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估計很多人都看到了刷爆學術圈的這條消息:江蘇大學教授被曝抄襲本科生論文,后被期刊發聲明撤稿。目前江蘇大學已表態:給予嚴重警告處分。
事件回顧:
4月初,Nature雜志旗下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主頁上刊發一則撤稿聲明,一篇完成于2015年的論文被撤。在解釋撤稿原因時,編輯部認為該論文大量抄襲了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經濟大學的一篇于2013年完成的本科畢業論文。被撤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均為江蘇大學理學院戴美鳳教授。
涉事論文截圖 圖片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無獨有偶,這不是學術屆第一篇被撤稿的論文。2018年心肌干細胞發現者皮耶羅一次性被撤稿31篇文章,估計整個研究領域都會直接沒了……實力演繹了電影《無雙》里的那句“我最大的價值就是造假。”
正因為有31篇論文被撤,皮耶羅即將擠進全世界撤稿排行榜前20位(大概在16的位置)。
來源:撤稿觀察
而比皮耶羅撤稿更多的又是哪些人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Yoshitaka Fujii
榮登榜首的是日本麻醉醫生藤井善隆(Yoshitaka Fujii),其研究領域是用于治療手術后經常發生的惡心和嘔吐的藥物臨床試驗。
這位大神是個勤奮人,1991年博士畢業,1993年開始編數據,到2012年東窗事發,一共發表了212篇論文,其中183篇被發現完全是偽造的。
不容易啊不容易。寫過學術論文的人都知道寫一篇論文有多難,編論文就更難了。要讓數據、研究對象、結果討論都合乎邏輯,同時還要有點新意(要不怎么發),這也太難了叭!但這位大神數十年如一日,編了183篇。
這一事件還開啟了學術出版的新紀元:誕生了用于搜尋學術造假的統計學工具以及樂意用它們尋找的“學術警察”,日本方面的調查最后總結道:“這相當于一個人坐在書桌前,寫了一本關于科研點子的小說。”
2. Joachim Boldt
排第二的同樣是來自麻醉學領域,德國Ludwigshafen大學醫學院的約阿希姆·博爾特(Joachim Boldt)教授,主要研究是關于羥乙基淀粉的應用,一種作為手術期預防和治療循環血量不足或休克的膠體。
Blodt曾經創造了醫學界的造假記錄:超過90篇羥乙基淀粉的臨床研究完全是閉門造車的產物。他也曾是羥乙基淀粉的代言人,并且利用自身的學術地位干預學術的客觀性(中國麻醉主任委員于布為教授就因此與Blodt有過數次交鋒)。
四大名刊之一的BMJ還刊登了一篇有關于Blodt的文章,題目是:《Blodt: the great pretender》,不過這位偉大的造假者目前正面臨刑事調查。
3. Diederik Stapel
第三名來自心理學領域,荷蘭蒂爾堡大學心理學家德里克·斯塔佩爾(DiederikStapel)。
斯塔佩爾(DiederikStapel)曾經是社會心理學界閃亮的學術之星。2011年(被揭發當年),他還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人們在骯臟的環境中更可能表現出種族歧視;同年的另一項研究,稱食肉會導致人們變得更加自私與不合群。
但是,2011年下半年,他被研究生舉報數據造假。
讓人不解的是,這位造假大神,在被揭發后還出了一本書《Onrsporing》(意為“脫軌”),它通過日記的形式講述了他在造假行為被揭露后的心路歷程(這個操作真的很迷了)。不過發售后幾日,就有人將他的書以PDF格式上傳到網上,不讓他賣書掙錢。
4. Adrian Maxim
第四名來自電氣工程領域,前美國Silicon Labs研究員馬克西姆(Adrian Maxim),2008年被調查發現偽造了48篇論文。
馬克西姆造假的時候還有點惡趣味,雖然所有東西都是他一個人編出來的,但他在文章中經常會偽造一些不存在的“共同作者”名字。當然,對于有些文章中“共同作者”確有其人的,最后發現本人都不知道發了這篇文章。
5. Yoshihiro Sato
