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中科大有多牛,多人入選全球最頂尖科學家,硬核盤點從中科大走出的那些國際學術大牛!
    2020-05-06 13:31:39 作者:本網整理 來源:材料人 分享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科大在理科上的要求之高,早就全國聞名。中科大建校以來的傳統:為國家輸送如“兩彈一星”工程一般的國家尖端科技人才,為此中科大多年來在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搭建起了學術“天梯”,鼓勵有潛質的學生不斷挖掘潛力,攀爬高峰。中科大作為培養頂尖人才的機構,這些年為全世界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從中科大走向世界舞臺的材料領域大牛!

     

     




    楊培東

    1.png
    1988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7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瘜W系任教,先后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2001年至2004年連續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志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2004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大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2007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沃特曼獎;2011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遴選的最優秀的100名化學家榜單中第十位,同時入選了10年中最優秀的100名材料科學家中第一位;2012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4年出任上??萍即髮W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2015年9月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2016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一維半導體納米結構及其在納米光學和能量轉化中的應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納米線電池、納米線光子學、納米線基太陽電池、納米線熱電學、碳納米管納米流體、低維納米結構組裝、新興材料和納米結構合成和操控。根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統計,從1997年至2007年的論文引用次數看,楊培東論文平均被引次數超過150次,是僅居其次的科學家的兩倍,在全球材料科學家中列第一。
    部分代表作:
    1. Room-temperature ultraviolet nanowire nanolasers. (Science, 2001, DOI: 10.1126/science.1060367)
    2. Single crystal gallium nitride nanotubes.(Nature, 2003, DOI:10.1038/nature01551)
    3. Self-photosensitization of Nonphotosynthetic Bacteria for Solar-to-chemical Production.(Science, 2016, DOI:10.1126/science.aad3317)



    夏幼南

    2.png
    1982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1986年獲得郭沫若獎學金,1987年獲學士學位,1987-1990年在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1991年赴美留學,1993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無機化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哈佛大學 化學與化學生物系博士學位,師從George M. Whitesides教授。1997年獲德雷福新教授獎(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1999年獲美國化學會拉梅爾獎(Victor K. LaMer Award),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Oversea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3年,因其在納米晶體合成及應用方面的卓越貢獻,榮獲美國化學會材料化學獎(ACS Award in the Chemistry of Materials),夏幼南是該獎設立以來第一位華人獲獎者。2013年, 因其在納米晶體方面的卓越貢獻, 榮獲美國材料學會(MRS)弗雷德·卡弗里(Fred Kavli)納米科學杰出講座獎。夏幼南教授已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no Letters等刊物上發表論文總計總計700余篇,總引用次數超過180000次。
    部分代表作:
    1.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Adv. Mater., 2003, DOI:10.1002/adma.200390087)
    2.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Science, 2002, DOI:10.1126/science.1077229)
    3. Pd-Pt Bimetallic Nanodendrites with High Activity for Oxygen Reduction.(Science, 2009, DOI:10.1126/science.1170377)



    段鑲鋒

    3.png
    1977年出生于中國湖南武岡,納米材料學專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特聘教授。1992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97年本科畢業后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先后獲得化學碩士學位、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99年獲得MRS全美杰出研究生獎;2001年獲得全美發明家競賽大獎,2002年進入美國Nanosys高科技公司工作,是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2003年被美國Technology Review評為年度世界百位杰出青年發明家之一;2008年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工作,先后擔任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終身教授;2011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發布的2000-2010年全球頂尖100化學家名人堂榜單和全球頂尖100材料學家名人堂榜單,9月獲得2010年度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2013年被聘為湖南大學特聘教授,8月獲得貝爾比獎章;2018年入選2017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過去近十年的工作中,在國際一流刊物中發表了100余篇高影響的論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20余篇、《Nature 子刊》20余篇。其納米電路研究成果曾被《Science》雜志引為年度最科學重大突破;多項科研成果被《C&E News》引為年度化學重大進展。論文被廣泛引用,累計引用次數超過50,000 次。
    部分代表作:
    1. Three-dimensional holey-graphene/niobia composite architectures for ultrahigh-rate energy storage.(Science,2017,DOI:10.1126/science.aam5852)
    2. Robust epitaxial growth of two-dimensional heterostructures, multiheterostructures, and superlattices.(Science,2017,DOI: 10.1126/science.aan6814)
    3. Monolayer atomic crystal molecular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5774)



