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中國科研機構作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科研機構的自主創新能力,對于我國加速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進一步推動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和學科發展,提高其科研水平,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以高等院校、醫療機構作為研究對象,以其發表的論文和發明的專利數據為基礎,從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學科發展布局、學科交叉融合、國際合作地圖到醫療機構醫工結合多方面進行統計和分析,以期對中國研究機構提升創新能力起到推動和引導作用。
一、中國高校產學共創排行榜
高校科研活動與產業需求的密切聯系,有利于促進創新主體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產品與服務,創造豐富的社會經濟價值。“中國高校產學共創排行榜”評價關注高校與企業科研活動協作的全流程,設置指標表征高校和企業合作創新過程中三個階段的表現:從基礎研究階段開始,經過企業需求導向的應用研究階段,再到成果轉化形成產品階段。“中國高校產學共創排行榜”評價采用“校企合作發表論文數量”、“校企合作發表論文占比”、“校企合作專利占比”等十項指標,根據統計結果,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重慶大學位列前三!
二、中國高校學科發展矩陣分析報告——論文
高校的論文發表和引用情況是測度高校科研水平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中國科學技術研究所以各個大學從2007-2011年到2012-2016年在某一學科領域論文被引用總量的增長率作為科研影響增長的測度指標,劃分了4個學科發展矩陣空間,見下圖:
第一區:優勢學科(高占比高增長):該區學科論文份額及引文增長率都處于較高水平,可明確產業發展引導的路徑。根據統計,我國優勢學數科排名前三的高校分別為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
第二區:傳統學科(高占比低增長):該區學科論文所占份額較高,引文增長率較低,可完善管理機制以引導發展。傳統學科數最多的大學為浙江大學。
第三區:潛力學科(低占比高增長):該區學科論文所占份額較低,引文增長率較高,可采用加大科研投入的方式進行引導。按照統計,我國潛力學科數最多的為同濟大學(144),其次為華東理工大學(136),華中科技大學和蘇州大學并列排名第三(123)。
第四區:弱勢學科(低占比低增長):該區學科論文占份額及引文增長率都處較低水平,可考慮加強基礎研究。 弱勢學科數分數最高的為華東理工大學。
下表統計了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論文產出的學科發展矩陣,即學科發展布局情況(按高校名稱拼音排序)。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按照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的學科分布情況,并結合我國主要高校的學科發展分布狀態,為我國高校設定了4類學科發展目標:
1、世界一流大學:優勢學科與傳統學科之和在25個以上,整體呈現繁榮狀態。以世界一流大學為發展目標,“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學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目前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已線路端倪。
2、中國領先大學:優勢學科與傳統學科數量之和在5個以上,潛力學科數量在70個以上。以中國領先大學為目標,致力專業發展,“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
3、區域核心大學:潛力學科數量40個以上。以區域核心高校為目標,以基礎研究為主,“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4、學科特色大學:該類大學的傳統學科和潛力學科都集中在該校的特有專業中。該類大學可加大科研投入,發展潛力學科,形成專業特色。
三、中國高校學科發展矩陣分析報告——專利
發明專利情況是測度高校知識創新與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對高校專利發明情況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幫助高校了解其在各領域的創新能力和發展,針對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發展決策。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從2016年開始依據高校專利發明和引用情況對高校不同專業發展布局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下表列出了我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專利發明和引用的德溫特學科類別發展布局情況,按高校名稱拼音排序。
四、中國高校學科融合指數
多學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產生創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徑。據統計,學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創新成果,大多是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高校作為知識創新的重要陣地,多學科交叉融合是提高學科建設水平,提升高校創新能力的有力支撐。對高校學科交叉融合的分析可以幫助高校結合實際調整學科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從2016年開始評價和發布中國高校學科融合指數,并從跨學科論文占比,熱門學科組合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以Scopus收錄的2016年高校論文為數據源,選取歐洲,美洲,亞洲,中國不同地區國家學術影響較大的幾所高校來進行對比分析。
各個高校最熱門的跨學科組合以及在全部論文中的占比有所不同: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