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那些令人驚嘆的文物體現著昔日的輝煌,那么,對這些文物的保護就是今日文明的刻度尺。可喜的是,作為世界文物大國,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在文物保護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最近一些年,在金屬文物的防腐蝕保護方面也取得諸多重要進展,為世人矚目。
本刊記者/趙澤南
文物是死的,又是有生命力的。
文物出土,有人生動地形容像嬰兒降生。然而,這個“嬰兒”往往不能適應新的狀況,而發生致命的“疾病”。腐蝕和風化是出土文物保護面臨的嚴峻考驗, 特別是金屬文物,在不同的環境下,面臨著嚴重腐蝕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文物專家和金屬防腐蝕專家的共同努力。本專題重點討論金屬文物的防腐蝕保護問題。
與石質文物相比,金屬文物的腐蝕問題導致文物過早毀壞在中國經常發生。這種毀壞其實并不是一種“自然”的腐蝕過程,往往因為金屬文物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導致文物過早的毀壞,因此有專家認為這是文物的“病害”,也有道理。特別是文物在轉運過程中,環境的溫度、濕度、含氧量都在發生變化,對文物的損害往往比較大。
文物是人類行走過的足跡的見證, 是活的歷史,今人有必要去認真對待和研究。文物中記錄著許多真實的歷史信息, 這些信息有時并非一時都能讀出來的,古人之事正確與否也是隨著時間的推延而發生著變化。因此,保護文物就是保護人類自身。保護文物,就是一種尊重歷史、尊重祖先的表現,就是文明本身。
文物“患者”多 “藥方”小科普
“十五”期間,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了《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項目,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針對國有館藏文物開展的文化遺產科技調查評估行動, 歷時3年,耗資超千萬人民幣,在近5000名專業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基本掌握了全國館藏文物的現狀。
調查結果表明,由于受到保護條件、保護設施、保護技術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在被調查的館藏文物中,有50.66% 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其中處于瀕危腐蝕程度文物29.5萬余件(組),重度腐蝕程度文物213萬余件(組)。中度腐蝕程度文物501.7萬余件(組),分別占全國館藏文物總數的2.01%、14.52 %和34.13%,文物腐蝕損失狀況相當嚴重。而最新情況是, 2014年2月2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 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介紹,據統計,受重度腐蝕的文物數量目前是230萬件,占館藏文物總量的16.5%。
文物的價值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文物保護的目的是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其歷史信息及全部價值。文物是不可再造的,承載著民族的歷史根基,堪稱無價之寶。文物保護的任務就是通過技術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繕自然力和人為造成的損傷,制止新的破壞。所有保護措施都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
由于環境變化,營力(引起某種作用的自然力)侵蝕、人為破壞等因素,文物在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外貌形態上會發生一系列不利于文物安全或有損文物外貌的變化,人們通常把這種現象稱為“文物病害”。“病害”一詞原是針對有生病的植物體而言的,“文物病害”這一術語的出現只有十幾年的歷史。從材料的角度講, 廣義的腐蝕是指材料與環境間發生的化學或電化學相互作用而導致材料功能受到損傷的現象,文物“病害”更多的是文物本身的發生了腐蝕,“病害”的說法一直被文物界的老專家沿用。
從文物保護的性質,可將文物保護劃分為預防性保護和主動性保護。金屬文物保護主要針對青銅文物和鐵質文物。一般來說,青銅文物的時代比較久遠,鐵質稍后。再后來,金銀等其他金屬文物才漸漸多起來。由于金屬本身的特性,鐵質和銅質文物更容易發生腐蝕,保護任務也更重。
預防性保護的主旨思想是從文物的外圍而不是本體出發,采取各種措施達到保護文物的目的。預防性保護從最初對文物保存環境的控制,尤其是對溫度、濕度的控制,到現在已經發展并擴展到了博物館的選址、博物館建筑材料的選擇、博物館展廳和庫房緩沖間的設置、以及對具體文物所采取的整體環境、保存展示小環境的恒溫恒濕、照明、防空氣污染、防蟲害等多方面,甚至還涉及文物提取的技術、使用的工具、包裝、襯墊材料、安全保衛設施、對自然災害的預防等層面。
主動性保護就是我們通常的保護概念或思想,即對文物本體進行直接的保護修復,消除文物的病害,延長文物的壽命。一般金屬文物保護修復的技術步驟主要包括除銹清洗、脫鹽、緩蝕、加固、表面封護、表面做舊等。
金屬文物的物理處理方法包括超聲波清洗、蒸汽清洗、機光清洗和噴砂除銹等。在金屬文物的保護處理中,只有在物理方法無法滿足保護需求的時候,才可以適當考慮使用化學方法。
