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錕,南方科技大學2020級畢業生。在校期間,他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余次,H因子6。他還多次被一些學術會議邀請作口頭報告,并有三項國家發明專利正在資質審查。
曾收到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多倫多大學等多所名校的PhD口頭offer。現即將奔赴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
2020年,胡啟錕還榮獲了勤學上進類別“廣東向上向善好青年”榮譽稱號。
目標明確,走進南科做科研
從小對科研感興趣的胡啟錕對于選大學的標準很明確,他希望走進大學就可以接觸科學研究,因此希望能進一所本科生做科研就有很好的科研環境的高校。
胡啟錕和導師許宗祥
2016年高考結束后,胡啟錕在福建省考生中排名較前,選擇高校卻成為他面前的一道難題。幸運的是,他在報考前遇到了南科大化學系副教授許宗祥,了解了南科大科研環境和自主選擇專業的特點,更讓他興奮的是南科大基本上所有科研設備都向本科生開放,于是他將目標鎖定了南科大。進入大學后,胡啟錕沒有忘記自己的目標,在大一上學期時便聯系許宗祥老師,加入了他的課題組。
正式走進了夢寐已久的實驗室時,他才發現自己仿佛是一張科研“白紙”,各種豐富精密的科研設備讓他大開眼界,他深深地感受到,科學世界的奧妙與神奇,“那里面有太多我不知道等待著去探索的事物。”當時的他雖然還沒有正式開始做科研,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的熱情,反而慶幸可以盡早進入實驗室。
在后來選擇專業時,胡啟錕選擇了化學系,并選擇了許宗祥做自己的學術導師。選擇導師也意味著他加入了一個科研“小家庭”。剛進入實驗室時,他首先跟著課題組的師兄學了半個學期的實驗操作。年齡的相近讓他們很快打成一片,尤其讓他感受到了在一所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做科研的氛圍,“本科生做科研不是一件孤獨的事,有同齡人一起實驗,還能隨時接受導師和學長學姐們的幫助。”
讓他沒想到的是,在本科即有導師的“加持”,對他日后的科研之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個實驗室新手,剛開始遇到了很多問題,許宗祥引導他從文獻中找方法,如果看文獻也不能解決,許宗祥便會耐心地給他解答,并不斷啟發他下一步要怎么做。逐漸地,他開始得心應手,融入實驗室,也開始在實驗中不斷輸出自己的想法。“是許老師的肯定,讓我有信心去挖掘自己的潛能,也是課題組的培養,讓我逐漸散發光熱。有這樣一位耐心而負責的科研路上的‘引路人’,是我到南科大最幸運的事。”
堅持不懈,甘做科研“守夜人”
沉浸在實驗室的氛圍里,胡啟錕慢慢找到了自己做科研的節奏。在大一下學期剛開學不久,許宗祥交給胡啟錕一個課題讓他獨立完成。該課題是合成一種酞菁分子,之后將其轉變為可調控的納米結構,最后應用到相關的器件上。獨自做科研的起步之路總是磕磕絆絆,每一步都會遇到各種新的問題,比如他常常合成不出高純度的材料,在納米結構形貌調控上總是得到各種各樣的但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圖片來源于南科大官網
那個時候,為了能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他常常熬夜,“實驗失敗的次數數不過來”。周邊的人甚至笑稱他是“一科(第一科研樓)守夜人”,這個艱難的歷程持續了很長時間,讓他一度感到非常沮喪。許宗祥始終陪伴著他,給他指導,希望他能真正邁出自己科研的第一步。“
”許老師不僅常常鼓勵我,同時也給了我許多悉心的指導,讓我發現了許多實驗過程中潛在的問題,通過查閱文獻以及和許老師的溝通交流,我慢慢地解決了一些問題,得到了一些初步的實驗結果。“大一下的課題成果也讓胡啟錕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第一作者論文。”如果讓我分享我印象最深刻的科研經歷,那么一定是這一段旅程。這篇論文的每一個字母,都承載了那兩年中我的每一滴汗水和成長。“
在這段旅程中,還有一段插曲。在南科大各種學術活動或課程中學生們常能遇到國內外的名師和大咖。大二下學期,胡啟錕選了電子科學與工程系的選修課《有機電子學》,課程由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王立鐸講授。課后,胡啟錕主動聯系王教授,和他交流自己遇到的困難,并申請去他的課題組學習,得到了王教授的同意。于是,大二暑假,他開始了兩個月的清華之行,在這兩個月里,他結合之前失敗的經驗最終解決了多個關鍵的技術問題,還得到了王教授的高度評價。”在科研路上要大膽地抓住機遇,南科大那么多資源,需要自己把握機會。“胡啟錕說。
厚積薄發,成為”胡博士“
