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卓,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政黨、國家、民族的歷史自信,源于其全體參與者的共同理想和信仰,以及在奮斗歷程中的拼搏和奉獻。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百年奮斗,開創了中國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回顧總結百年奮斗歷程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闡釋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吹響了進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集結號。
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為全黨全國人民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舉旗定向、意義重大而深遠。
在黨的百年奮斗成績單上,“四大創造”鮮明標識了中國道路的歷史和未來,充分體現了黨在不斷把握“十個堅持”中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政治、精神、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清醒和成就。
與時俱進推動科技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集中展現了黨把握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變革精神和高度自信。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起點,黨中央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擘畫了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宏偉藍圖。
這一戰略思想必將有力指引我們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新的偉大成就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不斷開辟中國道路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境界。
科技自立自強集中體現了中國道路百年歷程的實踐和歷史邏輯
在綿延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的聞名于世的科技成果,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這些成果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了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近代以來,科技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和國家興衰的影響之廣、關聯之深,超出之前的任何時期。由于各種原因,我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留下深刻教訓。
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臺,將實現民族復興和推動科技發展的使命系于一身,徹底改變了科技革命與中國無緣的歷史循環,賦予了中國道路強大的不竭動力。
科技自立自強貫穿于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全過程。
從“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科技為民情懷,到“向科學進軍”“12年規劃”和“10年規劃”戰略布局科學技術發展,黨帶領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創造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重大成就,更以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和舉國體制的自強膽略,打贏了新中國科技立國的攻堅戰,奠定了中華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黨深刻把握國際國內形勢,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進入新時代,黨進一步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激發人才第一資源的創新創造活力,以滾石上山的韌勁深化改革,打造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向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
科技自立自強是黨執政興國的秘訣和法寶。
從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到自立自強,中國發展不斷跨越雄關漫道、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的根本在于黨對科技發展的堅強領導,在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原點,胸懷天下團結凝聚人才于民族復興偉業,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第一生產力作為改革首要,以自我革命的膽魄緊跟時代步伐,大力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不斷釋放第一生產力的系統動能,推進中國現代化巨輪破浪前行,創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蓬勃生機和燦爛前景。
科學家精神賦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鮮明的時代標識。
百年來,中華民族從磨難中奮起昂揚斗志,在偉大民族精神的涵養中激發追夢的動力,從科學救國,到科教興國,再到科技強國,一代代中國科學家矢志報國、前赴后繼,書寫的科技發展成就深深鐫刻于人類科技文明的歷史豐碑,更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殿堂增添了生動的時代觀照、煥發出熠熠光輝。
科學家精神作為黨的革命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著廣大科技工作者與黨同心同德,國家至上、人民至上的堅定信念,展現了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進新時代的精神風格。
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邏輯貫穿于百年奮斗的偉大實踐,也必將為新時代中國現代化巨輪駕馭變革浪潮奮進前行確立清晰航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黨中央立足復雜多變的國際競爭環境,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開啟了以創新謀復興的嶄新篇章。
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一條鮮明主線,系統貫穿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之中,為我們緊握創新這一發展的根本之鑰,開創中國道路新境界提供了戰略指針。
圍繞新征程強國目標構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點和制度體系
黨帶領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國運系于科技,強國之路的動力在于科技的全面崛起,必須在精神、物質和制度保障上充分動員打牢基礎。
以強大的創新自信奮進科技自立自強新征程。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的支撐,創新自信是科技界堅定“四個自信”的集中體現,是進軍科技強國征程的不竭動力。
一是廣泛弘揚以愛國創新為鮮明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特別是偉大創造精神中汲取動力,繪好科技界“眾心向黨”同心圓,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立根鑄魂。
二是充分激勵科技工作者臥薪嘗膽,以“敢為天下先”的膽略擺脫“跟蹤模仿陷阱”,勇闖創新“無人區”,在“四個面向”中創新創造,切實擔負起第一資源的時代責任。
三是全面加強黨對科技創新的領導,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第一動力作用,以科技普惠為民實現共同富裕,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行動自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建立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組織保障。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一場深刻的發展理念和方式變革,必須以強有力的國家戰略意志和體制機制做保障,把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效結合,不斷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舉國體制。
一是強化國家戰略意志。聚集戰略、規劃、政策資源,打造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點,為企業發揮創新主體功能提供引導、搭建平臺,促進網絡化協同創新。