青銅器的化學處理方法包括倍半碳酸鈉法、硫脲-檸檬酸法、堿性甘油法、乙二胺四乙酸法、堿性連二亞硫酸鈉法、水合乙氰法和緩蝕劑保護法等。其中,堿性連二亞硫酸鈉法要慎用,因為連二亞硫酸鈉有毒,遇水放熱,并產生易燃的氫和有毒的硫化氫,另外,該方法排放的廢液可能會破壞污水系統的微生物平衡,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宜采用該法。
鐵質文物的化學處理主要包括除銹和脫鹽,除銹一般借助于物理方法,在使用化學方法方面需要根據器物材質、腐蝕程度、表面硬結物種類的不同選用不同的化學除銹劑,主要包括檸檬酸、醋酸、磷酸等弱酸,以及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等絡合劑。鐵質文物的脫鹽主要是指脫除氯化物,最著名的方法是堿液浸泡法和堿性亞硫酸鹽還原法。脫鹽是鐵質文物保護處理中的非常重要的環節,否則即使對其進行了緩蝕和封護處理,進入鐵質文物中的少量水和氧氣也易與鐵質文物中的氯化物一起對其發生侵害。
青銅器在腐蝕介質的影響下,它的金屬性會發生很大改變,自身會發生變形,它的傳統整形方法有錘擊法、扭壓法、鋸解法、撬壓法、頂撐法、加溫法。金屬文物的修復工作還包括焊接、粘接和補配等。殘損青銅文物的補配技法有打制銅皮補配工藝、翻模鑄造補配工藝、塑形補配工藝、環氧樹脂膠類補配和樹脂加銅皮補配。
從鐵獅子說起--鐵質文物的保護
滄州鐵獅子,又稱“鎮海吼”,素有“獅子王”的美譽,位于滄州市政府駐地東南偏北16.5公里,坐落在東關村西0.5 公里處。鐵獅子身高5.78米,長5.34米, 寬3.17米,體重約50噸,鑄造于大周(北周)廣順三年即公元953年,是我國最大的鑄鐵藝術品。滄州鐵獅子,背負巨盆相傳是文殊菩薩蓮坐,獅身向南,頭向西南, 兩左腳在前,兩右腳再后,呈前進狀,姿態雄偉,昂首闊步。栩栩如生的鐵獅子充分地顯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滄州鐵獅子是世界上現存鑄造年代最久,體型最大的鐵鑄獅子藝術珍品, 在世界鑄鐵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1961年5月,鐵獅子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山西蒲津渡鐵牛群保護后全景
然而,對鐵獅子的保護,由于不夠科學,最終造成了鐵獅的嚴重損壞,“好心辦壞事”充分體現在滄州鐵獅子的身上。
根據史料記載,清嘉慶八年,鐵獅子被颶風刮倒。在地上躺了整整90年之后, 光緒十九年,時任滄州知府的宮昱命工匠將鐵獅子扶起。1956年,為了使鐵獅子免遭風吹雨淋,滄州行署為鐵獅子搭一個八角亭,然而這個低矮的小亭阻止了周圍潮氣的蒸發,在這種半封閉環境下銹蝕更加嚴重,鐵獅子周身銹跡斑斑。1974年,有關部門將亭子拆掉。1984年,由于獅足長期陷于土中,由滄州市人民政府報請文化部文物局批準,將鐵獅子向北移位8米, 抬高在一個兩米高的石臺上。這樣既可以使鐵獅子免受雨水浸泡之苦,又便于游人觀瞻。然而正是這次抬高,為鐵獅子埋下了禍根。1984年鐵獅子移位的時候,為了吊裝方便,施工單位對鐵獅子腿部填充了硫磺合劑。工程結束后,施工單位本應該將硫磺合劑取出,但事實上,他們并沒有這樣做。經過冬夏季節不斷的熱脹冷縮, 最終導致了數年后的獅腿酥裂。1995年, 管理處的工作人員發現鐵獅子腿部出現了較大的裂紋。掏出硫磺合劑后,考慮到內部支撐的問題,施工人員又向鐵獅子腿中灌進了沙、水泥、白灰組成的三合土,并用瀝青密封,以免進水。工人為了減輕鐵獅子的“負重”,把白灰換成了爐灰,這種合成物遇水后的膨脹要比硫磺合劑更為嚴重,鐵獅子腿部裂紋發展非常迅速。從1995年起在鐵獅的體外安裝了保護性的鋼管支架,并修補了殘缺的四足。但由于有許多水泥塊難以取出,而使得目前鐵獅的表面又出現了數十處裂縫和殘洞。現在鐵獅子身下支滿了縱橫交錯的鋼鐵支架,背腹嚴重缺損。
鐵獅子沉默不語,眼里卻飽含憂傷, 沒有科學的保護是不行的。
2007年,中國文物研究所給鐵獅子安裝了一套 “微觀測系統”,在鐵獅子身上十處重要部位都安裝了由導線連接的監測點,這套儀器可以靈敏地感應鐵獅子各部位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指標,并將數據不間斷地進行記錄保存。這是建國以來首次利用高科技手段對鐵獅子進行綜合細微的環境監測,對于鐵獅子的保護,日趨科學嚴謹。
唐代蒲津渡遺址是我國首次出土的大型渡口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完整的鐵牛、鐵柱、鐵人、鐵山等大型鐵質文物。這批鐵質文物經歷了從地下到地上、水淹土埋等多次的環境突變過程,整個鐵器群腐蝕非常嚴重。我國首次將現代陰極保護技術應用于古代鐵質文物的現場保護,完成了鐵質文物在土壤環境下的腐蝕成因、影響因素、犧牲陽極保護材料選擇、外加電流保護施工技術等多項實驗室研究和現場施工的應用研究。
分析研究表明,該遺址鐵質文物群的腐蝕包括土壤、大氣和水介質三種腐蝕形態。對于異性鐵質文物相對集中的區域宜采用外加電流陰極保護法(創新性地采用了局部分散控制電流的方法);對于鐵質文物相對分散的區域宜采用犧牲陽極陰極保護法。對于氣相環境宜采用傳統工藝+緩蝕劑及封護處理工藝。
結語
文物的保護至關重要,現存的保護方法很多,但這些還遠遠不能滿足文物保護的需求。我國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在積極研究實驗,致力于把更多科學可行的方法應用于文物保護上來,以服務于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現在,文物保護工作已經寫入我國的發展大計中,相關部門也在積極出臺各種扶持鼓勵政策,相信,我國文物保護量大人少的問題會逐漸得到解決。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保護金屬文物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35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