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自然》增刊發表“2017中國自然指數”。新的指數顯示,2012年以來,隨著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追蹤的中國論文總量的不斷增加,其中涉及國際合著者的論文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16年,有國際合著者參與的論文已超過自然指數所追蹤的中國論文總量的50%。
2016年,自然指數追蹤到的最主要的中外雙邊合作關系,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之間的合作。北京大學與哈佛大學的合作緊隨其后。在十大中外雙邊合作關系中,與德國馬普學會的合作占了五個。
然而,中國國內機構間的合作深度仍遠高于國際合作。自然指數顯示,前56組國內機構間合作的分值都高于排列第一的中外機構合作分值。
在國內城市間的合作方面,北京的科研機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最大,在去年與其他國內機構的合作也最多。位于其后的是上海和南京。
也一些城市的科研機構,憑借自己的專長,成為實力雄厚的合作者。例如昆明,因其獨一無二的生物多樣性,一直是植物和生態學專家們的科研福地;地處東北的長春則以悠久的化學研究而著稱。2016年,在自然指數覆蓋的184個中國城市中位列第16位。昆明的科研機構與中國其它科研機構有190組科研合作,被納入自然指數的論文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來自化學領域,其中許多論文研究的是植物的化學結構和過程。長春在2016年最主要的科研合作關系,是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合作。
2017增刊在自然指數所追蹤的68本期刊之外,還首次從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規模更大的Web of Science數據庫,觀察了中國的科研表現。
“這有助于我們的讀者和指數用戶從整體上,以及一些特定的學科領域,全面了解中國的科研產出情況。通過對比,他們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實,從而更好地理解相關趨勢。”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溫班克斯(David Swinbanks)說。
雖然自然指數所跟蹤的數據當中,中國的高質量科研論文有很大部分源自有國際合作的研究,但有國際合作的研究在中國整體科研工作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在納入Web of Science數據庫的中國論文中,有國際合著者參與的論文比例仍不足25%。
“國際合作增長率較低,是由于中國的整體科研產出有大幅的增加。”科睿唯安中國首席科學家岳衛平博士說。“這可能歸因于語言障礙和機構資源分配的因素。頂尖大學的科研人員往往有更多的機會或資源與國際同行展開合作。”
不過,中國政府為提升中國科研的全球影響力推出了各項政策,如“雙一流”建設,以及旨在促進合作的豐厚資助計劃。種種跡象都表明,未來十年,中國整體的國際合作率將會增加。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