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坐落在遼寧省撫順市風景秀麗的渾河岸畔,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經過 67 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已成為一所具有石油化工特色與優勢,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教等七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近日,記者在陳旭教授帶領下,走進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并感受到這所院校人文環境及學院風采。
陳旭,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及石油天然氣工程學院教授,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術帶頭人。
記者:請您為我們概括介紹一下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及石油天然氣工程學院。
陳教授: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1950 年始建于大連,是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學校;1953 年遷至撫順辦學,1958 年升格為撫順石油學院,2000 年 2 月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劃轉為遼寧省人民政府領導,2002 年 2 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目前,已培養 10萬多名畢業生,其中大部分已經成為我國石油石化、煤炭等行業的技術骨干。學校占地面積 1906 畝,教學科研設備總值達 2.5 億元。學校設有 1 個學部(化學化工與環境學部)和 16 個學院(研究生、信息與控制、計算機與通信、機械工程、石油天然氣、經濟管理、數理、外國語、馬克思主義、體育、礦業工程、繼續教育、國際教育、民族教育、藝術設計、創新創業)。現有 2 個聯合培養博士點,12 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5 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2 個工程碩士領域和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會計(MPAcc)3 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建成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特色學科 2 個、省級重點學科和重點資助學科 5 個。設有國家級特色專業 4 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6 個(含碩士領域 1 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1 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2 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2 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3 個、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專業 1 個 . 現有教職工 1504人,專任教師 982 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 283 人。
石油天然氣工程學院設有油氣儲運工程 1 個聯合培養博士點;1 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油氣儲運工程、熱能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井工程 4 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1 個專業碩士點,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1 個工程碩士領域;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土木工程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石油工程專業 6 個本科專業。其中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于 1977 年開始招本科生,1995 年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2001 年被評為遼寧省示范學科,2002 年被評為遼寧省重點學科,2004 年被批準設立油氣儲運工程聯合培養博士點,2005 年成為遼寧省第一批次招生專業,2012 年被評為遼寧省本科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現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每年招收本科生180人,碩士生60人,博士生 3 人。油氣儲運工程學科現有教師 28 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10 人,博士13人,碩士13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導師 11 人。教師中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1 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 2 人,省級教學名師 1 人,省級專業帶頭人 2 人,省優秀科技工作者1 人。曾獲遼寧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1 項,三等獎 3 項。油氣儲運工程學科現有 1 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和 5 個校外教學科研基地。擁有教學與科研實驗室面積 5000m 2 ,儀器設備總值 1200 余萬元。
記者: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石油天然氣工程學院軟硬實力兼備,在業界做過哪些科研項目?
陳教授:油氣長輸管道服役安全性研究是油氣儲運工程的重要研究內容。目前,加拿大、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對長輸管道服役安全性已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數據積累,并建立了全面的防護工程標準和相應的法律制度。但我國在這些方面還相對落后。西氣東輸工程的建設,直接推動了我國管線鋼的升級換代。針對高強度油氣輸送管線的服役安全性和檢測評估方面基本處于起步階段,尚未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數據積累,這將難以開展后續的管道安全檢測和長期維護維護工作。而照搬西方的管理和檢測制度,恐怕難以保證國產管線在復雜的條件下的可靠性。在此背景下,學院于 2007 年成立了油氣儲運設施完整性評價實驗室。油氣儲運設施完整性評價實驗室基于儲運設施服役環境,結合油氣集輸特點與工藝要求,研究各種失效模式,完善現有安全性評價方法和標準。實驗室針對新開發、新鋪設管線,開展了制造水平、焊接工藝等安全性研究;開展管線內、外部環境腐蝕及防護研究;針對管線安全維護管理體系,開展管線監(檢)測、陰極保護等、壽命預測等研究。實驗室通過大量的實驗積累數據,建立快速評價體系和實驗室內外相關性。油氣儲運設施完整性評價實驗室能夠滿足油氣長輸管道服役完整性方向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方面的需要。
油氣儲運設施完整性評價實驗室為遼寧省油氣儲運工程重點實驗室,與多所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緊密的科研合作關系,承擔了多項科技合作項目。北京科技大學、中科院熱物理所、東北大學、有色金屬研究院等專家多次來校就石油化工腐蝕與防護、高溫腐蝕、多相流腐蝕、瞬變流、流體力學等進行交流。實驗室成員也先后到中科院金屬所、熱物理所和大連化物所合作研究。學院每年招收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喀麥隆、加蓬、哈薩克斯坦等國學生 100 余人。多項研究成果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
記者:石油天然氣工程學院有哪些重要成果,發揮了哪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陳教授: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自成立以來,從石油石化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發揮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優勢,形成了長距離油氣管道輸送技術、油氣集輸技術、油田化學與油田增產技術、油氣田鉆采裝備安全運行技術等明確而具有地區特點的研究方向。近幾年完成和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 10 項,省部級項目、中石油、中石化等項橫向課題 100 余項。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省市以上科技進步獎 12 項,其中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1 項,中國石油管道公司技術創新一等獎 2 項,獲得專利 50 余項,發表學術期刊論文近 800 篇,其中被 SCI、SSCI、EI、ISTP、A&HCI 收錄 100 余篇。油氣儲運設施完整性評價實驗室建立以來,一直以積極創新與企業的模式,先后與遼河油田、東北輸油管理局、西部管道、華南銷售、中石油、中石化下屬石化公司等企業開展合作研究,為企業提供支持服務。合作內容包括管道剩余壽命評估、雜散電流對管道腐蝕與防護、近海地區原油儲罐腐蝕防護研究、含硫污水儲罐應力腐蝕開裂研究等項目,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課題組成員合影

