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公布。45歲的廈門大學教授鄭南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也是本屆最年輕院士之一。
鄭南峰1977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平市,1998年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yè);2005年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博士學位;2005年至200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受聘為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2009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6年獲得中國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獎;2019年獲得科學探索獎。
圖源:百度百科
現(xiàn)在, 鄭南峰是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能源材料化學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副主任;納米材料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化學會會士。
鄭南峰長期從事功能材料表界面化學方面的研究,先后在Science、Nature等國際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00余篇,他引18000余次,h-指數(shù)76。
這位年輕的院士科研生涯是怎樣的?對研究生的學習又有哪些啟發(fā)呢?
如何走上科研道路?
鄭南峰1977年出生在福建省漳平市的一個農民家庭,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剛剛拉開序幕,農村普遍還很貧窮。在閩南農村辛苦勞作了半輩子的父母,從小就鼓勵他好好學習,將來畢業(yè)到城里找個好工作,離開農村,更希望他能“出人頭地”。
沒有辜負父母的希望,鄭南峰自幼就聰明好學、品學兼優(yōu),小學畢業(yè)后考上了漳平市(縣級市)最好的漳平一中。高中畢業(yè),便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保送到廈門大學的化學專業(yè)。“在初中和高中,我們班里都是從農村來的孩子,大家都在拼命學。上高三時,我參加了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了保送上大學的機會。”
鄭南鋒在實驗室里 圖源:學習強國
由于家里條件比較艱苦,為了減少家庭負擔,在廈大讀書期間,鄭南峰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去做兼職。在大學里,憑借認真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他不僅專業(yè)成績突出,還利用閑暇時間完成了計算機專業(yè)全部課程的學習任務。為什么要學計算機?鄭南峰有自己的考慮。
“當時覺得多學習些東西會幫助自己找到好工作,于是就用周末、晚上去‘上夜校’學計算機專業(yè),還去考了計算機程序員。”
大學畢業(yè)后究竟向哪個方向發(fā)展?是否應盡快找個工作以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當時的鄭南峰有些迷茫。在選擇是否保送攻讀研究生的時候,班主任老師找鄭南峰談話,他說:“基于我對你的觀察和了解,你是很適合做科研的,因為你能靜下心來,而且非常刻苦……”老師的話喚起了鄭南峰內心本來就有的科研情結,于是他高興地接受保送上了研究生,開啟了最初的科研之旅。
“我并不認為自己如何聰明,但我相信勤能補拙。”
談及當初如何走上科研之路,鄭南峰將其歸結為“與自己的經歷和教育過程中遇到的‘貴人’密不可分”。是“孩提時期的艱辛農村生活和半軍事化的中學經歷教會了我如何靜下心磨練自己的意志,還熔煉了骨子里頑強拼搏、吃苦耐勞的性格。”“我也特別喜歡科研給自己帶來的挑戰(zhàn)性”。
鄭南峰告訴記者,當時他并沒有給自己樹立所謂的“遠大理想”,只是在每一個階段做好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他說:“當我做一件事時,我從不問為什么,只想認真把它做好。一件事只有用心做了以后才可能知道自己適合不適合,能不能做好。”
圖源:百度百科
“在認識到拓寬自己視野的重要性后,2000年決定出國挑戰(zhàn)自己。”鄭南峰說,在美國留學7年時間,他一直沒忘自己出國的初衷“出國是為了把自己磨煉成對祖國更有用的人才,更好地回報國家和社會”,所以一心只撲在科研學習上,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綜合素質,先后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發(fā)表研究論文20余篇。
2005年獲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化學博士學位,隨后轉戰(zhàn)到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開展博士后研究。2006年獲美國化學會無機化學青年科學家獎,2007年也收到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助理教授聘任邀請。但鄭南峰還是選擇回到國內,回到自己的母校開始新的科研道路。
成長速度驚人 科研要能“接地氣”
