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啥時候把你們課題組的下一篇論文投出去?”我關切地問妻子(她也是博導)。
她有些焦慮:“學生寫的論文基本上是‘看圖說話’,還缺討論部分。”
我問:“學生急不急?會不會怪你沒有投稿,耽誤他畢業?”
她說:“著急也沒用。論文不完善的話,投出去也不會中的。”
看來,論文“難產”了。那么,讓人為難的討論部分該怎么寫?
ONE 關于討論部分的基本常識
傳統科研論文的寫作遵循IMRD 格式,即一篇論文的主干分為四個部分,小標題分別為Introduction(引言)、Methods(實驗方法或研究方法)、Results(實驗結果或研究結果)和Discussion(討論)。
國內有些學報強調用實驗數據說話,不需要作者進行討論。但在國外SCI 刊物發表論文,作者往往要在文中展開討論。很多用英文寫的短論文(快報、通訊)雖然沒有列出上述四個小標題,但也包含了一段甚至數段討論內容。
很多研究生寫論文習慣于描述“這條曲線先上升,后下降”,卻給不出“神采飛揚”的討論。審稿人讀到這樣的論文,就會想:即便得到這些數據,又怎樣呢?這篇論文有什么重要性?一篇好的論文,不能僅僅停留在羅列數據,更要提煉出有深度、有啟發性的東西。
撰寫科研論文的討論部分一般遵循“金字塔”結構——從對具體的研究結果的討論,拓展到更加寬廣的東西(即由小到大)。作者要做四件事:第一,根據實驗結果,總結出需要強調的要點;第二,把實驗結果和文獻中的實驗結果進行比較;第三,提及這個研究工作的“言外之意”和潛在應用;第四,指出本文的局限性,表明后續研究的可能性。
TWO 根據實驗結果提煉要點,開展討論
作者需靜下心來思考:從論文中能提煉出哪些值得總結、分析的要點?比如,有人發現在制備氧化鈰催化劑時摻入某種添加劑,可以提高催化劑催化一氧化碳氧化的性能。然而,這個發現是表觀的。
作者還需研究:為什么加入這種添加劑能提高催化劑催化一氧化碳氧化的性能?加入這種添加劑,會對催化劑的物理化學性質產生什么影響?催化劑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催化性能有何關聯?催化劑的活性位是什么?使用這種催化劑時,一氧化碳氧化反應的機理是什么?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作者需要做大量實驗,并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把整理好的數據放在實驗結果部分,進行客觀描述。
而在討論部分,作者要根據實驗結果,提煉、討論相對“大”的東西——涉及機理的、提供基礎科學認識的、對業內人士有啟發的東西,而不是像“光譜圖上某個峰的歸屬”等細枝末節。
拿上述例子來說,要點有三個:添加劑的促進作用之現象和原因、活性位的本質、反應機理。可以用三個小標題把針對這三個要點的討論分隔開,讓讀者看到清晰的結構。
提煉出要點(即有了寫作提綱)后,可以開展討論。要有邏輯、有證據,而不能先把實驗結果摘抄一遍,就直接跳到結論(即不能“以敘代論”)。比如討論添加劑對催化劑產生促進作用的原因,你可以說“理論上講,添加劑產生促進作用有幾種原因”。
然后,你舉出你在“實驗結果”部分表明的實驗數據,逐一排除幾種原因,并針對剩下的那種原因,舉出你的實驗數據作為支持證據,還可以引用別人的實驗報道作為支持證據。
討論時,作者應分清:哪些證據是確鑿的,哪些東西是不確定的。不要過多地、過于自信地講述通過猜測、想象得到的東西,以免出現漏洞。
THREE 比較自己和別人研究結果的異同
科研論文撰寫中,作者還要比較自己的實驗結果和文獻報道的結果,分析出現差異的原因,這能增加論文的學術性和“通透感”。這一步驟可以放在“根據實驗結果總結要點”之后(例如列出一張表,比較你的催化劑和文獻中催化劑的催化性能),也可以放在針對要點的討論中,穿插進行。
比如,你用一種實驗方法研究一種超導體,發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審稿人可能不大相信你的發現,因為這是一個缺乏旁證的、反常的發現。
