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金陵因承蒙著上蒼雨水的滋潤,梧桐的枝葉依舊繁茂,由于溫度的降低,綠色的世界里闖入金色和紅色的點綴。走在南京的路上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從他們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午后時光中的愜意和幸福。不知不覺中記者便走到丁家橋的小區,見到了精神矍鑠的龍荷云教授。龍教授是南京工業大學退休教授,幾十年來,她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披荊斬棘,做出無數的成果和貢獻。
無畏艱難 勇闖一片天
龍教授 1951 年考入南京大學工學院化工系(現南京工業大學),1955年畢業后留校任教。在籌建化工機械專業龍教授擔任助教;1960 年研修化機專業的龍教授由于個人原因沒有時間進修,在專業毫無相關及生活工作的雙重壓力下,龍教授勇于接受上級任務,擔任化工腐蝕與防護課教師。面對生活與工作的沖突,龍教授仍時刻研修蘇聯教材,認真編寫講課筆記,最終在同學們的認可中收獲最好的回報。時光倒轉回 20 世紀 70 年代,學校接到化工部一項重大任務……

參加工業學大慶會議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由美、日、法等國家引進的循環冷卻水處理新技術,在國內首先用于大化肥、大化纖、大鋼鐵等企業。中法兩國在引進水處理藥劑的談判中,法方稱藥劑添加至冷卻水后可以起到阻垢與防腐的作用,污垢系數和腐蝕率是兩個重要的指標。然而,在政治文化運動期間,我國信息閉塞,對于國外技術的發展一無所知,所以在談判期間,我國無法針對藥劑提出任何專業性意見,從而導致我國在談判中間十分被動。談判接近尾聲的同時,國外設備已經引進,化工部認為在十萬火急的關頭,我國必須拿出一個意見,于是火速找到南京化工學院(現南京工業大學)承擔此重大而艱巨的項目,項目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法國藥劑是否具有阻垢與防腐的作用。學校針對是否承接項目上出現分歧,一方認為國外水處理技術先進,在信息閉塞隔絕的時代,我國從未接觸過此類專業,保守起見不要冒然接手。龍教授則認為,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必須拿下項目,國家交付的任務就要好好干。一切從零開始,勇敢去闖,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龍教授的想法與院長不謀而合,一個“闖”字深入大家的內心,學校同意承接此項目。在當時艱難的科研條件下,承擔項目的風險是有目共睹的,但大家的信心和勇氣為此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

龍教授告訴記者,承接項目還有一個必要條件是領導的支持。因為水處理項目涉及領域廣泛,需要領導調集學院中化工、有機、分析化學、腐蝕等學科組成攻關科研組。多項學科小組集合為一個團隊,有機分析小組負責剖析藥劑的成分,分析化學小組負責水的分析,化工小組負責水處理中換熱器冷卻傳熱分析。龍教授主要負責腐蝕分析,實驗研究難度極大。其中,模擬現場是關鍵性的一步,只有還原現場才可讓人相信真偽,但科研組利用電化學或者掛片測試后都以失敗告終。由于試驗結果需要對比濃縮一倍、兩倍、三倍不同的水樣,而一套動態模擬設備只能做一種水,于是科研組共制作兩套設備。試驗過程中的配水并不是一般化學試驗中一個燒杯的水量,而是需要上千斤的水量,當時大家齊心協力,任勞任怨。在設備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修改后才最終定型,試驗都是 24 小時連軸運轉,大家便分成三個小組進行倒班觀察。經過大家大半年的辛苦鉆研及不懈努力,一份完整嚴謹準確的試驗報告呈交化工部,在報告中詳細說明了藥劑只可防垢但無法防腐,實驗結果否定了法國人的說法,并在兩國談判時作為主要依據。項目的成功非常鼓舞人心,并受到各級單位的表揚和嘉獎:1978年攻關科研組獲江蘇省先進集體獎;1978 年水質穩定技術的研究獲江蘇省科學大會獎;1979 年攻關科研組被石化部評為工業學大慶“紅旗單位”;1978 年水質穩定技術的研究獲化工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978 年含有大量磷酸鹽的天然水和循環冷卻水中硫酸鹽含量快色測定獲江蘇省科技成果獎;1980 年在含有大量磷酸鹽的天然水中硫酸鹽快速測定獲化工部科技成果獎;1980 年化肥裝置水穩定劑的研制和應用獲化工部科技成果獎;1984 年EJY8401 磷含量檢測儀獲江蘇省政府四等獎;1986 年工業冷卻水水質分析方法獲化工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 年DGC-1 動態污垢檢測儀獲化工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87 年工業循環冷卻水水質分析方法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 年 JS 系列冷卻水處理藥劑及閉路循環系統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龍教授個人分別獲得 1992 年獲國家教委科技二等獎;1994 年江蘇省教育工會表彰龍荷云教授參與的 JS 系列冷卻水處理藥劑及閉路循環系統入選江蘇省高校女教職工教學、科研成果展示會;1999 年石油和化學工業局頒發的JS 系列冷卻水處理藥劑及閉路循環系統科技進步二等獎;2000 年中國化工學會頒發的突出貢獻獎等。

