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學基金設立35周年系列專訪之三
李燦
李燦在美國西北大學做博士后、訪問教授時的留影。受訪者供圖
1989年的春天,在一輛飛馳向西的火車上,李燦翻閱著答辯演講用的“膠片”,緊張而充滿期待。
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他,正在爭分奪秒的為一場“考試”做準備:他將參加在蘭州大學舉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青年基金)的答辯。對他而言,這輛歷時40小時、由大連經北京駛向蘭州的火車,正在開啟他的科學夢想之旅。
最難忘,那次答辯
1988年,從日本學成歸國的李燦一頭扎進當時的科學前沿——稀土催化。然而,催化研究工作一經展開就面臨著經費無處可尋的難題。
正為此感到苦惱時,李燦聽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了青年基金。“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就提交了申請書。”
由此便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作為早期青年基金的獲得者,李燦現已成為催化領域知名的科學家。“3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許多細節仍歷歷在目。獲得青年基金的資助,是我整個科研生涯的起點。”李燦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答辯現場,李燦見到了許多從前只在書本上見過名字的大學者:我國理論化學領域的奠基者唐敖慶先生、著名物理化學家張存浩先生以及著名的分析化學家、時任蘭州大學校長胡之德先生。李燦告訴《中國科學報》,在這之后他經歷過數百次上臺報告,這卻是他最難忘、最緊張的一次。
報告后,專家們圍繞李燦的報告提出了問題。令李燦沒想到的是,這些大專家對一些看似簡單的基礎概念也相當在意。記得唐敖慶先生提問:“‘孤對電子’和‘孤電子’的區別是什么?”這是化學上兩個很容易混淆但又十分基礎、重要的概念。李燦的回答是:“孤對電子指的是沒有形成化學鍵的成對電子,孤電子則是沒有配對的單個電子。”這一簡明扼要的回答得到了評委們的認可。
先生們對待科學嚴謹求實的態度,在李燦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如今他指導青年人時也相當重視厘清基礎概念。
答辯結束后,胡之德先生主動親切問李燦:“聽你說話的口音像西北人,你是甘肅人嗎?”李燦高興地回答說他是甘肅永昌縣人,胡之德隨即熱情地表達了邀請:“歡迎你來我們蘭大工作!”這段對話開啟了他與蘭州大學緣分。1997年,李燦被蘭州大學聘為客座教授。自那時起,他幾乎每年都抽空訪問蘭州大學,先后為蘭州大學聯合培養出20多名研究生。
答辯順利通過,李燦也獲得5萬元青年基金的資助。他將這筆當時并不算小的經費全部用于研究稀土氧化物表面氧吸附及其催化反應,并通過紅外光譜等表征技術系統研究了氧化物表面氧物種及催化性能之間的關系,引起催化界重視。
這項成果于1993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李燦則是當年最年輕的獲獎者。
揣自信,越過“高山”
30多年后的今天,當李燦再回憶起青年基金,定格在腦海里的除了一筆及時的科研經費,還有寶貴的自信心。
特別是在答辯會上,李燦有機會與領域內的專家進行近距離的學術交流、得到專家的親自指導,并且報告內容得到了他們的肯定,這個過程給他剛剛起步的科研生涯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對一個剛剛‘出道’的學者來講,自信心非常重要。”李燦強調。如今,面對充滿科學熱情的學生和青年科研人,李燦對他們的困惑感同身受。很多時候,青年學者看到自己所研究的課題很難,容易產生退縮的心理,正如遠足者面對橫亙眼前的一座高山。
李燦對這個問題的“最優解”是:“實際上,所有重要的科學問題都很難,越是面對有挑戰性的問題,越是需要自信心。”
正是懷揣著從青年基金獲得的那份自信心,李燦一路跨越催化領域的一座座高山,科研人生逐漸進入快車道。
1994-1996年,李燦遠赴美國西北大學做訪問學者。當時,國際催化界紫外拉曼光譜的研究剛剛興起,李燦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