記者:請您分享一下在您科研歷程中印象深刻的典型案例。
陳教授:(1)油氣輸送管道隨服役時間的增加,因管壁腐蝕而發生穿孔泄漏或破裂的概率也隨之增加,管道運營商需要定期組織管道完整性評價工作以保證管道能夠持續安全地運行。然而,腐蝕管道檢測數據量龐大、評價方程復雜,人工評價時計算工作量大、效率低。我們與東北輸油管理局合作,研究了 ASME B31G 系列評價方法。由于埋地管道實際受力情況復雜,而各種評價方程均作了相關的假設,我們采用非線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對腐蝕管道進行剩余強度評價。收集國內外管道水壓爆破試驗記錄,建立了爆破試驗失效壓力數據庫,將剩余強度評價方程封裝在軟件計算模塊,可快速地對檢測數據進行計算,并將計算結果以圖表直觀地表示出來,為管道運行維護人員進行剩余強度評價與剩余壽命預測提供平臺。
(2)管道蠟沉積是我國原油管道運輸中最常見的問題。沉積于管壁處的蠟不及時清除會影響管道的運輸能力,增加輸送成本。微生物清防蠟技術是利用解烴菌降解石蠟等長鏈烷烴的作用,或利用微生物表面活性劑清洗井筒原油,從而達到清蠟的目的。以各油田含油污泥為菌種來源,培育出能降解石蠟或改變蠟晶結構的菌種,進行石蠟定向馴化,得到能適應含蠟原油環境且清蠟效果較好的菌種。某油田采用微生物清蠟技術然而發現添加此菌種后管道腐蝕嚴重。我們與之合作,將菌種進行鑒定,發現此菌種為枯草芽孢桿菌,為好氧菌,其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消耗了周圍氧氣,為與其共存的厭氧硫酸鹽還原菌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形成氧濃差電池,導致管線內壁結瘤,腐蝕嚴重。油田公司根據我們的建議調整了殺菌劑,為企業挽回大量損失。
記者:請您展望一下您所在的院系未來的發展方向。
陳教授: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石油天然氣工程學院是一個既年輕又年長的學院,學院許多專業成立時間不長如石油工程專業建立僅 10 年的時間,但油氣儲運專業則已經有30年的辦學歷史。未來,我們要在繼承中創新。近幾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我國的油氣能源也出現了緊缺的狀況。特為了更好的保證我國的油氣資源不出現缺口,能夠長期的滿足油氣的供應以及安全儲備,我國已經在海內外的很多陸地以及海洋的油氣田進行勘探和開發、石油的煉化等等,現已達到了建設發展的高峰期。這就使得我國的油氣儲運的技術要緊追國際的先進水平,進而實現自主創新。未來我們將在海洋油氣的儲運技術、凍土地帶的長輸管道敷設技術、天然氣水合物(NGH)的儲運技術、油氣的混合技術、地下儲油庫、液化氣儲油庫等方面加強創新。

此外人才培養是學校的首要任務,而質量是關鍵。在目前的形勢下,除了專業技能的培養,還應著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腳踏實地的創新精神。同時還要更積極地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擴大國際影響。
后記:
伴隨著祖國的日益強盛、油氣儲運事業的不斷發展,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油氣儲運學科也將不斷發展壯大,為祖國的發展和油氣儲運技術的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人物簡介:

陳旭,女,1974 年 4 月生,博士,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教授。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術帶頭人。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 20 余項。在 Corrosion Science,Material & Design,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40 余篇。
聲明: 本網原創,轉載時請務必標明文章來源和作者信息。未經允許, 嚴禁用于商業用途。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35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