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在某微信群觀看了某網友發布的一個視頻。視頻里,某對院士夫婦對我國科技現狀談了些肺腑之言,大意(略有修改)是:
“在大量的投入下,我國的科技水平比過去確實有進步,但仍距科技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以大型醫療設備為例,這些設備是基于基本物理學原理研制的,我國超過95%的設備都依賴于進口,我國物理學家對此的貢獻幾乎為零。雖然我們培養了一大批老師,也送出去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生,慢慢地有些人成長起來了,但目前絕大多數人士仍停留在會用設備和管理設備的層次上。這牽涉到一個大問題,原創性幾乎全是國外的。”
看完該視頻,再聯想到其他學科的發展現狀,我不禁想問:
“我國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尤其是原創能力,哪里去了?”
確實,在長期“五唯”的誤導下,我國絕大多數科研人員陷入了做短平快研究的泥潭,如有的靠高精尖的洋設備利用樣品稀缺性發頂刊論文,有的靠追蹤熱點模仿克隆發權威論文,更多的靠撿漏補遺發一般期刊論文,但唯獨鮮見顛覆以前認知的原創論文。由于多發論文,尤其是頂刊和權威論文,會給科研人員帶來巨大利益,這必然誘使其逐漸淡忘科研初心而走火入魔,必然嚴重削弱其好奇心而增強其功利心,使得其原本不高的創造力嚴重下滑,從而產出了一大批缺乏智慧含量的雞肋成果。長此以往,導致如下問題積重難返:
1、科研人員的個體價值難以體現,科學精神逐漸喪失,使得“跑圈子”、“拜碼頭”成為時尚;
2、那些具有強大創造力且“十年磨劍”的科研人員被打入冷宮,而那些多出、快出所謂成果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
3、科技界的整體創新動力日趨枯竭,原創能力日趨衰退;
4、科技界已幾乎淪為功利場、名利場,甚至可能走向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局面。
為提升科研人員的創造力,一方面須破除體制性、機制性障礙,近些年國家發布的破“五唯”新政已為之鋪平了道路,但愿各科研機構能把其落到實處;另一方面,科研人員要有家國情懷和責任感,學習并珍視老前輩的靜心鉆研、求實創新、一絲不茍等科學精神,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瞄準真問題做出真學問。是啊,在物質條件極度貧乏的年代,屠呦呦等那一代科研人員尚能取得卓越成就,而在今天這樣一個人力物力財力都已給力的時代,卻不能做出更加卓越的成就,豈不令人汗顏!
當代科研人員需要集體反思: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于正途——
攻堅克難,為科技發展和人類社會實質進步添磚加瓦,為自己的科研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為子孫后代留下念想,有那么難嗎?連嘗試都不愿做嗎?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如果科研人員打著科研的幌子為獲得暫時的名利,縱然能風光一時,但不可能青史留名;自己白來人世間走一遭,到頭來只能是遺憾無窮,徒喚奈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137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