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學會常務理事、企業理事會常務理事、各專業委員會:
為弘揚老一輩腐蝕與防護科學家的敬業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激勵廣大科技人員銳意進取、勇攀科學高峰,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自2015年起啟動了“個人成就獎”的評選和表彰工作。根據《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學技術獎獎勵管理辦法》規定,個人成就獎授予在腐蝕與防護學科做出突出貢獻的自然人,每兩年評選一次。個人成就獎是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授予科技工作者的個人榮譽稱號,也是為腐蝕與防護科技工作者樹立的學習榜樣。
根據學會年度工作計劃,現就第四屆(2021年度)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個人成就獎的提名評審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推薦渠道及獎勵名額
(一)推薦渠道
個人成就獎候選人采用推薦提名制,不接受個人申請。候選人可由學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學會常務理事、企業理事會常務理事提名產生,也可以由各專業委員會、學會秘書處推薦產生。
(二)獎勵名額
1、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最高學術成就獎:不多于1人;
2、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最高工程技術成就獎:不多于1人;
3、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杰出青年學術成就獎:原則上不多于5人。
二、候選人的基本條件
(一)“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最高學術成就獎”授予在腐蝕與防護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做出原創性成果,對中國腐蝕與防護學科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有相當高的學術造詣和行業影響力的中國腐蝕與防護學科的科學工作者。獲獎人應熱愛祖國,具有中國國籍,是本學會會員且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在腐蝕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中有重要的創見或發現,豐富或拓展了腐蝕與防護學科的理論,其成果已經公開發表,并獲得國內外同行認可;
2、在腐蝕與防護學科應用基礎研究中,有新的發明創造或提出某種新的技術、方法等,或獲得重要發明和科研成果,或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二)“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最高工程技術成就獎”授予在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領域做出原創性成果,對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或國防工程做出重大貢獻,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和行業影響力的中國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人員。獲獎人應熱愛祖國,具有中國國籍,是本學會會員且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在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領域中,獲得重大發明或技術進步,并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2、在國家重點工程或國防建設工程中做出突出貢獻者。
(三)“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杰出青年學術成就獎”授予在腐蝕與防護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做出重要成果,對中國腐蝕與防護學科的發展做出貢獻,在1981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國腐蝕與防護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人應熱愛祖國,具有中國國籍,是本學會會員且履行會員義務,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在腐蝕與防護學科發展和技術進步中勇于探索,其研究成果已經在國內外權威雜志上公開發表或在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有影響力的論述,并獲得國內外同行認可;
2、在腐蝕與防護學科領域中,有新的發明創造,或提出某種新的技術、方法等,獲得發明專利,為行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或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者。
三、推薦材料報送
(一)個人成就獎的報送材料包括:
1、《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個人成就獎候選人推薦表》的電子版(word)及紙質材料(附件1);
2、 業績證明目錄的電子版(word)及紙質材料(附件2)。
(二)報送時間:
2021年4月30日前報學會獎勵委員會辦公室(以郵件發出日期為準)。
四、評審
學會獎勵委員會辦公室對個人成就獎候選人推薦材料進行形式審查,通過形式審查的候選人的推薦材料報送學會獎勵委員會專家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在評審專家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采用表決的方式確定擬獲獎人員名單。學會獎勵委員會辦公室對擬獲獎人員名單進行公示30天無異議,且經學會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并經擬獲獎人同意后,由學會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批準并公告授予榮譽稱號。
五、頒獎
在第十一屆全國腐蝕大會上,將對榮獲第四屆(2021年度)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個人成就獎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
六、推薦評審工作要求
(一)推薦材料是評審的主要依據,必須客觀、準確,對于填報不實的,實行一票否決。
(二)推薦評審工作應按照《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學技術獎獎勵管理辦法》中有關要求,公平公正、堅持標準、好中選優、寧缺毋濫。
(三)請各推薦人、推薦部門應高度重視個人成就獎的推薦工作,認真進行提名推薦和材料的填寫報送。
七、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聯 系 人:李久青、朱立建
聯系電話:010-82372305、010-62320080
電子郵箱:13263288805@163.com
郵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0號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 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學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學會常務理事、企業理事會常務理事、各專業委員會:
