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撤銷了一名中國留學生的2022年研究生錄取資格。網絡流傳的通知郵件顯示,原因是該生在微信中發表了關于紐約地鐵槍擊案的暴力威脅言論。
哥倫比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主任Gabrielle Gannon簽署了這封決定書。校方同時會對學生預繳的學費進行全額退還。
此前有自媒體稱,該生在收到哥倫比亞大學的offer后,在微信朋友圈發表了針對美國人的頗為激烈的言論。
對此,《中國科學報》從多名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網傳信息存在不實之處。
4月12日,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地鐵站發生槍擊案,至少有29名傷者,其中有不少是華裔乘客與華裔學生。
針對這一事件,該生并非在朋友圈“口嗨”,而是在中國留學生的新生群里發表了涉事言論。具體用語也與網傳不同,暴力言辭主要針對“歧視亞裔”的人群。
隨后,該言論被群成員直接舉報給了校方。
《中國科學報》聯系通知書中的招生辦主任Gannon采訪。哥大媒體關系辦公室主任Robert Hornsby代表學校,表示拒絕評論這件事。
“這種情況在國外很常見。”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郭英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同時他指出,隨著國際局勢和輿論環境的變化,近年來西方社會對歷史事件、現實問題、國際熱點等問題尤為敏感,學生因發表言論而受到處分的“閾值”也在降低。
以下是主要訪談內容:
《中國科學報》:國外高校撤銷錄取通知書,這種情況常見嗎?
郭英劍:
這種情況在國外很常見。
如果你登陸國外高校的官方網站,在與招生有關的各項政策中,一般都會把撤銷錄取(Rescinding Admissions)放在其中。換句話說,這都是昭告天下的政策。
哈佛大學官方網站上的“撤銷錄取”聲明
這既是高校所擁有的一種權力,也是高校為維護自身利益而保留的一種權利。這些政策也有助于堵住高考和研究生申請制度的漏洞。
哥倫比亞大學官方網站上關于撤銷錄取的解釋
從哥倫比亞大學的“答學生問”中可以看到,這所高校明確指出以下幾種情況,學校是有權撤回錄取通知的:學生成績明顯下降或未能畢業;學生在申請過程中沒有如實陳述自己的情況;學生在入學前的行為表明他嚴重缺乏判斷力或正直的品性。
網傳案例顯然就是觸及了其中最后一條。
《中國科學報》:為了防止“竹籃打水一場空”,已經拿到國外名校offer的學生,有哪些需要格外注意的雷區?
郭英劍:
事實上,哥倫比亞大學的那個回答已經點出了國外高校撤回錄取的幾種最典型的情況。
第一,提前錄取后分數下滑。進入名校的都是尖子生,很多人都獲得了提前錄取的機會。有些人被提前錄取后不再認真學習,導致成績下滑。這是被取消錄取資格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學術成績等造假。英美高校主要是申請制,學生如果在申報中提交了虛假材料,在學術上作出了有誤導性、不完整或不準確的陳述,就很有可能被撤回錄取通知。
第三,申請人品行問題。雖然美國崇尚言論自由、個人自由,但近年來,凡是言行不當者,高校一旦獲悉并查實,都會毫不猶豫地撤回錄取通知。即便學生已經入校了,學校也有權力撤銷錄取通知乃至撤銷學位。
需要注意的是,國外主要對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性騷擾、語言暴力等因素非常敏感,對在現實中使用身體暴力者采取零容忍的態度。
更有甚者,近幾年,一些學生因為在歷史事件、現實問題、國際熱點等話題上發表了與主流不同的觀點,就遭到了學校處分,總體上呈現出越來越容易“踩雷”的趨勢。
《中國科學報》:國內高校是否也存在這種臨時撤銷offer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哪些原因?
郭英劍:
這要分兩個層次來說,就高考錄取大學生來說,幾乎沒有臨時撤銷錄取通知的,但研究生層面上有。
因為研究生錄取是有公示的。公示就是為了發現問題、糾正問題,也給撤銷錄取留出了余地。
在我國,有很多準研究生被撤銷錄取通知的案例。最常見的原因也是材料造假、考試作弊等。
至于學生在自媒體上的不當言論、不當言行,是我國高校考查學生的一個空白。除非考生的言論與行為涉及違法違規,否則我們的高校大都不會考慮這樣的因素。
但國內近日有一個案例:一名女生通過考研被北京工業大學錄取后,在微博上發表了一些不當言論,被網友舉報。可以看出在中國高校,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表現也將越來越受重視。
《中國科學報》:有人質疑,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直接取消學生被錄取的資格,算不算“不教而殺”?
郭英劍:
大學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成績與材料中的人,是既往是過去;而在自媒體中發聲的人,則是活靈活現的真實的人,因此更能反映這個人的實際品德,不可掉以輕心。
學校對已錄取,但尚未入校的學生負有進一步考查的責任,對言行失當的考生及時用撤銷錄取的方式予以處分,這種教訓無疑會讓考生銘記終生。
說這是“不教而殺”,實在是沒有看到這樣的處分就是教育方式之一種。
《中國科學報》:也有人擔心,對社交網絡上的一時“口嗨”重拳出擊,會不會輕易毀掉一個年輕人的人生?
郭英劍:
作為年輕人,一時激憤說了不該說的話,因此被撤銷錄取乃至影響了人生,的確很可惜。但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言行負責,這沒什么好說的。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特別注意,除了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這樣的明確紅線外,應該有一定的規范,認定哪些言行是被公認為錯誤的,是高校與社會所不能接受的。
我最擔心的是,面對公共事件或國際熱點,特別是一些在社會上甚至學術界都難有定論的問題,一個考生發表了個人看法,與他人觀點不一致,或者跟當時的主流觀點不太一致,是不是也要被當做不正確對待,甚至承擔被撤銷錄取的后果呢?
事實上我們知道,很多事件并無固定的正確觀點,甚至經常出現反轉,但若是考生在當時被處理了,后續就很難有被糾正的可能了。
《中國科學報》:那么,對準備申請offer或者考研的學生,您有沒有一些建議呢?
郭英劍:
好好做人,好好做學問,力求言行一致。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