第五名來自日本Mitate醫院的帕金森病學家佐藤嘉洋(Yoshihiro Sato)。
Sato的欺騙是科學史上最嚴重的事件之一。其捏造的論文產生的影響——很多關于如何降低骨折風險——波及面甚廣。基于其試驗采用的元分析得出了錯誤結論,同時專業學會以其論文為基礎制定了各種醫學指南,更嚴重的是,有上千名患者參與了以這些偽造論文為基礎的臨床實驗。
Sato也是一個神人了,一直在發文,一直又被撤,他于2017年1月自殺,但調查還在繼續,被人戲稱為,人死了,文章還沒撤完。
6. Chen-Yuan (Peter) Chen
2014年,臺灣屏東教育大學物理學家陳震遠被發現涉嫌造假,43篇研究論文遭《震動與控制期刊》(JVC)一次性撤銷。
Retraction Watch網站公布了這一丑聞的部分細節:這名陳教授,利用偽造的專家身份,自己冒充其他專家,審閱了自己投稿的幾十篇論文。只不過他真的膽子大,一個人就偽造了130個專家帳號,扮演同行審查及引用。
被撤銷論文中,有5篇是由臺灣地區教育部長蔣偉寧發表,陳震遠掛名共同作者,在受到輿論壓力后,蔣偉寧因此請辭教育部長。
7. Jun Iwamoto
排第七的是日本骨質疏松癥協會常務理事和東京慶應義塾大學高級講師Jun Iwamoto,他也是前面排第五的Yoshihiro Sato最重要的合作者。
他在接受調查時,表示自己只是一個“Sato論文的名譽作者”,并沒有在他科學不端行為中發揮作用(真的很會裝無辜了,一出事就甩鍋)。
但調查結果分分鐘打臉了。且不說部分被撤回論文中Iwamoto是第一作者,其陳述可信度值得懷疑,就是在被撤稿的41篇論文中,也還有6篇并非和Sato合作的。
8. Fazlul Sarkar
排名第八的來自美國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病理學家Fazlul Sarkar,同樣也是41篇論文撤稿。
他的諸多文章在PubPeer(同行評議網站)上被人匿名舉報,造假隨之東窗事發。他常用的手法是對圖片數據進行各種“處理”,網上對此作了詳細的總結:
(1)鏡像翻轉(AB、BA、?B)
(2)一圖多用:在不同文章展示同一圖片
(3)魔法拼圖:我拼拼拼
(4)對照組拿來隨便用(GAPDH、β-actin)
(5)細胞圖片重復使用
以上方法僅供介紹,請勿使用!
9. Hua Zhong
2010年,學術期刊《Acta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Structure Reports Online》(《晶體學報,E輯:結構報告》)官方網站發表評論,確認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鐘華和工學院講師劉濤發表在該刊物的41篇論文存在造假現象,并作出一次性撤消的決定。
這兩位哥們(劉濤排在撤稿榜第17),硬生生以二人之力把之前都沒聽過的井岡山大學變成了一所世界知名學府。
10. Shigeaki Kato
排名第十的是來自日本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內分泌學家加藤茂明(Shigeaki Kato)。
2011年,一位匿名告密者揭發加藤茂名的研究組對數據進行了偽造。隨后,東京大學進行了相關調查,結果發現有40篇論文的圖片造假,成為當時科學界最轟動的新聞。
加藤茂明被撤稿的論文中,很多都有高引用。例如發表在2002年《分子細胞》(MolecularCell)雜志上的“Nuclear Receptor Function Requires a TFTC-TypeHistone Acetyl Transferase Complex”,該論文被引用了135次。
近年來被曝光的諸多學術不端行為都表明,科學界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誠實。
從更悲觀的角度來說,我們開始提到的“江蘇大學抄襲案”可能并非特例——不誠實的學術行為囊括了從為了達到研究目標而刻意挑揀數據(許多研究人員承認這是很常見的),到直接編造假數據的種種做法。
赤子之心,難能可貴,希望我們都能永遠記得并堅守自己的最初夢想。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