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47歲院士再發Nature!他給研究生的這6個建議流傳甚廣
    2022-08-09 14:23:08 作者:募格學術 來源:募格學術 分享至:

     近日,現年47歲的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宋保亮團隊于Nature(《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發現促使膽固醇外排而降脂的全新策略。


    2021年11月,宋保亮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年46歲,成為當屆當選的最年輕院士之一。宋保亮教授曾在武大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演講,用自己的成長發展經歷激勵廣大研究生,并提出快速融入研究生生活的六個建議。

    今天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再發Nature
    發現降脂全新策略

    8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泰康生命醫學中心教授宋保亮實驗室在Nature發表題為“Inhibition of ASGR1 decreases lipid levels by promoting cholesterol excretion”(《抑制ASGR1蛋白促使膽固醇外排而降低脂質水平》)的論文,揭示抑制ASGR1蛋白促使膽固醇外排入膽汁,進一步通過糞便排出機體,從而降低血液和肝臟脂質水平,對動脈粥樣硬化和脂肪肝有明顯療效。


    論文第一作者為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后王菊瓊,宋保亮為通訊作者,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李亮亮、博士胡傲、碩士研究生鄧港、博士魏健、博士李云峰、博士研究生劉源彬、博士邱智萍、副教授史熊杰、副教授趙曉璐、教授羅婕為共同作者。武漢大學為唯一作者單位。

    據介紹,很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的發生,都與膽固醇的堆積密切相關。該研究工作為研發促使膽固醇外排的降脂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具有潛在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宋保亮團隊論文稱,高濃度膽固醇引發的心血管疾病越來越多,降脂是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必要手段。現有的降脂藥物如他汀、依折麥布、PCSK9抑制劑等雖然都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由于膽固醇的環戊烷多氫菲結構,人體細胞很難高效降解膽固醇分子,如能將膽固醇外排出人體將是理想的降脂策略。


    ASGR1是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糖蛋白受體,它主要表達在肝細胞膜上,結合血液中去唾液酸糖蛋白,將其內吞并轉運至溶酶體降解。2016年,一項基于人群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顯示ASGR1基因突變與低血脂相關,但是分子并不清楚。

    在此次工作中,研究人員發現抑制ASGR1導致ABCG5和ABCG8表達增高,后者將膽固醇排入膽汁,膽固醇進一步通過糞便離開機體,從而大大降低血液和肝臟中脂質水平。研究人員還研發了ASGR1的中和抗體,該抗體可以有效促使膽固醇外排,并和他汀及依折麥布有良好的協同降脂效果。


    宋保亮院士團隊

    新晉院士宋保亮
    給研究生的6個建議流傳甚廣

    2021年11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告出爐,46歲的武漢大學教授宋保亮當選,他也是那屆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宋保亮1975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林州市(林縣),1997年于南京大學獲學士學位,2002年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其后在美國西南醫學中心進行博士后研究。

    2005年任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組長、研究員。擔任科技部重大蛋白質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4年3月1日,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9年9月,獲得2019年“科學探索獎”。2021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宋保亮長期致力于膽固醇代謝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創發現:闡明小腸膽固醇吸收的分子途徑、揭示一條膽固醇合成調控通路、發現細胞內膽固醇運輸的新途徑與方式,為我國脂代謝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9年,宋保亮在武大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演講,他用自身成長經歷,提醒同學們不要虛度光陰,激勵廣大研究生,并提出快速融入研究生生活的六個建議。演講全文如下: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非常榮幸作為教師代表在這里發言。首先要熱烈祝賀同學們來到武漢大學——這所有著126年厚重歷史和人文底蘊的全國最美大學。相較于本科階段寬口徑厚基礎的學習,研究生階段才是你們科研生涯的正式開始,是你們探索自然和人類社會更多未知領域的起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應該成為使人心靜下來的地方,教師要靜心從教,學生要靜心學習,通過研究學問提升境界,通過讀書學習升華氣質,以學養人、治心養性。看到你們朝氣蓬勃的笑臉,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研究生生涯,我的師長、我的同學,以及我帶過的學生們。

    1997年,我從南京大學畢業后,進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讀研究生。入學后,發現作為一名研究生其實非常自由,沒有老師天天盯著你,有大量自主安排的時間,生活費也很充足,于是也開始和其他同學一樣熱衷打游戲。

    但是,我很快覺得這樣不行,太虛度光陰。為了把游戲徹底戒掉,我把游戲光盤扔掉了,把游戲從電腦里徹底刪除,還在自己的書桌上貼了個字條:“每天看一篇文獻”。我的導師看到后,非常高興,估計從那時候起他就對我的印象很好,并在此后的科研中給予了我非常多的幫助,我們現在依然有很密切的合作。

    所以,我給大家的第一個建議就是:第一印象很重要,要想辦法給你的導師留下一個深刻的好印象。


    我的研究生導師李伯良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他給我很多自由,也很大方,讓我可以探索許多課題和方向。這個階段的訓練教會了我如何來選擇新的科研方向,為我將來獨立做PI之后開拓新的課題特別有幫助。

