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說:“好學術文章是改出來的。”果真如此嗎?且聽我慢慢道來。
從文章的外在形式上看,一篇好文章應滿足思路清晰、內容精簡、表述準確、論證有力、圖表美觀、引用規范等要素,這樣才能便于讀者閱讀理解。要做到此,除對初稿反復調整、打磨、潤色等外,幾乎沒有更好的辦法。
真正的好文章主要由其內核的強創新性和實質貢獻決定,文筆流暢只能起到錦上添花之功效;然而,若沒有這樣的內核充盈,寫得再好也只能歸為名不副實的雞肋文章。
判斷一篇文章的創新性和貢獻,應著重看:
突破了什么(學術定論/主流共識/思維定式/研究范式/現行做法/權宜之計/學術僵局等),提出了什么新思想/新原理/新理論/新方法實現突破的,突破的程度多大,意義多大;
邏輯推理的前提和過程有無漏洞,證據是否強壯——無偏性和無反例,邏輯和證據是否支持結論。
若文章中的工作找到了突破某重要科技難題的妙招,能推動學科跨越式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即內核杠杠滴(硬核),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若這樣的文章條理清晰,則如虎添翼。能做出這樣工作的作者,通常邏輯能力強勁,表達功夫上乘,撰寫的文章可讀性也強。
反之,那些跟風克隆的內卷式文章,多屬于提供數據驗證前人工作的抬轎文章,因為缺乏新的學術思想,對我們認識世界乃至改造世界的貢獻寥寥,即使寫的再華麗,即使文章發在CNS期刊或未來的《宇宙學報》,又有神馬價值呢?!
科研是異常艱辛的智力勞動,只有全身心投入、長時間潛心探索,才有可能取得突破。
換句話說,即使把最美的花兒插到牛糞上,花兒不可能改變牛糞的本質,即牛糞依然是牛糞,絕不可能成為“錦”,最多只是表面光鮮而已。
雖然花兒能暫時汲取牛糞低劣的營養而電光朝露(這里比喻跟風克隆文章發在高影響因子期刊、短期引用量大而喧囂一時),但隨著時間的流失、營養的急速斷供(牛糞不能長期供給營養),花兒終將枯萎、干癟的牛糞也隨之會原形畢露(比喻經不起實踐檢驗的成果終將淡出歷史舞臺)。
某資深院士曾和我說:“現在突破任何一個科技難題都非常困難。一般說來,若某研究者一年內發表10篇論文,極有可能全是水貨;若十年內發表1篇論文,則有可能是硬貨。”
實際上,他這句話表達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之理念,我理解并贊同,并愿以此與大家共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