仍然沒有下來,原因就在于此。慶幸的是工商局認為‘雖然目前沒有政策,但事情是件好事, 應該給予支持。’,最終我們注冊成功, 得到了執照。”
經營:勤練手藝謀生存 醫者父母心
2007年,國家文物局頒布了《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管理辦法(試行)》和《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資質管理辦法(試行)》。
“我們現在擁有一級的文物修復資質和甲級的文物技術保護設計資質,這有賴于文物局對民營文物保護企業的支持和對我們這些資深的專業人士的認可。這個行業對于技術的要求很高,文物保護技術的掌握,不是立竿見影的,培養一個人才需要很多年的時間。”
“適者生存,我們努力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把管理的重心放在職工技術的培養上、重點培養職工的動手能力。我們能留住人才的原因就是在我們這里能夠掌握技術,學到東西。當新技術、新材料被允許,認可,通過后,我們會第一時間拿來應用。我們把大量的時間用來增強員工的技術水平,通過業績來進行考核。技術是我們生存的根基,這個行業急缺動手的人才。”
“外界一直對我們有一些誤解,覺得企業是唯利是圖的,事實上并不如此。有些工作,即便是不賺錢,甚至是賠錢, 我們也會去做。對于文物來講,我們是醫生,救死扶傷是我們的職業道德,見死不救,唯利是圖不是我們所為,這也是對人類遺產和文化的責任。有的時候,我們也會資助、贊助文物保護事業。我們的副業是做文物的復制品和仿制品,在這方面的很大一部分盈利是用來補貼文物保護這一塊的。我們通過做大量高質量的工作,來贏得社會和同行的認可。”孫振翔介紹說。
天道酬勤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十二年的風雨兼程,探索鉆研,北京鑒衡文物修復中心也取得了不少的收獲。
中心曾為多家文博單位復制文物(國家博物館、中國科技館、國際友誼博物館、青海博物館、煙臺博物館、聊城博物館、白云觀等)。
中心曾為多家單位和個人收藏者修復文物(國家博物館青銅器36件、滄州博物館青銅器470余件、新泰博物館青銅器40余件、臨淄博物館青銅器400余件、龍口博物館青銅器30余件等)。
中心曾參與完成國家地震局等多單位承擔的科研項目“復原張衡候風地動儀”。
中心2002年為中國科技館古代科技展復制展品“長信宮燈”、“透光鏡”、可表演計時的“元代銅壺滴漏”等。
2002年為白云觀復制“明代嘉靖鎦金大香爐”3件,為道教協會特別制作“編號開光寶劍”1000件。
2003為赴德“中國文明展”制作1/2比例玻璃鋼質地“張衡地動儀”模型、漢代漏壺等。
2006年為國家博物館復制一級品文物“蔡鍔指揮刀”。
2008年為奧運街道改造工程制作簋街標志物銅質“伯簋”(現立在東直門內)。
2011年為青海博物館復制“唐人寫經”200件。
2011年為煙臺博物館復制書畫10件。
據孫振翔介紹,北京鑒衡文物修復中心已經完成了青海省博物館、滄州博物館以及山東多個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工作。
寄語
在采訪的最后,孫振翔表示:“現在國家陸續出臺各種政策加大了對民營企業參與文物保護的支持和鼓勵,我們作為民營企業中的一員,會繼續努力,積極培養我們的技術人員,刻苦鉆研,提高我們的修復技術,為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貢獻更多的力量。”

北京鑒衡文物修復中心對廣西榮城出土的西周銅尊的修復

北京鑒衡文物修復中心文物仿制品--銅奔馬
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在甘肅武威擂臺出土。銅奔馬體態矯健、昂首飛奔是漢代天馬的典型形象。銅奔馬構思巧妙而科學,三足騰空,右后足踏在龍雀(古代風神)的背上,寓意神速,是一件完美的藝術杰作。1983年銅奔馬被確定為中國旅行社的標志,原文物現藏甘肅省博物館,被視為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件仿制品是根據原文物以1:1的比例仿制的。

北京鑒衡文物修復中心文物仿制品--鷹鼎
鷹鼎為新石器時代(原始仰韶文化)雕塑,1958年在陜西省華縣太平莊出土。這件鷹鼎是無名藝術家經過大膽想象精巧設計,仿照蒼鷹創作的成功之作。從此件遺物中,我們不難看出原始藝術家大膽運用變形,夸張等藝術手法,鷹的造型和鼎的形狀融為一體,顯示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面貌。鷹鼎是原始試點的擬形陶器,對后世青銅器的題材內容和處理手法有著很大的影響,原文物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文物保護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35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