    由于我在這個階段堅持讀了很多文獻,所以我的思維和眼界就非常開闊。我的實驗訓練是在博士后階段完成的,和大多數人的科學訓練是反著的。

    所以,給大家的第二個建議就是:研究生階段的科學訓練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能也沒有完美的條件,但你一定要利用現有的有利條件盡可能發展自己。

    在我研究生畢業前一年多,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兩位大牛Mike Brown和Joe Goldstein第一次來中國,他們是1985年生物化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當時他們在復旦做學術報告,我穿過大半個上海去參加了這個學術會議,主動和他們交談,正是因為研究生階段的積累,使我有底氣敢于和他們交流。

    此后,我獲得了他們給我到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做博后的offer,這是我的科學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經歷。所以,我給大家的第三個建議是:不要錯過和大牛親密接觸的機會。

    在Brown-Goldstein實驗室,我受到了最嚴格的科研訓練,他們科學研究的品位、實驗設計的嚴格、對高質量數據的追求等等對我影響特別深。這個階段養成我堅持一個方向、把一個通路做透的科研習慣。

    3年博士后期間,我以第一作者發表了1篇MC,1篇CM,3JBC。但我的工資和去其他地方做博后的同學比較起來,一直是最低的。我很慶幸我沒有因為工資高低原因選擇其他的實驗室,否則我不可能學習到這么多東西,不可能成長這么快。所以,我的第四個建議是不要讓金錢左右你的選擇,犧牲了長遠的事業發展。


    2014年,我從中科院來到武漢大學,這里的師生在各種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孜孜以求追求科學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朱英國院士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這位農田院士始終將習總書記“科技興農,糧食安全要靠自己”的殷切囑托牢記心頭,年近古稀還堅持在農田、在實驗室潛心研究,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糧食安全事業。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中,學校以他的事跡為原型,拍攝的電影即將和同學們見面,他的高尚精神將激勵我們不斷前行。

    幾年來,生科院從海內外引進了院士、杰青等各類高層次人才24人次,新增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免疫學、微生物學三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在Science、Cell頂尖雜志上論文發表獲得重大突破,年均高水平論文20篇以上。

    朱玉賢院士曾自信的和我說:如今在我們實驗室培養出的研究生,已經毫不遜色在美國培養的研究生!

    在我帶的研究生中,有2個我認為他們是非常優秀的。

    一個特別喜歡問問題,他一直在思考課題,他經常會來給我說“宋老師,我又有一個想法”,他寒假回家回來會給我一頁紙寫滿他的想法。

    另一個特別勤奮,特別能做實驗,通常大多數同學會從我布置的實驗中挑1-2個簡單的做,而她是把我建議的實驗全部都做,我們每周的組會,她的結果總是其他人的幾倍。最后這兩個人都發表了高水平的科研論文。

    給大家的第五個建議是,勤于動腦、勤于動手,找一個你身邊的優秀的人,以他作為你的榜樣,每一個細節你都要做到和他一樣好,甚至更好。


    在這里,我想分享下認識過的大師——北大程和平院士。他的背景是物理和電子,他把背景知識優勢在生物學領域應用到極致。他在研究生階段最早接觸到雙光子顯微鏡,一直設想要把這個顯微鏡小型化。2018年,他們成功做出了2.2克的雙光子顯微鏡,可以裝在動物的頭上記錄腦內的神經活動。

    在此,給大家的第六個建議是,做科研腦子里要裝著一兩個非常前沿甚至是異想天開的科學問題,等將來條件成熟或者你哪天靈光一閃,你就有可能找到突破點來攻克這個難關。

    當今時代,是近幾百年以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科技水平最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的時候,我們在科技方面的進步和前進速度是舉世公認的,我們國家對人才和科技的重視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9月2號,我有幸與竇賢康校長一起參加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切身感受到國家領導人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對年輕人才的重視。李克強總理希望“青年人才勇闖科研‘無人區’,催生更多科技‘奇果異香’”。

    同學們,樹立理想是很容易的,但為理想而奮斗是艱難的,這里,我借用舒紅兵院士的話,“真正將科研視作自己的事業和生命,可能會累,但不會覺得苦”!科學研究是不斷挑戰你的智力和毅力極限的過程,希望你們都能夠承擔起這個光榮的歷史使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把研究課題做到極致,這既是宋保亮對自己的科研要求,也是他對每一位學生的要求。

    " 宋老師工作異常勤奮,他始終把培養學生放在第一位。"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羅婕介紹,只要宋保亮在武漢,他一定是實驗室去得最早和走得最晚的一個,即使不在,他也會給同學打電話聊實驗進展。

    為了讓學生專心鉆研課題,實驗室專門聘請了鋪細胞、飼養小鼠和清洗器皿的三位工作人員。宋保亮經常說,作為老師要多鼓勵學生,包容學生試錯。

    " 在科研上,宋老師對學生傾囊相授,甚至是其他院系的學生,只要是想做科研,宋老師都歡迎他們使用實驗室,而不設任何門檻。"博士生趙南告訴記者,家庭比較困難的學生如果想做兼職,他會推薦其擔任實驗共享平臺助理管理員或者課程助管。

    " 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是宋保亮對研究生的寄語。

    一起共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亚洲国产五月综合 | 五月丁香国产精品 | 思思热免费精品在线看看 | 亚洲一级在线播放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特黄一级日本 | 天天看精品动漫视频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