在實驗室的耳濡目染,也讓胡啟錕對實驗室里的操作游刃有余起來。不過,他也曾遇到自己科研路上的瓶頸。最開始的新鮮感和興奮感也開始變少,增多的是疲憊和倦怠。
”在一個科研項目中,一些實驗中有一些地方已經看到了成果,但是卻總卡在幾個地方。期待出現的幾個數據和結果一直卻沒有出現的跡象。本以為多熬幾個夜晚就能看到曙光,努力地想要改變也沒任何效果。我感覺得到,自己心里本熊熊燃燒起的火苗被一陣大風吹刮搖曳著,想要獲得突破,現實卻如一堵高墻擋住了我的去路。
是我自己還不夠努力?還是差了一點什么?我不止一次問過自己。我放棄休閑娛樂,投入更多的時間。我感覺自己有點難以堅持下去了。這也是我第一次長時間陷入困境。“
不過,胡啟錕也沒有放棄,許老師是他的生活導師和課題組帶頭人,也是在科研路上一路走來的”老兵“,老師在察覺到了他的異常時,主動找胡啟錕談了談。向他分享了一些”過來人“的心得,并和他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胡啟錕稱:那次談話讓我印象深刻,”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他的這句話至今都刻在我的腦海里。我克服焦慮,沉浸下心來做事情,我開始相信所有的迷茫也都會有柳暗花明的時候。
很快,這個時刻到來了,隨著實驗瓶頸一個一個被突破(合成了八甲基銅酞菁并做成納米線,之后與聚合物P3HT復合用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空穴傳輸層上),胡啟錕的論文相繼發表,他也迎來了自己科研成果的”井噴時期“。
對胡啟錕來說,2018年10月4日,是他科研學習中值得記憶的一天。在收到一封通知郵件后,他的第一篇論文(題目:P3HT/phthalocyanine nanocomposites as efficient hole-transporting materials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發表期刊:Solar RRL)發表了。
這些成果不僅是對他辛勤付出的肯定,同時也為他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波士頓大學、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都發來郵件希望胡啟錕能加入他們的研究。一家美國的實驗室向南科大尋求合作,希望由胡啟錕所在的課題組完成一組材料光電器件應用研究的實驗,他最終成為了這項研究的核心骨干成員。
胡啟錕憑借著自身過人的科研成績,早已成為了同學們眼中的”科研大神“,很多人甚至會笑稱他”胡博士“。這也充分證明了胡啟錕自身的科研實力。
關注社會,冀科研造福人民
科研為了什么?”發表文章不是目的“,在胡啟錕看來,將科研成果轉化并造福社會,為更多的人添加福祉才是科研的意義所在。他認為,將科技成果以產業化的方式運作才有可能讓科技的紅利走進千家萬戶。因此,在做科研的同時,他也時刻關注著社會上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信息,也期待自己有一天可以做出重大的科技成果造福社會。
圖片來源于南科大官網
為了解企業標準和社會需求,讓自己的研究更接地氣,更有價值,胡啟錕曾在艾覽(上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兼職市場專員一年,在這個過程中,他更加熟悉市場的需求和難題;在西安寶萊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擔任有機器件工程師兩個月,協助公司提升產品質量并制備器件。目前,他正和導師一起在和比亞迪、協鑫納米深入合作開發太陽能電池。”去年協鑫納米的研發人員來到我們實驗室,學習了一些我們器件的制備工藝;我們還一起摸索了一些工藝,我也學到了很多企業的思路和技術,覺得很有意義。“
不忘初心,揚帆遠航
在南科大四年,胡啟錕將他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實驗室以及和企業合作中提升自己,培養專業能力。但同時,他也積極參加了書院組織的相關活動,例如申請擔當書院的”大學長“,幫助學弟學妹們成長,還獲得了”致仁書院優秀大學長“稱號。”無論哪種實踐都常常需要與別人溝通交流,我期望可以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也希望在傳承書院的精神文化方面貢獻一些力量,幫助學弟學妹們更好地成長。“
對未來的安排,他表示,力爭在博士階段做出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畢業后找到機會回到南科大。”我希望有一天能造福社會,我想,這也是每一名南科大人的愿望。科研是我的愛好,也是我的事業。我很幸運地遇到了南科大,遇到了許宗祥老師,遇到了課題組的學長學姐,還有書院、化學系關心我成長的老師同學。等將來出國完成PhD之后,我想回到這個點燃我夢想,并最大限度幫我成長的地方。“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