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院士楊衛:人才稱號不要過度與利益掛鉤!要給青年科研人員留下有學術尊嚴的發展空間!
    2022-08-09 16:51:02 作者:科技獎勵信息服務平臺 來源:科技獎勵信息服務平臺 分享至: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楊衛:打開創新之源的“水龍頭”  


    要點速讀:

    助力基礎研究發展,科研評價體系有著“指揮棒”的作用,長遠來看,這一點對于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青年科研人才尤為關鍵。

    在如何鼓勵青年人在這一探索中出類拔萃,是科研管理工作者所面臨的重大挑戰。楊衛院士認為:

    一是對多數科研人員,要堅持在創新實踐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評價體系不宜變動過快;

    二是應該鼓勵競爭者之間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競爭,青年科研人才之間要釆取“狼群”結構,向外發力;

    三是人才稱號不要過度地與利益掛鉤;

    四是青年科研人才特別是90后代表著建構在新一代研究手段上的科研,應盡可能地滿足他們對科研條件的更大期待;

    五是不要將自由探索與需求導向對立起來,要給各種類型的青年科研人員留下有學術尊嚴的發展空間。

    當前,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青年科研人才隊伍,他們擁有良好的科學素質,經受過系統的學術訓練,是最具有特色的一代,也是信息挖掘能力最強的一代。他們將形成從學術卓越到學術影響力、再到學術領導力的跨越,其難度、艱巨性和成功率都具有高度的挑戰性。但我對這些青年科研人才充滿期望。如今,他們當中流行著“卷”這樣一個動詞,代表著能折騰、敢作為、能創新、主動進取的性格與行為,這體現出的正是創新者的能力與擔當。

    以下為全文:

    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基礎支撐和前瞻引領作用,關系著科技發展的后勁和長遠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對此,我的理解是,基礎研究猶如創新之源的“水龍頭”,對整個科學體系有著“一子落則滿盤活”的關鍵作用,只有擰開這個開關,科技發展才能“活”起來。也許一些基礎研究成果短期之內并不能看到其應用價值,但若我們不掌握或沒有處于研究的高地,則后期的應用技術研究必將無法走遠。同時,基礎研究具有世界性和時代性,中國不斷加強基礎研究發展也正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世界科學發展作出的貢獻和擔當。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量子科學、生命科學等新的科學進展有望引發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其源頭正是相關基礎研究的首先突破。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等一些新技術的發展也能夠反過來帶動基礎研究領域的進一步突破。在基礎研究的這一發展態勢中,我國在量子通信等一些領域已與歐美科技強國并行,相關學術產出與其相當,但在源頭式的、里程碑式的重要貢獻和高影響力的科學家方面,仍相對較少。

    但要看到,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回首過往,到2000年,中國科技研究形成了完整的學術體系。到2010年,全球每一個學科領域都能看到來自中國的貢獻,但在當時,我國高影響力作者卻只占全球約1%。直到2020年,中國科技體量才同美國或歐盟相當,但2021年我國高影響力作者數量已占全球的14.2%。最新統計顯示,我國科研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與世界科研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基本相當或略高,說明中國的學術影響力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在25年前,我國的科研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可見每年我國的學術影響力在以約3%的速度不斷上升,同時,我國的學術論文總量也在快速增長,這在全球來看,都是非常突出的。

    從客觀規律來看,基礎研究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等特點,進程往往無法事先計劃,結果也無法提前預知,很多重大科學發現需要較長時間積累才能取得突破。因此,在我看來,助力基礎研究發展,需要培養促進源頭創新產生的能力,其中包括知識架構、思維方式、技術能力、科學儀器等方面綜合發力,需持之以恒,久久發力,不要過于追求科研成果短期的“有用”或“沒用”,在這方面,近年來我們已有了顯著進展。同時,還需要營造促進源頭創新的小環境,如寬容失敗、批判性思維、鼓勵自由探索和充分的學術討論等,讓科研人員在遵守科研倫理的前提下,在學術上能夠自由自在地飛翔。當前,我們在這一方面還需進一步努力。但要相信,一旦把環境搞好了,產生重大突破也將有其必然性。

    助力基礎研究發展,持續加大投入和支持是至關重要的。以我國基礎研究最主要的資助渠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簡稱科學基金)為例,雖然總量持續增加,然而,從國際上看,科學基金的資助總量和每個項目的平均資助強度仍無法與世界科技強國的資助強度相比,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資助總量是我國科學基金的近10倍。但我國的科學基金的資助效益是全球最高的,最新統計顯示,科學基金是全球學術產出中資助論文成果產出最多的資助方。2022年,科學基金的申請量已達到了近30萬項,這對科學基金的管理效率和精細化程度提出了要求,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充分依靠專家,以極高的資助效率和極低的管理成本很好地完成了資助工作,并就進一步完善評審自由裁量權等方面作出了探索。

    助力基礎研究發展,科研評價體系有著“指揮棒”的作用,長遠來看,這一點對于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青年科研人才尤為關鍵。我國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改革在不斷深入完善,從評價方式來看,不外乎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兩類。科研評價體系的根本難點在于如何對潛在的顛覆性創新進行事前評審。對科研人才特別是青年科研人才來講,顛覆性創新有以下特征:一是思想驅動,具有偶然性;二是挑戰傳統,對現有認知進行顛覆,導致領域的革命性變化;三是初期難以達成共識,在同行評議中表現不佳;四是高風險性,成敗概率不定,難以在前期計算投入產出效益;五是學科交叉,協同創新和綜合交叉特征越來越明顯。一言以蔽之,顛覆性創新需要創新者具有高度的能力與擔當。

    如何鼓勵青年人在這一探索中出類拔萃,是科研管理工作者所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個人認為:一是對多數科研人員,要堅持在創新實踐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評價體系不宜變動過快;二是應該鼓勵競爭者之間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競爭,青年科研人才之間要釆取“狼群”結構,向外發力;三是人才稱號不要過度地與利益掛鉤;四是青年科研人才特別是90后代表著建構在新一代研究手段上的科研,應盡可能地滿足他們對科研條件的更大期待;五是不要將自由探索與需求導向對立起來,要給各種類型的青年科研人員留下有學術尊嚴的發展空間。

    助力基礎研究發展,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科學家精神、營造良好的作風和學風也十分重要。當前,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青年科研人才隊伍,他們擁有良好的科學素質,經受過系統的學術訓練,是最具有特色的一代,也是信息挖掘能力最強的一代。他們將形成從學術卓越到學術影響力、再到學術領導力的跨越,其難度、艱巨性和成功率都具有高度的挑戰性。但我對這些青年科研人才充滿期望。如今,他們當中流行著“卷”這樣一個動詞,代表著能折騰、敢作為、能創新、主動進取的性格與行為,這體現出的正是創新者的能力與擔當。著眼基礎研究的未來,為人才營造更為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科研環境,將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活力,為建設科技強國夯實根基。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亚洲美女在线免费视频 | 日本高潮A级按摩中文片 | 日本十八禁免费看污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在线 | 亚洲成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二级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