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段短文的時候,心里很是忐忑,一來因為我自己的點滴工作同腐蝕與防護雖有交集,但非主流,二來腐蝕科學與防護工程界對國家貢獻卓著,界內領袖人物眾多,群星璀璨,光彩奪目,容易讓人產生“米粒之珠,也放光華”的自卑感。好在我是在高校從事基礎性研究工作,可以從一個特定的小角度,談談對腐蝕與防護學科的一孔之淺見。
我本科讀的是核材料專業,攻讀碩士和博士期間師從柳百新院士從事輻照損傷與輻照誘導相變研究。博士畢業后在德國和日本做博士后,從事離子束合成、沉積、輻照損傷與相變等研究,后來又去美國做博士后,做了一陣子納米材料的制備研究。回國后一直從事與核能相關的材料研究,重點關注能量束與材料的相互作用( 輻照損傷、輻照腐蝕等)。承蒙白新德老師等前輩的抬愛,我進入了能源工程專業委員會活動,由此認識了許多界內的同行。近幾年又開始關注空間環境中材料的原子氧侵蝕和輻照損傷行為等,同航天領域的一些材料同行進行過交流。從這些淺薄的實踐經驗中,從我們國家的戰略需求和各種發展規劃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腐蝕與防護是一門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發展前景的學科,目前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
挑戰與機遇同在。過去有個看法:認為腐蝕科學與防護工程是門老學科,腐蝕的科學問題基本清楚了,剩下些防護的工程技術問題大家啃啃;現在則有個說法:腐蝕與防護只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一個小方向。所以目前設立獨立、相對完整的腐蝕與防護學科的高校已經不多了,學科在高校的聲音相較于過去弱了。前一個看法不大正確,對于這一點大家沒有太多異議;而后一個說法在高校中則有比較強的共鳴,這對腐蝕與防護學科的發展是不利的。前段時間我們在討論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規劃的時候,大家傾向于這么一個看法: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可以劃分為三塊內容( 材料的結構與性能設計、材料制備與結構制造技術、材料與結構的環境行為),腐蝕與防護僅僅是材料與結構的環境行為中的一小部分內容,真真讓人無可奈何。
科學研究是技術發展的源泉與動力,高校是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之一;現狀的改變和學科長期發展愿景的實現依賴于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們需要凝結共識,推動腐蝕與防護學科的發展—之前北京科技大學的學者關于在高校設立腐蝕與防護一級學科的呼吁和倡議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會刊《腐蝕防護之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術交流和信息交流平臺,為學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是我們呼吁學科發展的良器和重器。
衷心祝愿我們的腐蝕與防護學科蒸蒸日上!衷心祝愿《腐蝕防護之友》越辦越好!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