    殷亞東

    4.png
    1992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212班(即92級應用化學系)學習。002年于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博士學位(導師為夏幼南教授),之后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勞倫茲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工作(導師為A. Paul Alivisatos院士)?,F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終身正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納米材料的合成、功能化及其在包括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已在Science、Nature及Nature子刊、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頂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80多篇,SCI引用超過40000次。共取得美國專利近二十項,主持科研項目多項。曾獲得包括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職業發展獎、美國Cottrell學者獎、美國3M公司青年教授獎、美國中美化學教授聯合會杰出青年教授獎等諸多獎項。2011年被評為2000-2010年間“世界百大化學家”的第55位、“世界百大材料學家”的第2位,并從2014年到2017年均入選了湯姆森路透的“高被引科學家”榜單。
    部分代表作:
    1. Colloidal nanocrystal synthesis and the organic–inorganic interface.(Nature, 2004, DOI:10.1038/nature04165)
    2. Direct Assembly of Hydrophobic Nanoparticles to Multifunctional Structures.(Nano Letter, 2011, DOI:10.1021/nl201820r)
    3. Magnetic Tuning of Plasmonic Excitation of Gold Nanorods.(JACS, 2013, DOI:10.1021/ja408289b)



    孫玉剛

    5.png
    1992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6年、2001年分別在中國科技大學獲得學士與博士學位,2006年開始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NL)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從事獨立研究工作,目前是終身研究員,納米材料合成實驗室負責人。多年從事新型納米金屬材料的構筑以及應用研究,近年來在貴金屬納米顆粒的規格化制備、空心殼納米金屬的結構形成與演化、柔性可伸展納米電路及器件、以及新型柔性氫氣傳感器的研制等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創新性科研成果。已在權威國際刊物如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Adv. Mater.、Nano Letters、JACS等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共被國際同行他引超7000多次。2008年度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PECASE)獲得者。
    部分代表作:
    1. Quantitative 3D evolution of colloidal nanoparticle oxidation in solution. (Science,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f6792)
    2. In Situ Visualization of Self-Assembly of Charged Gold Nanoparticles. (JACS, 2013, DOI:10.1021/ja312620e)
    3. Mechanistic Study on the Replacement Reaction between Silver Nanostructures and Chloroauric Acid in Aqueous Medium.(JACS, 2004, DOI:10.1021/ja039734c)



    吳屹影

    6.png
    吳屹影,1998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2002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博士學位,導師:楊培東教授。隨后在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生物化學系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Prof. Galen D. Stucky。2005年夏天加入了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2011年晉升為副教授,2014年獲得終身職教授。自2017年起,他被任命為Leet Endowed Chair。2013年起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國際知名期刊副主編。主要從事能源轉換和存儲的材料合成以及界面研究。他是單電子K-O2電池的發明者;作為是太陽能電池領域的先驅者有效的將太陽能收集與儲能相結合。研究成果頗豐,是國際知名的年輕學者。文章總引用次數達40000多次。2008年榮獲Cottrell Scholar Award,2010年榮獲NSF CAREER Award,2014年獲得CAPA Biomatik杰出教師獎,2015年獲得Midwest Energy News “40 under 40”。他于2014年發明K-air電池并獲得DOE清潔能源獎。2000-2010年發布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名人堂榜單名列第六。
    部分代表作:
    1. Direct Observation of Vapor−Liquid−Solid Nanowire Growth.(JACS, 2001, DOI:10.1021/ja0059084)
    2. A Low-Overpotential Potassium–Oxygen Battery Based on Potassium Superoxide.(JACS, 2013, DOI:10.1021/ja312059q)
    3. Block-by-Block Growth of Single-Crystalline Si/SiGe Superlattice Nanowires.(Nano Letters, 2002, DOI:10.1021/nl0156888)



    崔屹

    7.png
    1998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1998年就讀于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查爾斯•理博(Charles M. Lieber)教授。2002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作為博士后研究員與保羅•阿里維薩托教授(Paul Alivisatos)共同工作。2005年,加入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于2010年擢升為副教授并獲得終身教職。他是《納米學報》(《Nano Letters》)副主任編輯,同時也是由美國能源部投資支持的灣區光伏聯盟的聯合主任。崔屹教授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納米材料在能源存儲,能源轉化,光伏電池,拓撲絕緣體,能源環境以及生物質能等。迄今為止,崔屹教授課題組已累計在國際著名雜志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等發表高水平論文200多篇,累計他引超過20000次。在產學研轉化方面,崔屹教授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崔屹教授共同創辦了Amprius公司,致力于將研究成果工業化,商品化。目前該公司已經推出了新一代鋰離子電池,其續航時間,輕便程度和使用壽命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部分代表作:
    1. Nanowire nanosensors for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detection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species.(Science, 2001, DOI: 10.1126/science.1062711)
    2. Functional nanoscale electronic devices assembled using silicon nanowire building blocks.(Science, 2001, DOI: 10.1126/science.291.5505.851)
    3.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Beyond Graphene.(ACS Nano, 2013, DOI: 10.1021/nn400280c)