29歲獲得美國化學會無機杰出青年科學家獎,30歲回國任教授,32歲獲“杰青”資助,33歲成為“長江學者”,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科學界,鄭南峰這樣的成長速度著實讓人感嘆“后生可畏”。科研要能“接地氣”,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07年,作為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化學系博士后,鄭南峰回到母校廈門大學,成為當時化學化工學院最年輕的教授,他的主攻方向是納米材料。帶著從鄭蘭蓀院士團隊其他老師那里“捐”來的6個學生,一年之間,鄭南峰迅速組建了自己的實驗室團隊,緊鑼密鼓地投入到材料研發(fā)當中。
圖源:學習強國
2010年12月,鄭南峰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新型納米材料——鈀藍,僅有幾個原子層的厚度使所合成的超薄鈀納米片擁有絢麗的藍色,這一發(fā)現(xiàn)立即得到了國際納米學界的關注。鈀是一種稀貴金屬,在化學中主要用做催化劑,面對鈀超薄納米片的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鄭南峰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的應用。經過多角度嘗試,他發(fā)現(xiàn),這一材料可直接應用于腫瘤的近紅外光熱療,并擁有納米金等光熱療劑無法媲美的光熱穩(wěn)定性。
2014年5月2日,《科學》雜志發(fā)表了鄭南峰課題組研發(fā)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催化劑,這一發(fā)現(xiàn)提升了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影響力。它是“貴賤金屬”合體——用很貴的鉑金和便宜的鐵鎳氫氧化物做的,不足5納米。這個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小東西,卻能在清除空氣中的有毒氣體時發(fā)揮大作用。在防毒面具中應用它,可突破現(xiàn)有技術,長效去除一氧化碳,在空氣凈化器的過濾網中引入它,則有望有效去除甲醛。
彼時的鄭南峰剛剛歸國7年,就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重要期刊上發(fā)表研究論文50余篇,被他人引用2000余次,獲得國際和國內化學界各類獎項近5個。回顧如此成績,鄭南峰特別提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沒有‘杰青’的資助,就沒有今天的成果。”2009年的鄭南峰,名不見經傳,卻一次通過申請成為“杰青”,200萬元成為他科研起點的“第一桶金”。至今想來,他仍感嘆不已。
這樣對應用具有直接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鄭南峰還有許多個。“很高興能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有好的應用前景。”鄭南峰曾經表示。
培養(yǎng)學生的經驗之談
作為名校研究生的導師,作為在科研之路上執(zhí)著探索十幾年的年輕科學家,鄭南峰特別希望他帶的研究生將來走上科研之路。“研究生是未來科研力量的儲備人才,研究生應該關注和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綜合能力。不從‘書架’開始,不走科研之路也就談不上從‘書架’到‘貨架’。”
鄭南峰說,他的前十年主要是做前沿基礎研究,接下來的十年他希望也能培養(yǎng)更好的科研成果轉化團隊。
“我們培養(yǎng)的研究生,不僅僅可以去當大學教授、科研人員,應該也可以去當企業(yè)家。我非常希望我們帶出的學生能懂得市場、走進‘貨架’,能多出一些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
于是,鄭南峰就經常把一些做產業(yè)的企業(yè)家、工程師請到學校來給學生講課,講如何科研課題適應市場、如何管理企業(yè)、如何走進“貨架”,幫助學校老師一起培養(yǎng)學生。鄭南峰表示,“這就是我未來幾年努力的方向。”
圖源:百度百科
鄭南峰也坦言,讓學生們從關注“書架”到關注“貨架”,這件事做起來很難,因為他們首先要發(fā)論文、要畢業(yè),“這里有一個評價體系的問題”。在這個階段,鄭南峰重點是引導他的研究生看清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自己有什么潛能,接下來找到一個與自己潛能相匹配的平臺,看自己是適合創(chuàng)業(yè)還是適合做老師。
“我希望我的學生都能做科研,而且做得比我好。”鄭南峰介紹了自己一位學生的經歷,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鄭南峰的第一個博士生已是一所知名高校的教授了。然而在剛剛成為鄭南峰學生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并不具備做科研的潛質和能力,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而鄭南峰言傳身教,踏實做事、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了他,沉下心來,嘗試每天從早到晚泡實驗室的生活,這讓他逐漸從中找到了樂趣和自信,最后走上了屬于自己的科研之路。
至今,鄭南峰已培養(yǎng)博士后、研究生60余名,其中2人入選國家級人才培養(yǎng)計劃。
鄭南峰曾經表示:“就像許多前輩說過的那樣,做科研,一要能上書架,二要能上貨架。兩條腿走路,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科研理想。”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