二是三鏈協同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以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為目標,深化產學融合,打造具有強大應急應變能力、安全可靠的創新鏈。密切上下游企業的創新伙伴關系,以集群化創新結船出海提高應對風險能力。
三是拓展國家區域創新戰略縱深。以高水平自立自強為牽引,強化國家戰略區域的創新引領功能,打造縱橫交錯、資源互補、有效協同的創新經濟地理新空間,大膽突破制約創新的體制和政策藩籬,構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格局的創新特區和樞紐高地,為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共同富裕探路先行。
全面改革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制度保障。
當代創新日益呈現多循環往復、多組織交叉的特點,創新體系演化為超越組織和國家層面的復雜系統,創新競爭成為全域系統之爭。
一是要強化創新主體互動提升系統效能。因應學科交叉融合、集成創新重塑科研場景,引發創新組織方式深刻變革的趨勢,以數據和智能化驅動知識的生產、流動。催化產學研新聯系,在重大方向的識別、重大任務的確立和重大項目的組織實施上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集成,實現人才、技術、資本的充分流動和高效配置,以科研活動效率和創新活動效率的同步提升實現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的不斷躍升。
二是要加快布局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黨和國家作為重大創新領導者、組織者作用,以改革為動力,重構科技力量戰略布局,夯實駕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基礎能力,全面增強新競爭態勢下的應急應變和處突能力。強化國家實驗室體系的使命驅動和任務導向,突出交叉集成和平臺整合功能,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策源思想、立德育人的全社會創新孵化功能,凸顯國家科研機構搶灘前沿領域的尖兵功能,壯大科技領軍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群體,成為產業變革的領跑者。
海納百川凝聚培養創新人才,筑牢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創新型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決定著國力消長和國家競爭優勢轉換的天平。
一是要深刻領會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八個堅持”的重要論斷,把科學的評價導向作為識才的關鍵,把信任作為用才的關鍵,更加重視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不做“球磨機”,鼓勵各類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像泉水一樣奔涌而出。
二是要牢牢抓住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這一根本,讓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齊飛,在全社會深刻融入崇尚科學、崇尚創新這一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文化基因,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社會基礎、人才塔座。
三是要不斷優化創新生態,以最優的創新創造環境吸引、匯聚、培育一流人才,努力實現人才的充分流動和優化配置,使中國的創新發展形成對全球人才的強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營造“萬類霜天競自由”的人才涌現局面。
把開放創新作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路徑。
開放創新是改革開放的鮮明標識,是貫通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必經之路。
一是緊緊圍繞把現代化目標建立在強大的開放基礎之上,尋找各國共同發展的戰略默契點,主動創造、構建、引領全球化對中國發展的新機遇,成為全球價值鏈塑造的重要推動者、主導者和有效治理者。
二是努力贏得未來全球化新優勢并成為引領全球化的重要力量,適應世界互鑒、共存、多維的發展潮流,以開放胸懷廣聚人才,以開放、信任、合作的理念參與到全球創新體系建設中。
三是胸懷天下推動中國科技發展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更大貢獻者,把中國現代化作為全人類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注入強勁動力,使不斷強起來的現代化中國,成為推進世界現代化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
中國道路將在不斷創造先進文明新形態中為人類全面發展作出新貢獻
迅猛發展的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深刻影響人類文明形態和走向。
歷經工業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正大步邁向萬物互聯的智能化時代,展現出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攜手跨越的新圖景。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將14億人民帶入現代化的康莊大道,不僅深刻改變了國家命運,更創造了人類發展的奇跡。
新時代的中國現代化道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更深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意味著中國將以新的奮斗創造生產力發展新成就,更將展現當代中國胸懷天下,在開放、信任、合作中架設中國與世界文明互鑒之橋的自信擔當。
推動科技向善、踐行科技為民,彰顯中國道路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核心價值。
人民至上的中國道路從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中汲取深沉力量,更以革故鼎新的創新氣魄開啟科技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壯闊進程。
堅持科技向善,加強科技倫理建設,倡導負責任的科研,鮮明提出中國科技界的創新主張和道義堅守。
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目標,把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基礎,讓現代科技走進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用科技創造美好生活,是新時代科技發展的重大使命。
在不斷增進與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中,中國科技界將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肩負起科技為民的天賦人責,使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人民共享現代科技文明,擁抱現代化發展,攜手創造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以“雙碳”目標引領生態文明新發展,為世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我國以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擔當,作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鄭重承諾。
這是繼以能源動力革命為內核的工業化、以“硅基”創新為引擎的信息化之后,以“碳基”創新為核心的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變革。
低碳發展開辟高質量發展的廣闊空間,綠色智能更將不斷賦能社會形態新跨越,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雙碳”目標這一國之大計,將有效引領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將在深入參與相關國際規則制定和調整中,加強與各國的協同行動,積極構建服務可持續創新的全球伙伴關系,推動形成更加科學、合理和公正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在開放信任合作中架起科技共榮文明互鑒的橋梁。
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是風險的源頭。
中國倡導開放、信任、合作的科技人文交流理念,符合當代科技與文明繁榮發展的時代潮流,順應民心民意所向。
以此為遵循,全面構建各國廣泛參與且以國際協議為基礎的科技治理框架,尋求包容分歧差異的最大公約數,是共同識別科技的風險挑戰,共同解決人類全面發展共同難題的根本出路。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為世界提供了極具智慧和創造性的共同行動框架。
在百舸爭流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開放創新作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鮮明時代特征,將持續推動中國道路以更宏大的格局聯結世界,為人類文明進步和全面發展貢獻強大的中國力量。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