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饒毅:科學在被淘汰的博士后引領下狂奔
    2022-04-07 10:33:21 作者:DT新材料 來源:DT新材料 分享至:

     前一陣上課時和研究生討論一篇經典文章時,一個同學問:這篇論文怎么沒有補充數據(supplementary data)? 


    醍醐灌頂啊,少夫老矣!15年前補充數據還比較稀有,現在的這一代在補充數據中長大都習慣了,沒有都不舒服。

    20年前,一篇Nature文章3、4個圖的不少見,現在連Nature子刊上的文章加上補充數據的有20個圖也是常態,而且每個圖的分圖都比以前多,好像現在Nature已經取消了短的letter都是名副其實的article啦,網上目錄作者多的,都用省略號辣。再過20年,不知道一篇Nature文章是不是得要100個圖了,取消article,叫book了。文章作者數從20多年以前的平均5個人,到現在平均~18個人,20年后50個作者常態不成。難怪有人前瞻性的指出,諾貝爾獎只給3個人以后會“分贓不勻”。

    很多以前的經典Nature文章,以現在的標準看是發不了的。30年前的一篇酵母雙雜交的文章(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47163/),只有兩個圖,一個是原理設計圖,一個是對照實驗圖表!對照實驗圖表!對照實驗圖表!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證明這個想法可行!現在的標準肯定要加應用篩選,及分析篩選出的新基因的機理及功能。作者Fields實驗室后來幾年也做了這些實驗又發了包括Nature的文章,如果真按現在這樣要求的話,酵母雙雜交技術的推廣會推遲好幾年,那會是很糟糕的事。現在質譜靈敏度上去了,但當年酵母雙雜交救了很多實驗室的急/命,簡單迅速的找蛋白質相互作用的partner。Fields后來也理所當然的當了美國科學院院士和Howard HughesInvestigator。

    現在的CNS文章數據更多更全了,理論上應該漏洞更少了,不過好像問題也更多了,“喜聞樂見的”圖片“誤用”/修正層出不窮……有一種有趣的可能,如果做了19個扎實的圖,但有一個審稿人或者編輯看重的實驗,結果不穩定,時有時無,就是搞不準,學生以后的命運和文章檔次綁著,會不會用個結果不扎實的圖?老師會不會睜只眼、閉只眼把文章發了?出了問題算學生,老師,還是編輯或者審稿的?

    科學論文發表的今天的一些問題亂象是什么造成的?因素不少,一個容易忽視的重要原因是高影響力雜志的職業編輯。高影響力雜志Nature和Cell等系列這些年對掙錢及吸引眼球從來不含糊,編輯也是不惜余力。Nature和Cell早年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英明領導,Nature建刊有150多年,早期有2/3的時間里文章接受多是主編說了算;Cell更是Ben Lewin以一己之力從無到有辦成功的,他自己的科學水平很高,有時文章不送審,自己就可以定,他出過一本經典的書GENES,20年前把雜志和出版社賣了,去做酒仙了。現在Nature和Cell成了大企業、大生意,編輯卻是魚龍混雜,也有個別水平高的,不過可能魚占大多數。他們職業編輯的來源主要是在科研路上干滴不得勁的博士后,有些(也許不少)可以說是干不下去的。他們成了牛刊文章的第一把關人,也是判官,一定程度決定了科學的時尚和風云。比起協會辦的期刊,牛刊編輯的專業水平低但權利更大,更多的參與決策影響主觀判斷文章的impact。

    最近在讀Walter Isaacson的 the code breaker,寫基因編輯crispr的發現、發展過程。其中提到西班牙科學家Mojica可能是最早意識到細菌的crispr是免疫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個突破不亞于后來的基因編輯的發展,2003年的這篇文章發表卻是極其艱難,Nature編輯直接打掉,認為了無新意,審都不審。

    立陶宛科學家Silsnys也有類似經歷,收集了闡明CAS9功能的重要數據,2012年初投稿也是被Cell和CellReports斬釘截鐵的無情拒稿,不過倒被不比Cell Reports差的PNAS收了,戲劇的是PNAS處理他文章的是日后因CRISPR得諾貝爾獎的Jennifer Doudna,她5月21號收到Silsnys的文章,25號將自己類似的(更全面的)工作投稿Science。Nature和Cell編輯當年如果斬釘截鐵的快速發表Mojica和Silsnys的文章的話,會不會改寫諾獎得主?2012年Doudna和Charpentier的那篇得諾獎的關鍵文章,以現在的標準有可能發不了Science,她們當時文章里提到在高等動物里應該也可以基因編輯,現在編輯的眼光可能會要求她們有數據證明,真這樣的話,和MIT/Broad Institute后來的矛盾可能就沒了。

    以前做編輯有點吃力不討好。20多年前,有位朋友當年科學做的有點艱辛,6年磨一劍,發了一篇science,博士到手,改行做編輯,從助理開始做到了Nature Genetics的主編,雖然可以縱觀科學發展,也感到編輯的困難,一直不停的deadline擔心下一期的稿源,沒完沒了,還得求人審稿等。尤其困擾苦悶的是,要出去開會拉關系和稿子,因為總有人模狗樣的童鞋帶點蔑視的問:你怎么會做編輯?后來忍不住去當律師了。

    可惜ta錯過了當編輯的黃金時期,這些年來文章發表對實驗室經費,科學家升遷前途影響越來越大,換到現在應該會很開心,被眾星捧月了。自從熱情好客的亞洲國家開始注重CNS后,開始關注到編輯也是人,而且大權在握,說你行就行的科學推手,推手,推手!被請去交流演講,好吃好喝,講授發牛刊的技巧。幾年前臺灣科學界出了個丑聞,報道說Cell下的名子刊的臺灣裔主編可能給臺灣的科學家放水,幫助發表文章。國內也有貴為院士的,貴為院士的,貴為院士的!見到編輯那是感恩戴德、輾前馬后!有些高校給新入職教授的第一課,請的優秀青年教授代表,也洋洋得意的談是如何招待牛刊編輯樂不思蜀、嗨皮嗨皮!

    科學家的一大敗筆便是培養了一些半成品的博士后,回過頭來想成名成家還要聽他們的吆喝。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 中文娱乐久久综合网 | 亚洲色精品V一区二区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 亚洲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