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973課題主要任務:負責多重海洋環(huán)境因素下化學氧化與電化學腐蝕的交互作用機制;并承擔陰極保護條件下材料環(huán)境敏感斷裂行為的演變規(guī)律和機制研究。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是我國材料領域的國際知名研究單位,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并承擔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lián)合)實驗室等科研建設的國家級基地。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13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236人。在腐蝕研究方面瞄準國際前沿,主要開展了腐蝕電化學,高溫氧化,混合氣氛腐蝕和熔鹽熱腐蝕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同時發(fā)展材料的腐蝕性能評價、壽命預測和檢測技術,并為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解決關鍵性的技術問題。材料腐蝕與防護研究一直是中科院金屬所的重要方向,建有我國唯一從事金屬材料腐蝕與防護研究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近年來,研究所在相關領域承擔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合計29項,973項目4項、863項目7項、國防軍工11項、中國科學院項目9項,發(fā)展了多種防腐新材料和防腐涂層,解決了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特殊腐蝕技術難題。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院新創(chuàng)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創(chuàng)建者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冶金學家李薰先生。現(xiàn)任所長楊銳,名譽所長師昌緒院士。
建所初期,金屬所致力于我國鋼鐵冶金工業(yè)的恢復和振興;隨后,成功實現(xiàn)了向新材料領域的跨越發(fā)展,為國家若干重大工程提供了關鍵材料,成績斐然。改革開放以來,金屬所拓辟新宇,協(xié)同進取,集全所整體優(yōu)勢,攻國家急需技術,完成了大量高難度的科研任務。1999年5月,根據(jù)中科院實施“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的戰(zhàn)略部署,在“東北高性能材料研究發(fā)展基地”建設中,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整合建立新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經(jīng)老一輩科學家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屬所現(xiàn)已建設成為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國內一流并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機構,是我國高性能材料研究與發(fā)展的重要基地。200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視察了金屬所后指出:“金屬所是我們國家材料科學和工程研究的重要基地。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刻苦鉆研,奮力攻關,取得了一大批原創(chuàng)性的科研成果,也培育了一支高素質的科研隊伍,為我們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胡錦濤總書記希望金屬所,“進一步培育一支高素質的科研團隊。同時,在原來的基礎上,大力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保持在世界材料科學領域已有的一席之地,為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金屬所是涵蓋材料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綜合型研究所,1999年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試點單位之一。金屬所以“創(chuàng)新材料技術,攀登科技高峰,培育杰出人才,服務經(jīng)濟國防”為使命,主要學科方向和研究領域包括:納米尺度下超高性能材料的設計與制備、耐苛刻環(huán)境超級結構材料、金屬材料失效機理與防護技術、材料制備加工技術、基于計算的材料與工藝設計、新型能源材料與生物材料等。
金屬所堅持實施“人才興所”戰(zhàn)略,培養(yǎng)和凝聚了大批優(yōu)秀的材料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截至2013年底,金屬研究所有工作人員1700余人,其中兩院院士8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專業(yè)技術人員139人,副研究員及副高級專業(yè)技術人員296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6人,是國內在材料科學領域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人數(shù)最多的單位。近年來,金屬研究所有一批科學家活躍在國際舞臺上,有15名科學家在23個國際學術組織任職,25名科學家在34種國際學術期刊擔任主編、副主編、編委。一批科學家榮獲多項國際榮譽,體現(xiàn)了金屬研究所的國際影響力,如王京陽研究員2012年榮獲美國陶瓷學會工程陶瓷部Globe Star Award,盧柯院士2011年榮獲德國洪堡研究獎、2010年榮獲美國材料研究會MRS Fellow,成會明研究員2010年榮獲美國碳素學會Charles E. Pettinos Award.金屬研究所積極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系統(tǒng)化工程,組織實施了中組部“千人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以及金屬研究所“所引進優(yōu)秀學者”和“葛庭燧獎研金”等人才引進計劃。金屬研究所現(xiàn)有“千人計劃”學者3人、“百人計劃”學者37人。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lián)合)實驗室于2008年入選中組部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
金屬所還是國內材料科學領域重要的研究生培養(yǎng)基地,現(xiàn)有材料科學與工程1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點、材料科學與工程1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點,包含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腐蝕科學與防護4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點,并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1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截至2013年底,金屬所共有在學研究生668人(其中碩士生297人、博士生391人)。金屬所堅持“質量第一”的研究生培養(yǎng)理念,致力于培養(yǎng)造就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領軍人才,有26人榮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
金屬所以高性能金屬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等為主要研究對象,面向國家戰(zhàn)略需求和國家經(jīng)濟建設、面向世界科學發(fā)展前沿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yè)化。基礎研究方面擁有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lián)合)實驗室和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lián)合)實驗室是我國第一個研究類國家實驗室;應用研究方面擁有沈陽先進材料研究發(fā)展中心、材料環(huán)境腐蝕研究中心;工程化研究方面擁有兩個國家工程中心:高性能均質合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金屬所建所以來在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領域中一直發(fā)揮著骨干和引領作用,在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實施以來,又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例如“納米銅室溫超塑延展性的發(fā)現(xiàn)”、“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降低純鐵氮化溫度”、“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純銅”、“納米孿晶純銅極值強度的形成機制”、“利用納米尺度共格界面強化提高材料綜合強韌性”、“梯度納米金屬兼有高強度和高塑性”、 “柔性高導電三維石墨烯網(wǎng)絡”、“強度與塑性可往復調節(jié)的納米多孔金屬”、“超硬超高穩(wěn)定性新型納米層片結構”等一批原創(chuàng)性的基礎研究成果發(fā)表在美國《科學》、《自然-材料》周刊,受到廣泛關注,這些都充分顯示了金屬所在納米金屬材料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李依依院士和李殿中研究員帶領的可視化鑄造研究集體澄清了大型合金錠的偏析形成機制,與企業(yè)合作,先后完成了大型船用曲軸曲拐、大型鑄鋼支撐輥、三峽700 MW水輪機轉輪不銹鋼鑄件、大型空心鋼錠的制造,打破了我國大型鑄鍛件制造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面,2009年該研究集體榮獲“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金屬所的重腐蝕防腐SEBF/SLF涂裝防護技術在西氣東輸管線防腐工程、杭州灣跨海大橋防腐工程及金塘大橋防腐蝕工程中獲得成功應用。金屬所還為“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提供了關鍵材料和器件。
金屬所已累計取得科技成果獎400余項,其中獲得國家級獎項90余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特別是2010年金屬所名譽所長師昌緒院士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不僅是中國材料界的光榮,更是中科院金屬所的光榮。
受中國金屬學會、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等委托,金屬所編輯出版《金屬學報》(中、英文版)、《材料科學與技術》(英文版)、《材料研究學報》(中文版)、《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等6種學術刊物。
未來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將凝聚一批國際材料科學精英人才,擁有先進的儀器裝備和支撐條件,具備規(guī)范、高效的管理與運行機制,能夠承擔國家重大工程所需的尖端材料技術研究任務,不斷涌現(xiàn)有國際影響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材料,同時金屬所將成為國內外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學術合作交流平臺。
責任編輯:郭靜
-
標簽: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簡介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