    黃昱

    8.png
    1999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2003年博士畢業于哈佛大學;2002年獲得美國學院發明家競賽大獎;2003年從哈佛大學博士畢業后前往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擔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被評為美國材料學會會士(MRS Fellow)、美國卡夫利基金會會士(Kavli Fellow)。并獲得多項學術榮譽,包括: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總統獎(2008)、國際貴金屬學會Carol Tyler獎(2017)、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青年科學家獎(2010)、Sloan研究學者獎(2010)、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納米領域創新青年獎(2006)、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青年化學家獎(2004)、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新青年獎(2003);2010年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創新獎  ;2018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特別創意獎 。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電催化及納米電子學,在復雜納米結構設計及納米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已積累了一系列出色的學術成果,在Science、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hemistry、Nature Review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JACS、Nano Letters、ACS Nano、Angewandte、Advanced Materials等,Google scholar統計引用次數超過35000次。
    部分代表作:
    1.Van der Waals integration before and beyon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013-x)
    2.Double-negative-indexceramic aerogels for thermal superinsulation. (Science 2019, 363, 723-727.)
    3.Building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one row at atime: Avoiding the nucleation barrier. (Science 2018, 362, 1135-1139.)



    黃嘉興

    9.png
    2000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2000-2004年留學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04-2007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米勒研究獎資助并加入楊培東教授實驗室從事博士后工作。2007年出任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2013年晉升為副教授。從事二維材料、有機晶體及金屬納米結構等材料的性能及應用研究。已于Nature Mater.、 Nature Nanotech.、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引用超過25000余次。多次入選化學和材料領域高被引科學家。曾獲IUPAC青年科學家獎、NSF CAREER Award、斯隆研究獎、古根海姆獎、洪堡研究獎等多項重要獎項。  
    部分代表作:
    1. Self-Healing Microcapsule-Thickened Oil Barrier Coatings.(Research, 2019, DOI: 10.1155/2019/3517816)
    2. On the origin of the stability of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 in water. ( Chem., 2015, 7(2), 166–170, DOI: 10.1038/nchem.2145)



    胡良兵

    10.png
    2002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應用物理學專業,2002-2007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師從George Gruner教授;2006年,創立Unidym Inc公司,并工作至2009年;2009-2011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華裔科學家崔屹課題組做博士后;2016年至今,美國馬里蘭大學終身教授。2013年,胡良兵將木頭用于鈉電池;2016年,胡良兵成功做出透明的木頭玻璃窗,顛覆了我們對木頭的傳統認知。后來,木頭在胡良兵的手上被玩出了花樣,經他手的木頭會變成電解質、水凝膠、海綿、衣服,也會變成Li-CO2電池、鋰氧電池、太陽能、超級電容器、電催化的重要部件,創新性與實用性兼具,是名副其實的“木頭大王”。胡良兵教授做的不止有木頭,還有其他相當出色的工作。例如,儲能領域的基礎方向:鋰硫電池、鋰負極、固態電池、石墨烯的組裝等,以及大家不太熟知的方向:8種元素的高熵合金(Science,2018),3D打印等。已在Science, Nature, ACS Nano,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Chemical Reviews, Nano Letters等頂級英文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被引用超過15000次。
    部分代表作:
    1. Cellulose ionic conductors with high differential thermal voltage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 (Nat. Mater., 2019,DOI: 10.1038/s41563-019-0315-6)
    2. A radiative cooling structural material.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u9101)



    金榮超

    11.png
    1995年在中國科大獲學士學位,1998年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碩士學位,2003年在美國西北大學獲博士學位,2003年至2006年在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至今在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化學系任教,分別于2012和2015年任終身副教授和教授,是國際上公認的金屬納米團簇實驗研究的領軍人物,尤其在金屬納米團簇合成、結構及催化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以第一/通訊作者在Natur、Science、Nature/Science子刊、JACS/Angew.Chem.等期刊上已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擔任Nanoscale副主編等學術職務。獲美國“大學發明家競賽”獎、“卡米爾·德雷福斯教師學者獎”等多個獎項。
    部分代表作:
    1. Emergenceof hierarchical structural complexities in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assembly.(Science 2016, 354, 1580-1584.)
    2. Three- orders- of-magnitude variation of carrier lifetimes with crystal phase of gold nanoclusters. (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w8007)
    3. Modulating the hierarchical fibrousassembly of Au nanoparticles with atomic precis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DOI: 10.1038/s41467-018-06395-8)



