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用 30 萬年薪做幌子,瘋狂收割年輕博士當韭菜:日漸盛行的高校「研究員」崗位有多難?
    2020-07-24 13:33:50 作者:SOOF 來源:生物學霸 分享至:

    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各行各業(yè)煥發(fā)勃勃生機。


    在事業(yè)單位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高校創(chuàng)造性地對用人模式進行革新,引入更靈活的聘用制度,打破鐵飯碗,推行競爭上崗。


    「雙一流」建設比拼高校的科研實力。校方迫切希望快速提高本校的各項科研指標,這就需要吸引大量優(yōu)秀的博士。編制不夠,金錢來湊,「專職科研崗」應運而生。


    顧名思義,專職科研崗就是專門做科研的崗位。


    既然不從事教學工作,無法納入教授序列,校方只能給予特聘研究員或特聘副研究員的名頭,不僅名聲好,更大大方便項目申報。因為沒有編制,住房補貼、子女入學等其他福利一概沒有 —— 校方盡量減少自己的麻煩。


    對于特別優(yōu)秀的人才,聘用結(jié)束后可以競聘轉(zhuǎn)崗,進入高校體制中的傳統(tǒng)崗位。


    設置專職科研崗的目的很明顯,校方的需求也很赤裸:


    多拿項目,多發(fā)文章;行就留下,不行滾蛋。


    改革中產(chǎn)生的新生事物,說到底是為了操作容易,要么給用人方極大便利,要么給勞動者極大便利。


    很不幸,多數(shù)時候這兩者是矛盾的。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有鑒于很多博士畢業(yè)生對專職科研崗位依舊懵懂,不少前輩也確乎踩過坑,所以筆者以引發(fā)網(wǎng)絡風評的中山大學專職科研崗為典型,結(jié)合知乎網(wǎng)友的經(jīng)歷分享,做幾個簡單的案例研究。


    01 教訓


    案例一 offer


    某學院 2019 年招聘專職科研崗位的特聘研究員和副研究員,馬小甲同另外 9 位博士同批應聘。10 人中有新加坡畢業(yè)的博士,有臺灣畢業(yè)的博士,有 Top2 畢業(yè)的博士,也有國內(nèi)其他高校的博士。有幾位博士科研成果較差,論文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差強人意。


    但結(jié)果公布后,10 人中有 9 人被錄取。考慮再三,馬小甲放棄了這個崗位。


    分析:事出反常必有妖。中山大學該崗位的入職門檻非常低,大概率沒有為入職者做留校準備,出發(fā)點也許是割完韭菜換一批。


    案例二 入職


    2017 年,馬小乙博士畢業(yè)。當時他拿到三個 offer:


    一是去北美華人課題組做博后,但工資為博后最低檔;


    二是去中部某二本高校做副教授,但城市不太好;


    三是中山大學專職科研崗位的特聘副研究員。


    考慮到中山大學不錯的高校排名和地理位置,以及盛傳的 24-27 萬年薪外加年終獎,馬小乙選擇了中山大學。


    報到時,馬小乙隱隱感覺不對。招來的專職科研人員太多,粗略估計上千;沒有安家費,沒有科研啟動金;學校不管住房問題,沒有公寓,也沒有租房補貼 —— 全都包含在工資中。


    第一個月工資發(fā)下來,馬小乙只有 9000 多,距離 24-27 萬的年薪相距甚遠。


    詢問人事處,答曰:單位繳納的社保醫(yī)保住房公積金和其他保險統(tǒng)統(tǒng)算在 24-27 萬的年薪中,而且第一個月算實習,只發(fā) 80% 工資。


    在這次溝通中,馬小乙還得到另一「噩耗」:年終獎、文章獎勵、團隊獎勵等所有獎勵,全看用人導師的安排,除了這 12 個月的工資,學校一分錢都不出。


    2017 年底,中山大學開會傳達精神,提倡馬小乙這類專職科研人員轉(zhuǎn)為博士后。說是可以多幾次申請博后基金的機會,但馬小乙沒轉(zhuǎn)。如果想奔學術(shù)做博后,馬小乙博士畢業(yè)直接去北美即可,完全沒必要繞個圈子在中山大學做。可繼續(xù)做專職科研崗,又看不到希望。


    入職半年,馬小乙離開了中山大學。


    分析:剛畢業(yè)的博士,理論上絕無可能拿到中山大學的副高職稱,對此,馬小乙也心知肚明。但不可否認的,中山大學在招聘中對專職科研崗的宣傳存在隱瞞甚至欺騙的行為。


    案例三 轉(zhuǎn)崗


    作為吃螃蟹的人,馬小丙 2015 年以特聘副研究員的身份入職中山大學專職科研崗位。馬小丙干勁十足,因為校方說可以隨時轉(zhuǎn)崗。


    后來,為了阻止大家轉(zhuǎn)崗,校方又加了很多限制,包括但不限于:提高轉(zhuǎn)崗門檻,按照校方「百人計劃」的要求申請;必須滿三年的專職科研崗位聘期;必須擔任輔導員或班主任等等。對于轉(zhuǎn)崗比例,說法也在變,開始說 30%,后來說 10%,再后來說 5%。


    雖然政策變了難度高了,但馬小丙還是一廂情愿地相信中山大學,他覺得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海內(nèi)外知名度的高校,肯定還是厚道的。馬小丙繼續(xù)悶頭苦干,把轉(zhuǎn)崗要求一條條做到。