但如果你說文獻中別人用別的實驗方法(中子散射)也觀察到同樣的現象,那么審稿人就更容易相信你的研究結果。如果那位使用中子散射的研究者碰巧審到你的稿子,他看到你說你的實驗結果和他的實驗結果吻合,那么他認可你實驗結果的可能性就更高。
如果你的實驗結果和別人的實驗結果不一致,也應如實陳述,并討論為什么會這樣。如果不陳述、不討論,那么審稿人讀了論文后,也會把問題擺出來,讓你“吃罰酒”。看到自己的實驗結果和別人的實驗結果不一致,很可能你感到天都快塌下來了,但經過仔細對比、思考,你會看到一線“曙光”。
好比說,別人開展實驗用的樣品是單晶,而你用的是多晶,樣品不一樣,結果也會有區別;你做催化實驗用的是一氧化碳和空氣的混合氣,而別人用的氣體里面還含有雜質,反應條件不一樣,結果也會有區別。
僅僅用“樣品不一樣”“實驗條件不一樣”來打圓場還不夠,作者還可以討論:為什么樣品、實驗條件不一樣會引起實驗結果的區別?在哪種情況下測得的數據更符合實際?作者這樣分析、討論,論文就會更有深度。
FOUR 提及研究結果的“言外之意”和潛在應用
審稿人讀稿時往往會有一些疑問:這個研究工作有什么“言外之意”和潛在應用?
所謂“言外之意”,就是根據作者論文的結論得出的可能的推論,這個推論雖然沒有確鑿證據,但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比如,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老鼠的肌肉有“生物鐘”,能影響肌肉與一種能讓肌肉細胞持續產能的蛋白質的交互作用,而習慣于夜間生活的老鼠在晚上鍛煉最有效率。人體內也有這樣的蛋白質,因此這個研究工作的“言外之意”就是習慣于白天活動、晚上睡覺的人類在白天鍛煉最有效。
所謂潛在應用,就是作者的研究結果對別人、對科研、對行業、對社會有什么用。比如,有人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來制備一種納米催化劑,且它的催化效果優于以傳統沉淀法制備的催化劑的催化效果。那么,這種新方法有望被推廣應用于制備其他高性能催化劑。
作者可以簡短、謹慎地點出“言外之意”并簡要提及潛在應用,這將激發讀者的興趣,并使審稿人能更好地判斷這篇論文的重要性。
FIVE 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展望后續研究
很少有論文是無懈可擊的。作者往往會出于種種原因而沒能把研究工作做深、做透。還有的時候,實驗結果和自己原本的預期有差距。比如原本以為手頭的樣品是高質量的,花了很多時間做實驗、分析數據、撰寫論文,之后才發現樣品含有少量雜質。
因此,作者需簡短指出自己研究工作的局限性。這能夠提醒讀者謹慎地看待本論文的結論,能向審稿人展示作者有自知之明,也起到“打補丁”的作用。
如果作者在討論部分沒有提到論文的弱點,那么審稿人就會找出弱點,給論文“差評”,或者讓作者補做實驗。而如果作者事先在論文的討論部分“打補丁”,那么審稿人就大概率不會太苛刻了。需要提醒的是:“指出論文的局限性”并非把自己的論文貶得一錢不值。作者需要學會化消極為積極——將論文的局限性視為將來改進的契機。
比如:有人開發了一種金催化劑,并用它催化一氧化碳氧化反應,但沒有研究活性位的本質和催化反應機理,也沒有證明這種催化劑能用于催化別的反應。
那么,作者可以在討論部分的最后說:“本研究采用一種新的合成方法,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金催化劑,并證明它對于催化一氧化碳氧化的優異性能。本研究為后續深入研究活性位的本質和反應機理提供了契機。在后續的研究中,值得使用這種新的合成方法開發別的金催化劑,并探索這些新型金催化劑在環境催化、有機催化、能源化學中的應用。”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編輯希望你的論文發表后,別人能在你論文的基礎上開展后續研究。這樣,你的論文就會被引用,這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
而如果你的論文寫到最后“戛然而止”,沒有表明開展后續研究的可能性,那么編輯接收你這篇論文的積極性就會打折扣。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