龍教授告訴記者,勇敢拼搏是我們團隊的代名詞,在條件艱苦的時代,一個“闖”字為我們帶來了成就和榮譽,此外,團隊合作是一種快樂的體驗,正是這個項目的契機學院之前并未有交集的所有學科小組集結一起,大家分工合作,團結一致,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認真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在各自的崗位上潛心研究,最終收獲了不小的成果。成功并不意味著淺嘗輒止,我們要追隨科研進取的精神,在循環冷卻水處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創造出更多的成果,為社會和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在與龍教授的訪談中記者感受到她無私無畏的科研精神,在一張張泛黃的獎狀中看到了龍教授為我國循環水處理事業發展的畢生奉獻。龍教授敢闖敢為的精神當為后繼科研人員發揚與傳承!
循環冷卻水處理 業內最佳教材
龍教授是最早參加循環冷卻水處理研究和實踐工作的教師,她將早期積累的各種科研資料和實踐經驗整理成高等院校教材,在全國高等院校中首先開設《水質穩定技術》課程,為培養這方面的技術人才提供了條件。課程開設之后,龍教授一人結合教學和科研實踐編寫了《循環冷卻水處理》一書 , 該書針對循環冷卻水的處理全過程 , 結合國內外的資料作了系統的介紹。同時結合生產、科研的實踐 ,對具體的計算、應用作了說明 , 并力求在理論上有所闡述。并附有動態模擬測試裝置的設計資料和操作規程。

全書共十七萬字 , 工廠、科研單位、高等院校有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師生都可閱讀參考。1984 年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先后被北京燕山石化總公司、蘭州石化總公司、上海金山石化總公司、化工部工業水處理技術培訓中心、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單位舉辦的工業水處理培訓班選作教材,還被有關高等院校選為教學參考書,在使用中受到讀者的歡迎。這本書也為普及水處理知識,推廣水處理技術起到推動作用。《循環冷卻水處理》第一版及第二版分別印發 6000冊全部一售而空,2000 年出版社總編再次邀請龍教授編輯出版《循環冷卻水處理》第三版,并在華東書展上榮獲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龍教授不止自己編寫教材,還曾受邀合著《化工百科全書》,《工業水處理技術》、《水處理及循環再利用技術》等相關書目。
傳道授業解惑
為了培養相關技術人才,龍教授走進全國各地的培訓班普及循環冷卻水技術的專業知識,在遼寧,山西,山東,安徽,新疆等各地相關行業的工程師及總工報名踴躍。龍教授在每一個培訓中心都盡心盡責,全力以赴地傳授循環冷卻水技術知識。在沒有擴音器的教室中,龍教授從不辜負每個學生殷切的期盼,竭盡全力提高音量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她的聲音。如此忘我的不辭辛勞,也讓龍教授付出了健康的代價。但龍教授告訴記者,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傳授知識是教師的天職,我是人民教師,我有責任將循環冷卻水技術傳授給需要的人。
技術創新 成就未來
隨著工業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水的用量急劇增加。因此,節約水資源如同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一樣,成了當務之急。節約用水的最大潛力是節約工業冷卻用水,采用循環冷卻水是節約水資源的一條重要途徑,而且高濃縮倍數運轉的循環冷卻水還可減少環境污染。我國上世紀 70 年代中期隨著引進大化肥、石油化工、軋鋼、大化纖等裝置時開始使用此項新技術,并在龍教授等科研人員多年的潛心研究和生產實踐中日漸成熟。技術成功的運用為大家帶來豐厚的回報,他們繼承前輩苦心鉆研的科研成果,卻將科研成果背后刻苦鉆研的科研精神有所遺忘。目前我國循環冷卻水技術仍落后于國外,龍教授認為缺乏創新是我們一直落后的癥結所在!當下,聚集財富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技術創新的速度,利益為王成為核心目標,技術創新的止步沒有受到任何人的關注,導致我國循環冷卻水技術始終沒有突破。龍教授強調,創新,不是異想天開,創新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大家應該結合行業多思考多試驗多提問多鉆研。
后記:
時代賦予我們優沃的學習和工作環境,我們應該不負時光、奮起拼搏,去學習和傳承像龍教授那樣的老一輩科研學者的科研執著與奉獻精神!
● 人物簡介

龍荷云 , 教授,1932 年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祖籍安徽桐城,上海長大就讀上海曉明女中。1951年考入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工學院化工系。1955 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化學系(由南京大學分出)留校任教(硅酸鹽教研組)水泥專業。1959 年調入南京化工學院(由南京工學院分出)化工機械系參與籌建化機專業任教。1972 年籌建化工設備腐蝕與防腐專業任教,科研主任。參與并指導 JS 系列冷卻水處理藥劑及閉路循環系統項目,并獲得多項殊榮。1980 年籌建水處理研究室;1993 年籌建石化部水處理技術推廣中心,負責推廣水處理技術,任中心主任;1996 年退休,兼任中心顧問;享有政府終身特殊津貼。編著《循環冷卻水處理》教材第一版至第三版,合著《化工百科》,共發表論文十多篇。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35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