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從月城西昌到海島文昌,她們十數年如一日,深耕發射場的關鍵崗位和核心領域,用創新和登攀、靠超越和智造,助力發射場軟硬件實力的一次次提升,書寫星箭騰飛的一次次壯舉,她們是托舉“嫦娥”奔月的嫦娥,是西昌航天最美的巾幗封面。今天,我們來介紹其中一位航天玫瑰——為塔架披上“防腐戰甲”的張東玖。
36歲的張東玖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航天發射場可靠性重點實驗室的工程師,從事文昌發射場防腐蝕研究和技術總體工作。
文昌航天發射場地處熱帶海洋性氣候帶,具有“高溫高濕高鹽霧”特點。無論是鋼架結構的塔架設施,還是金屬材質的設備器件,鹽霧腐蝕對發射場區的各類設備設施使用壽命及穩定可靠性都造成了巨大影響。
文昌發射場建設之初,我國對南海大氣腐蝕研究剛剛起步,只有位于萬寧的大氣試驗站做了所在地域的相關研究,發射場防腐工作的開展都是基于它的數據,而萬寧與文昌的地域差異導致的氣象環境差異還是相當大的。探尋文昌發射場地區大氣環境的腐蝕規律成了場區防腐工作的迫切需求,也成了張東玖他們實驗室肩負的責任和目標。
她和同事們開展了20余項專題項目研究,進行了無數次暴露試驗,投放了試驗器件近3000件,歷時5年,建成了文昌大氣試驗站,研究文昌大氣海洋氣候腐蝕規律。
在探索場區大氣腐蝕規律的同時,張東玖對于“腐蝕加速平臺”的研究建設也是馬不停蹄,她的目標同樣簡單同樣明確,就是希望通過實驗室的加速平臺,模擬出發射場區的高鹽高濕高溫條件,在循環不斷的測試中,能快速判定各類材料對于發射場環境的適應能力,為場區各類設備器件篩選出耐腐蝕的合格材料。
去年年初,張東玖參與主導的腐蝕加速測試實驗間、腐蝕檢測分析實驗間、腐蝕數據分析管理實驗間陸續建成,通過加速平臺的模擬循環實驗,200個小時就能比對出正常環境下材料2年的腐蝕速率,幾年的執著構想得以實現,張東玖以更加急切的狀態投入到了試驗工作的開展中。
為了能盡快獲得豐富的實驗數據,她加班加點的進行廣泛的投放實驗,一年內就進行了近千次實驗。有時為了能多加一會兒班,她不得不帶著年幼的兒子到實驗室加班,她在實驗室的地板上墊了一床棕墊、鋪了一套被褥,很多個中午和晚上,把幼子哄睡了安放到一旁的墊子上,她就繼續做實驗。
自從2016年博士畢業成為航天人后,張東玖始終爭分奪秒地投入到腐蝕加速測試實驗間、腐蝕檢測分析實驗間、腐蝕數據分析管理實驗間等項目的建設中。經過兩年多摸索腐蝕基礎環境條件,獲得了文昌發射場真實年潤濕時間,實現了場區腐蝕環境的可視化,不僅為場區各類設備器件篩選提供了有力參考,同時為航天發射任務防腐工作開展提供了有效數據支撐。
除了幕后的研究探索,作為技術總體人員,張東玖和實驗室同事還要對發射場防腐工作開展進行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今年以來,在她的主導下,發射場逐步推進腐蝕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助力了任務防腐工作的有力有序開展,為塔架設備設施穿上了“防腐戰甲”,為“嫦娥”的安全飛天奠定了可靠硬件基礎。
對于張東玖來說,這一切有自豪,更有動力,她告訴記者,戰鹽斗濕,作為發射場的防腐衛士,她和同事們依然任重道遠,她會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后面的研究工作中,繼續為星箭安全飛天貢獻力量。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