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腐蝕防護之友》編輯部
在北京化工大學許淳淳教授的熱心幫助下, 2014年6月1日上午,本刊編輯部一行四人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采訪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馬清林院長,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潘路主任,首都博物館文物修復中心何海平副主任。他們在百忙之中利用假期時間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在采訪的2個多小時中,他們介紹了采訪提綱中的所有問題,并贈送了多部文物保護的有關書籍和資料供我們參考,對于我們來說受益匪淺。在此,我們特向四位文物保護的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受訪專家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合影,左起依次為:潘路主任、許淳淳教授、馬清林院長、何海平副主任
下面我們先向讀者介紹一些有關的小知識:
1、據我國文物行政部門統計,我國已經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點近80余萬處(截至2010年),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800余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0413處。
目前我國博物館數量已達到3500個, 并繼續以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這在世界博物館發展史上是罕見的。館藏文物有2616萬件,其中一級文物有60000余件。故宮博物院藏品180萬件,為全國博物館之最。
2、目前,各個國家對文物的稱謂并不一致,其所指涵義和范圍也不完全相同, 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個對文物共同確認的統一定義。
2002年10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 次會議通過《文物保護法》中,對文物的外延做出了明確規定:
(1)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畫;
(2)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
(3)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4)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
( 5 ) 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筆性實物。
3、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日益受到國際關注,意大利政府在西安援建了一個高水平的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償援助大明宮含云殿遺址、交河故城、庫木吐喇千佛洞和龍門石窟保護修復工程;中美、中日合作開展敦煌壁畫保護研究,中日合作開展陜西唐墓壁畫和北京智化寺明代壁畫保護研究,中德合作開展秦俑彩繪保護研究,中奧合作開展石質文物保護材料研究,此外,我國還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吳哥窟的保護維修項目等,這些項目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的進步。
4、金屬文物受到的腐蝕破壞與威脅來自人為何自然兩大方面。人為因素包括缺乏科學管理和保護措施,自然因素除突發性災害外,還包括環境腐蝕(土壤、水和大氣及污染物腐蝕),造成金屬文物銹蝕、穿孔、開裂、變形,甚至全部礦化、通體酥解而散失。因此,現存的金屬文物中,絕大多數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蝕,有一部分屬嚴重腐蝕,有的已處于瀕臨損毀狀態。文物所造成的巨大損失,若從經濟價值上估計,遠遠超過了工業和經濟領域每年的腐蝕損失。
在我國,雖然某些傳統保護技藝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局限性較大?,F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科學技術,則幾乎從國外移植,不僅適用范圍相當有限,舶來的技術尚缺乏本土化和科學驗證與評估等研究環節, 這是和文物的基本屬性與保護原則相悖的。明顯的事實是保護科學和技術的顯著貧弱遠遠不能應付巨大數量和眾多門類的文物保護的需求,成為制約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一個瓶頸。我國大批的金屬文物正在無可奈何地損毀而我們卻束手無策。
因此,必須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搶救瀕危金屬文物!要充分認識到:保護我國優秀的文物,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血脈, 就是保護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以上內容摘自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金屬文物保護--全程技術方案》,由許淳淳、潘路主編。
本期特別報道的文章與采訪,只是初次向讀者介紹一些我國文物保護的點滴現狀,由于我們的專業知識和水平不足,難免會有一些認識不到位,甚至不宜的地方,敬請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我們將會繼續努力,擴大文物保護的知識面,將我國金屬文物保護的進展展現給廣大讀者,以促進我國文物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金屬保護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35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