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科技教育界的青年科技人員受到續聘、升職等多重壓力。過重的學術壓力不利于他們安心工作。這將嚴重影響我國廣大青年科技人員在學術方面的健康成長,進而影響我國科學技術的積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袁亞湘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袁亞湘
科技的競爭最根本是人才的競爭。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是實現科技強國夢的關鍵。各部門、各用人單位對人才工作也高度重視,制定了各種各樣的政策,出臺了不少選拔優秀人才的計劃。
然而,相比之下,一些剛剛入職的青年科技人員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不少單位為了追求科研產出,給科技人員壓任務、定指標。
例如,有的高校要求新入職的教師簽訂“軍令狀”,規定其在三年內必須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其中SCI檢索高分區文章若干篇,以及必須申請到相關級別的基金等。不少單位對科技人員續聘、升職等也設立了“高門檻”。
但這種算“工分”的做法顯然不是國際學術界通行的做法,也不符合科學技術的實際發展規律。袁亞湘告訴《中國科學報》,此種“工分”式考核標準錯誤地導向青年科技工作者“急功近利”、追求數量,不利于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默默奉獻,不利于青年科技人員的健康成長,不利于他們系好科研生涯中的第一顆“紐扣”。
為此,袁亞湘呼吁,各部門、各用人單位應高度重視普通青年科技人員,關心他們的成長道路,為青年科技人員扎根學術、潛心研究重大問題和原創性科學問題營造良好環境。
袁亞湘認為,在缺乏良好科研環境的前提下,國內優秀的青年科研人員很難安心、潛心、舒心研究重大問題和原創性的科學問題。這將嚴重影響我國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良性發展。
基于此,他提出自己的建議。首先,禁止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對聘用的青年科技人員設定一些不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標(如發表文章數)。其次,建議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參照國際學術界通行的Tenure(終生教職)制度,給予新招聘的青年科技人員相對長的初始聘期(6年),使其在初始聘期內擁有寬松的、安心工作的科研環境。對青年科技人員初始聘期結束后可參照國際通行的Tenure評審方式決定是否續聘。
此外,要減少“帽子”工程,各部門、各級領導不應將精力過多地聚焦于“大師”和“頂尖人才”,而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廣大的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千千萬萬沒有任何帽子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上。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130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