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論文該寫還得寫!但你的學術生涯可能迎來這10項改變
    2020-03-02 14:52:13 作者:本網整理 來源:科研圈 分享至:

     


    這幾天小編看到了無數針對這個話題的討論,以及一些周邊朋友的疑惑,這一系列的政策下之,研究生們要怎么做?大學教師及科研院人員要怎么做?論文要不要寫?投稿怎么投?畢業會不會受影響?職稱、項目、工資獎勵,太多未知的東西……。

    事實上很多問題,都能從文件本身看出導向,以下我們轉載了科研圈公眾號的解讀整理內容,希望對大家所有幫助。

    2 月 18 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公文,宣布將對廣泛存在于科研和高等教育界中的“ SCI 至上”現象采取直接措施,推進改革。2 月 23 日,科技部在官網公開了《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下文簡稱“措施”),對全國的科研評價體系提出了全面且具體的改革方案,涉及論文發表、各類國家級科研科技項目評審、科研單位的工作績效考核、各類人才計劃和科技獎勵制度等中國學術群體的全方位活動

    2.jpg
    圖源:科技部官網

    在“以 SCI 論成敗”被詬病已久的今天,這次國家級行動將會怎樣影響中國數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在讀研究生未來的學術生涯?

    “科研圈”將科技部此次發布的“措施”中與每個人的學術生涯最為相關的條目摘錄了出來,并附上簡要解讀——每個科研人的學術生涯,或許都將會面對這些改變:

    1. 發表“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將得到重視

    (一)對于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注重評價新發現、新觀點、新原理、新機制等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根據科技活動特點,合理確定代表作數量,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于1/3。強化代表作同行評議,實行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重點評價其學術價值及影響、與當次科技評價的相關性以及相關人員的貢獻等,不把代表作的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作為量化考核評價指標。

    2. 醫生和工程師們或可擺脫“論文枷鎖”

    (二)對于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類科技活動,注重評價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關鍵部件、實驗裝置/系統、應用解決方案、新診療方案、臨床指南/規范、科學數據、科技報告、軟件等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


    3. “三類高質量論文”或將取代“SCI 論文”成為未來中國學術界的關鍵詞

    (三)……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包括發表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論文,以及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的論文(以下簡稱“三類高質量論文”)。


    上述期刊、學術會議的具體范圍由本單位的學術委員會本著少而精的原則確定,其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參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目錄確定;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結合學科或技術領域選定。對于“三類高質量論文”的研究成果,可按高質量成果進行考核評價。發揮同行評議在高質量成果考核評價中的作用。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已于 2019 年 11 月啟動第一期資助,其中包含多本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國產英文期刊(點擊這里查看名單),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可能會就此迎來飛速發展。同時,各個高校和學術機構內部,一場新的“國際期刊與會議目錄”制定行動也將拉開帷幕。

    4. 國家級科研項目的申請方式、評審規則和評價標準都將改變

    (四)對于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類項目(課題),不把論文作為申報指南、立項評審、綜合績效評價、隨機抽查等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不得要求在申報書、任務書、年度報告等材料中填報論文發表情況。


    (五)對于基礎研究類項目(課題),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數量原則上不超過 5 篇。在申報書、任務書、年度報告等材料中,重點填報代表作對相關項目(課題)的支撐作用和相關性;在立項評審、綜合績效評價、隨機抽查等環節,重點考核評價代表作的質量和應用情況。


    5. 國家級實驗室的論文評價:質量>數量

    (八)對于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學與工程研究類基地,注重評估原始創新能力、國際科學前沿競爭力、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等。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每個評價周期代表作數量原則上不超過 20 篇


    6. 以中科院為代表的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或將迎來學術評價體系改革

    (九)對于技術研發類機構,注重評估在成果轉化、支撐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績效,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

    (十)對于社會公益性研究類機構,注重評估公益性研究成果的績效、履行社會責任的效果,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

    (十一)對于基礎研究類機構,注重評估代表性成果水平、國際學術影響、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中的貢獻等。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每個評價周期代表作數量原則上不超過 40 篇。

    7. 中國本土期刊將獲得大力扶持,中國自己的“科學引文索引”系統也將誕生

    (十九)加快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進領軍期刊建設,培育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鼓勵創辦高起點英文期刊,提高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質量;建立中國特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引文索引”系統。鼓勵財政資金資助的論文在高質量國內科技期刊發表。


    8. 水刊和野雞期刊將被列入“預警名單”或“黑名單”

    (二十)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定期發布國內和國際學術期刊的預警名單,并實行動態跟蹤、及時調整。將管理和學術信譽差、商業利益至上的學術期刊,列入“黑名單”


    9. 論文發表費用將受到嚴格限制

    (二十一)對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產生的代表作和“三類高質量論文”,發表支出可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按規定據實列支,其它論文發表支出均不允許列支。對于單篇論文發表支出超過 2 萬元人民幣的,需經該論文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學術委員會對論文發表的必要性審核通過后,方可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中列支。

    (二十二)對于發表在“黑名單”和預警名單學術期刊上的論文,相關的論文發表支出不得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中列支。不允許使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獎勵論文發表,對于違反規定的,追回獎勵資金和相關項目結余資金。

    (二十三)在項目綜合績效評價過程中,項目管理機構應加強對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中列支論文發表情況的核驗。

    (二十四)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等要對論文發表的必要性以及與項目研究的相關性進行審核;對于可能涉及國家安全和秘密等的論文,要從嚴審核、加強管理。不允許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

    10. 發表論文不再受到獎勵

    (二十五)開展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各項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落實不力、存在嚴重“唯論文”問題或存在獎勵論文發表的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等,采取約談、通報批評等方式予以處理并責令整改,整改期間暫停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對該單位論文發表的資助。加強對咨詢評審專家的培訓引導,對項目評審中存在“唯論文”現象的,及時予以糾正。


    除去上述條目外,“措施”還對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等轉化和支撐機構的評估、國家科技獎勵與人才評選計劃改革、嚴查論文掛名現象、輿論導向宣傳等方面提出了指導意見。

    全文鏈接:
    http://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

    另一方面,教育部也印發了針對高校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深刻認識論文“ SCI 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把 SCI 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取消直接依據 SCI 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不宜將發表 SCI 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不采信、不發布以 SCI 論文相關指標為核心編制的排行榜等信息等具體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在回應記者相關問題時指出,此次文件印發并不代表將來在各類評審中不再考察論文。文件的出臺是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 SCI 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破除的是論文“ SCI 至上”,不是否定 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同時,論文是科技創新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我們鼓勵發表高水平、高質量,有創新價值,體現服務貢獻的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聲音。但在學術評價中,不能簡單以 SCI 論文相關指標來判斷創新水平;在各類評價活動中,要合理使用相關指標,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


    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還提到,要正確理解文件中“不得”和“不宜”的含義。意見中“不宜以發表 SCI 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反對的是學校層面做硬性規定,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在一些基礎學科,導師和院系從科研能力培養、科研實踐訓練的角度出發,對學生提出相應(論文發表)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養需要的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天天天天香蕉线视频国产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电影 | 午夜福利亚洲国产不卡顿 | 日本特黄天天看特色大片 | 亚洲欧美久久夜夜综合网 | 日本午夜a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