    三年聘期結(jié)束后,馬小丙拿出超過百人計劃標準的科研成果準備申報轉(zhuǎn)崗,卻被校方告知所有專職科研崗的特聘研究人員都只能走校內(nèi)晉升,不享受引進人才的政策優(yōu)惠,因為算內(nèi)部培養(yǎng)。也就是說,馬小丙即便轉(zhuǎn)崗競聘成功,還是沒有安家費和科研啟動金等待遇。


    忍無可忍的馬小丙拿著自己的科研成果去其他高校另覓教職。他認識的一起進入中山大學的專職科研崗小伙伴們,沒有一位留下。


    分析:結(jié)合案例一的分析,校方政策朝令夕改,為的果然不是競爭和優(yōu)化,而是把人趕走。新韭菜年年有,每批收割三年,校方總會有干勁十足的專職科研人員為「雙一流」建設添磚加瓦。


    02 經(jīng)驗


    案例四 求職


    馬小丁跟馬小丙同一批進入中山大學,也是專職科研崗位。因為履歷不錯,加之 2015 年時人員缺口大,馬小丁很幸運地拿到了特聘研究員的身份。


    入職后,眼看校方一再抬高轉(zhuǎn)崗門檻,馬小丁尋思著自己搞科研發(fā)文章的速度,恐怕是滿足不了聘期之后的轉(zhuǎn)崗要求,于是趕緊開啟了新一輪的求職。


    2016 年,馬小丁以 985 高校中山大學正高職稱的身份跳槽到東南某省一個知名一本高校,直接拿正教授編制。但以他當時的科研成果,在那個高校拿副教授也很勉強。


    分析:要做改革的弄潮兒,需要有執(zhí)行力和智慧。執(zhí)行力就是凡事趁早,智慧就是「樹挪死,人挪活」。


    案例五 務實


    來自西北的馬小戊本科畢業(yè)于雙非高校,博士勉強讀了個「雙一流」專業(yè),對于能來到中山大學做專職科研崗,他是非常滿意的。生物專業(yè)出身的他,博士畢業(yè)時不是沒想過出國深造,但機會都不好。反正到哪里都還是做實驗,去中山大學也還不錯。


    入職后,校方號召轉(zhuǎn)博士后,馬小戊老老實實轉(zhuǎn)了。轉(zhuǎn)完后到手工資差不多,但有了住房待遇,等于一個月省出小幾千塊,馬小戊非常開心。更開心的是,跟他預計的一樣,中山大學的平臺很不錯,馬小戊很快拿到了博后基金。現(xiàn)在他正為自己的國自然青年基金而努力。


    對于能否留下,馬小戊并不關(guān)心。只要拿到國家級項目,他回西北老家的高校找個教職沒有任何問題,再說,他手里還有幾篇 SCI 文章呢!對于未來,馬小戊充滿期待。


    分析:鞋子合適不合適,腳丫子知道。專職科研崗位究竟如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03 影響


    在國內(nèi),中山大學的專職科研崗制度施行較早,見效也非常快,校方賺得盆滿缽滿。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經(jīng)費到賬和項目立項實現(xiàn)爆炸性增長。估計其他高校都酸了吧。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人才「蓄水池」建立完畢。中山大學的專職科研崗位號稱有 10000 人。這個蓄水池可不只是存水,而是一邊進新「韭菜」水,一邊放水。


    只用人,不培養(yǎng)人的單位,都這個操作,參考一下某 BAT 企業(yè)高校招聘中的一個提問。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少花錢,多辦事。10000 名專職科研崗的特聘研究員和副研究員,按照每人每年近 30 萬的年薪(實際上是用工成本)來算,一年僅勞務支出就近 30 億。2018 年,全國高校中預算基本支出超過 30 億的不足 20 所。中山大學真的這么有錢?


    No!No!!No!!!


    不要忘了,中山大學著急著讓專職科研人員轉(zhuǎn)博士后。


    此舉可謂一舉兩得,一方面國家對博士后的扶植力度增大,校方在博士后基金方面可以有所作為;另一方面,省內(nèi)給予每名博士后 15 萬每年的補助,這大大減輕校方的負擔。少花錢,多辦事,如意算盤打得響~


    可是,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合作,尤其是勞資雙方,更難做到兩邊都滿意。如果用人單位這么爽了,那入職的博士們,大概率是不爽的。


    第一,依舊留不下。科研成果的產(chǎn)出速度,遠比不上日漸提高的轉(zhuǎn)崗申請線。主意!是申請線,只是報名的門檻,后面還需要過五關(guān)斬六將!


    第二,錢少待遇差。在一線城市,每月到手一萬對博士而言真心不多,何況還沒有安家費和科研啟動金,更沒有住房補貼等待遇。


    第三,有一定可能碰到坑貨導師。有不少導師很不負責任,對專職科研崗位的博士們很不支持,令其自生自滅。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不少人被中山大學這塊牌子和特聘副研究員這個頭銜蒙蔽了。


    當然,高校「研究員」崗位的亂象,并非只出現(xiàn)在中山大學一家。如今,國內(nèi)高校都在朝著國際化的方向邁進,HR 和校領(lǐng)導們不但從國內(nèi)外學到不少高招,還校企結(jié)合地從大公司那里學到不少經(jīng)驗,洋為中用地發(fā)展出一整套快速招聘勞動者,實現(xiàn)業(yè)績增長的方法,成功「吸引」到大量有科研能力的年輕力量,同時又不占編制。


    不得不說方法很高明!


    作為用人方,這是很正常的心理。但是,做人還是要講良心的,對吧?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所轉(zhuǎn)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quán),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本網(wǎng)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無相關(guān)信息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尤物在线视频国产区 | 三级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亚洲区国产精品精品 | 亚洲v欧美v日韩ⅴ国产v | 午夜精品亚洲一级在线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