拉曼光譜是表征催化劑和催化反應的有效工具之一,但因為其使用中存在熒光干擾和靈敏度低的問題,久久未能在催化研究中獲得廣泛應用。在美國訪學期間,李燦和合作者在實驗上確證了紫外拉曼光譜可以避開熒光干擾,并且第一次成功獲得實用催化劑的紫外拉曼光譜。
這只是紫外拉曼光譜真正能夠獲得應用的初步成果。身在國外、心系祖國,李燦這樣想:“如果能在國內盡快突破關鍵技術問題、研制出紫外拉曼光譜儀,就有可能盡早在國際催化領域占領一席之地。”
為此,李燦選擇提前回國。1996年8月,他攜家人結束訪學,回到碧海藍天的大連。當天下午,帶著兩大箱零部件到大連化物所上班,在國內率先啟動紫外拉曼光譜的研制工作。
困難接踵而至:穩定紫外激光光源很難獲得、帶回的分光系統部件不能在紫外區工作、加工關鍵部件時遇到難題,等等。這些技術問題的背后,實際上還面臨一個更現實的難題:研制一臺紫外拉曼光譜儀至少需要200萬元,經費缺口很大。
于是,李燦四處籌措經費,所幸得到了多方支持,其中就包括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杰青’基金再一次給了我堅持下去的信心。”李燦表示。
經過了兩年多的鉆研和奮戰,科學上的難題最終被一一突破。1998年,國內第一臺用于催化和材料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譜儀出爐。很快,1999年,這項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
令李燦感到欣慰的是,越過“高山”,他看見了最美麗的風景:從研制紫外拉曼光譜儀器開始,我國催化科學逐漸開始亮相世界舞臺。這項技術帶動了整個催化材料領域的發展,從一項基礎研究成果發展成為一項應用性成果。如今,紫外拉曼光譜不單單用在催化實驗室中,已經走向社會、走向市場,極大拓展了拉曼光譜在多個領域的應用。
隨后20多年里,李燦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催化事業。他不斷與時俱進,從傳統的熱催化領域到新興的太陽能光(電)催化領域,特別是在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二氧化碳資源化轉化等人工光合成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帶領中國催化領域的基礎研究走向世界科學前沿。
從一座高山到另一座高山,李燦帶著不斷積累的自信心,在一次次跨越中成就科學、成就自我。
攻難題,不唯“帽子”
“青年基金是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較早設立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在此基礎上,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先后設立。這體現了國家對青年科學家持續不斷的支持與培養,其作用無法估量。”李燦指出。
李燦注意到,如今社會存在一些“唯帽子論”的不良風氣,個別青年學者積極申請青年科學基金的目的是為了“帽子”,是為了擁有“帽子”帶來的光環。“我們不應該把獲得基金資助當作‘帽子’,而是為了攻克科研難關所需,否則就失去了青年科學基金設立的初衷。”他表示。
對此,李燦強調,青年學者應當樹立端正的科學態度,瞄準科學問題、奔著科學目標,而不是盯著“帽子”。“我們當初許多年輕人申請青年科學基金,就是等著米‘下鍋’,急用這筆經費去解決科學問題,要立馬把鋼用到刀刃上。”他說。
作為團隊負責人,李燦深有體會的是,單位和管理者對待“帽子”的態度對于團隊風氣的形成至關重要。在他帶領的團隊里,對年輕人的評價不唯“帽子”和職稱,更看重個人的科研創新能力以及個人對解決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
“我們團隊內部努力營造優良的學術環境,讓年輕人沒有‘帽子’的壓力,集中精力做研究。”他表示。
對青年科研人,李燦建議:“青年科學家要把精力集中在瞄準國際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經濟發展的‘硬核’技術方面,與時俱進、適應科研范式變革,只有學風嚴謹、不務虛名、腳踏實地、銳意創新、持之以恒,才能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原創成果,才有希望解決重大應用領域的卡脖子技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