    林文斌

    12.png
    1988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4年獲得美國伊利洛大學厄巴納-香檳分?;瘜W系博士學位。1994至1997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至2001年在美國布蘭迪斯大學化學系任助理教授。2001年到2013年任職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并于2011年被聘為Kenan 杰出教授。2013年起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James Frank教授席位。系中國科學院海外顧問組成員,香港研究資助委員會自然科學部委員(2012-2013年度兼任主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ANO Study Section 常務會員。2011年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并于2013年研究平臺及團隊的建設。林文斌教授在化學與生物化學及納米醫學方面有重要貢獻,在包括Nat. Biomed. Eng.,Nat.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世界頂級雜志上發表文章300余篇,文章被廣泛引用(h-index > 100)。他獲得了多項獎勵和榮譽稱號,包括選湯森路透集團基于發表文章影響因子評定的1999-2009年度全球“十大化學家”(Top Ten Chemists)和2000-2010年度全球“百大化學家”(Top 100 Chemists)榜單。
    部分代表作:
    1. Metal-Organic Framework Stabilizes A Low-Coordinate Iridium Complex for Catalytic Methane Borylation. (J. Am. Chem. Soc., 2019,DOI: 10.1021/jacs.9b04285)
    2.Nanosca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Hierarchically Combines High-Z Components for Multifarious Radio-enhancement. ( Am. Chem. Soc., 2019,DOI: 10.1021/jacs.9b03029)
    3.Metal-Organic Frameworks Significantly Enhance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and CO2 Reduction with Earth-Abundant Copper Photosensitizers. ( Am. Chem. Soc., 2020,DOI: 10.1021/jacs.9b12229)



    李巨

    13.png
    199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000年于MIT獲博士學位,其后在MIT從事博士后研究,2002-2007年任俄亥俄州立大學助理教授,2007-2011年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2011年被MIT核科學與工程系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聯合聘為正教授。李巨教授是計算材料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致力于材料性質的多尺度計算研究,特別是在材料力學行為的原子模擬等方面獲得了多項重要突破。他的研究工作為理解材料的塑性變形微觀機制和揭示新材料現象的物理本質奠定了重要基礎。他的其他研究領域包括:能源儲存和轉換的新方法;原位透射;納米結構材料;輻射對微觀結構和熱、電及質量運輸的影響;電池和燃料電池等。曾獲美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最高獎“青年科學家工程師總統獎”,美國材料學會杰出青年科學家大獎,2014年入選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和美國材料學會(MRS)會士。
    部分代表作:
    1. Li metal deposition and stripping in a solid-state battery via Coble creep.(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1972-y)
    2.Intercalation-conversion hybrid cathodesenabling Li–S full-cell architectures with jointly superior gravimetric andvolumetric energy densities. (Nature Energy, 2019, DOI:10.1038/s41560-019-0351-0)
    3. The evolving quality of frictional contact with graphene. (Nature, 2016, 539, 541–)



    余桂華

    14.png
    2003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取得學士學位并獲本科生最高獎“郭沫若獎學金”,2009年于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和世界納米領域著名科學家Charles Lieber教授。2009年于斯坦福大學師從鮑哲南教授和崔屹教授從事博士后研究員工作。2012年加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目前是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機械系終身教授,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FRSC)。余桂華教授課題組的研究重點是新型功能化納米材料的合理設計和合成,尤其在能源水凝膠的新興材料的開創性工作,對其化學和物理性質的表征和探索,以及推廣其在能源、環境和生命科學領域展現重要的技術應用。目前已在Science, Nature, Nat. Nanotech., Nat. Commun., Sci. Adv., PNAS,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Chem, Joule, JACS, Angew. Chem., Adv. Mater., Nano Lett., Energy Environ. Sci., ACS Nano, Nano Today,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國際著名科技刊物上發表論文130余篇(近110余篇在影響因子大于10的科學雜志),論文引用超過22000余次。
    部分代表作:
    1.Pathways to Widespread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of Redox Flow Batteries Based on New Chemistries.(Chem, 2019, DOI: 10.1016/j.chempr.2019.05.010)
    2.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 Associated with Liquid Na-K Towards Ultra-Stable and High-Capacity Alkali Metal Anodes.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DOI: 10.1039/C9EE00437H)
    3.Inorganic Gel-Derived Metallic Frameworks Enabling High-Performance Silicon Anodes. (Nano Letters, 2019, DOI: 10.1021/acs.nanolett.9b02429)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日韩亚洲国产女同二区三区 | 三a视频在线观看日本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 欧美精品专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