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于 1998 年進入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師從薛群基院士及劉維民院士等科研前輩,20 年來致力于表面功能材料及表面工程的應用基礎研究,一直困惑 / 思考如何于科研工作中將“理論創新、實驗研究、工程應用及產業推廣”協同融合。尤其是近 10 年來,其研究團隊針對國民經濟主戰場 -- 特殊介質環境下重型裝備自潤滑耐磨防護技術瓶頸需求,突破傳統科研研發思路理念,于工程應用示范、產業推廣歷程實踐中逐步凝練優化,初步形成了適合本研究團隊及相關新材料技術領域的“產學研協同融合新模式”,現將其團隊相關產學研歷程及心得體會分享予科研同行及讀者,以期共勉。
2011 年 6 月,本人由 14 年科研歷練成長引領的“老婆家”——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調動至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新建所),針對重慶及西南地區汽摩及重型裝備制造業性能提升及產業升級需求,擬籌建“表面功能材料及表面工程研發中心”(簡稱表工中心)。表工中心籌建之初,面對“n 零”科研現實的嚴峻挑戰(零項目、零課題、零團隊、零經費、零平臺、零企業需求),團隊采取了邊規劃、邊招人、邊企業需求調研、邊平臺建設、邊科研研發及邊應用示范的“n 邊”科研建設思路,經過近 1 年的研發中心籌建建設及產業化初示范,本研發團隊逐步凝練了“裝備自潤滑耐磨防腐防護涂層技術及應用示范”的研究方向及科研目標,并走訪 / 調研企業 15 家,成功開展相關技術服務 10 余次,取得了技術成果轉化 / 應用示范及“產學研用”的初步戰果。經過近 7 年的科研、產業實踐(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程示范及產業推廣的“一條龍”綜合科研),本研究團隊與相關企業協同聯合,建立研究實體,形成戰略聯盟,利用各自優勢協同推進“耐磨防腐涂層材料”研發、性能評價、臺架考核、工程示范及產品定型等,本研究團隊初步探索出了一種適于本研究領域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創新模式——“零成本 + 單相思 + 長相守”。
“零成本 + 單相思 + 長相守”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創新模式可解讀如下。零成本:即根據企業的相關技術瓶頸需求,結合本研究團隊相關涂層技術研究基礎及實踐積累,對企業需求與團隊技術成熟度及吻合度做出初步可行性分析,若技術成熟度達 60% 以上,才可實行“零成本”應用示范推廣;“免費”為企業解決現有的技術難題,貫穿材料研發、性能/ 工藝優化提升、現場免費制樣 / 施工等全過程;企業提供“免費”的臺架考核 / 工程應用示范,直至示范成功 / 產品定型。
“單相思”:一旦與一家企業(“共同認知感”的技術需求企業)達成產學研框架協議,研究團隊于本企業行業 / 領域內不再與其相關企業提供相關的技術咨詢、服務、支持等“零成本應用示范”。“長相守”:與已達協議企業保持長期產學研合作模式,于整個“零成本”產學研融合過程中,由企業牽頭聯合申報相關省部級科技攻關 / 成果轉化項目,并將整合資源 / 經費反補于雙方的工程應用示范過程中,加速推進相關技術的工程應用示范及產業推廣,共享合作過程產生的技術成果 / 知識產權;一旦工程應用示范成功 / 產品定型,即轉由企業負責產品應用及市場推廣,雙方實行“有償產品服務”,但研究團隊仍免費為產品使用過程中的“優化升級”提供技術支持。
在“零成本 + 單相思 + 長相守”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創新模式的指引下,2012 ~ 2017 年,本研究團隊共“零成本”技術服務企業 100 余家、免費提供臺架考核樣品 400 余批次,其中定型產品 20 余種。已與中國兵器、中船重工、中航工業、綿陽九院、東方電氣集團、德陽二重、攀鋼集團、遼寧渤海石油裝備、廣漢宏華等 40 余家軍用 / 民用裝備制造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成功解決了相關“耐磨防腐”技術瓶頸難題。
從事新型功能材料研發的科研人員需與國內相關院校、科研機構、高技術企業及學術團體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及軍民融合聯盟,緊密合作、資源整合、市場轉化、互利共贏,將學術聯盟與產業平臺深度融合,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及國民經濟主戰場,協同推進相關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寄望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