為弘揚老一輩腐蝕與防護科學家的敬業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激勵廣大科技人員銳意進取、勇攀科學高峰,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自2015年起啟動了“個人成就獎”的評選和表彰工作。根據《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學技術獎獎勵管理辦法》規定,個人成就獎授予在腐蝕與防護學科做出突出貢獻的自然人,每兩年評選一次。個人成就獎是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授予科技工作者的個人榮譽稱號,也是為腐蝕與防護科技工作者樹立的學習榜樣。
根據學會年度工作計劃,現就第四屆(2021年度)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個人成就獎的提名評審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推薦渠道及獎勵名額
(一)推薦渠道
個人成就獎候選人采用推薦提名制,不接受個人申請。候選人可由學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學會常務理事、企業理事會常務理事提名產生,也可以由各專業委員會、學會秘書處推薦產生。
(二)獎勵名額
1、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最高學術成就獎:不多于1人;
2、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最高工程技術成就獎:不多于1人;
3、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杰出青年學術成就獎:原則上不多于5人。
二、候選人的基本條件
(一)“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最高學術成就獎”授予在腐蝕與防護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做出原創性成果,對中國腐蝕與防護學科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有相當高的學術造詣和行業影響力的中國腐蝕與防護學科的科學工作者。獲獎人應熱愛祖國,具有中國國籍,是本學會會員且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在腐蝕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中有重要的創見或發現,豐富或拓展了腐蝕與防護學科的理論,其成果已經公開發表,并獲得國內外同行認可;
2、在腐蝕與防護學科應用基礎研究中,有新的發明創造或提出某種新的技術、方法等,或獲得重要發明和科研成果,或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二)“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最高工程技術成就獎”授予在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領域做出原創性成果,對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或國防工程做出重大貢獻,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和行業影響力的中國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人員。獲獎人應熱愛祖國,具有中國國籍,是本學會會員且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在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領域中,獲得重大發明或技術進步,并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2、在國家重點工程或國防建設工程中做出突出貢獻者。
(三)“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杰出青年學術成就獎”授予在腐蝕與防護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做出重要成果,對中國腐蝕與防護學科的發展做出貢獻,在1981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國腐蝕與防護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人應熱愛祖國,具有中國國籍,是本學會會員且履行會員義務,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在腐蝕與防護學科發展和技術進步中勇于探索,其研究成果已經在國內外權威雜志上公開發表或在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有影響力的論述,并獲得國內外同行認可;
2、在腐蝕與防護學科領域中,有新的發明創造,或提出某種新的技術、方法等,獲得發明專利,為行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或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者。
三、推薦材料報送
(一)個人成就獎的報送材料包括:
1、《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個人成就獎候選人推薦表》的電子版(word)及紙質材料(附件1);
2、 業績證明目錄的電子版(word)及紙質材料(附件2)。
(二)報送時間:
2021年4月30日前報學會獎勵委員會辦公室(以郵件發出日期為準)。
四、評審
學會獎勵委員會辦公室對個人成就獎候選人推薦材料進行形式審查,通過形式審查的候選人的推薦材料報送學會獎勵委員會專家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在評審專家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采用表決的方式確定擬獲獎人員名單。學會獎勵委員會辦公室對擬獲獎人員名單進行公示30天無異議,且經學會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并經擬獲獎人同意后,由學會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批準并公告授予榮譽稱號。
五、頒獎
在第十一屆全國腐蝕大會上,將對榮獲第四屆(2021年度)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個人成就獎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
六、推薦評審工作要求
(一)推薦材料是評審的主要依據,必須客觀、準確,對于填報不實的,實行一票否決。
(二)推薦評審工作應按照《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學技術獎獎勵管理辦法》中有關要求,公平公正、堅持標準、好中選優、寧缺毋濫。
(三)請各推薦人、推薦部門應高度重視個人成就獎的推薦工作,認真進行提名推薦和材料的填寫報送。
七、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聯 系 人:李久青、朱立建
聯系電話:010-82372305、010-62320080
電子郵箱:13263288805@163.com
郵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0號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 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
附件: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個人成就獎候選人推薦表.docx
業績證明目錄.docx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第四屆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 個人成就獎, 學術成就獎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130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