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五月,2022屆考研同學已陸續收到了“令人心動的offer”。與此同時,部分宿舍全員考上研究生等新聞頻繁見諸報端,這些宿舍被稱為“最牛宿舍”“寶藏宿舍”等,成為勵志榜樣,然而這種現象也引發不少爭議。
一些觀點認為,考研者并非奔著學術研究目標而去,而是為了提升學歷,找到好工作,拿更高年薪,此類做法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提升。無獨有偶,曾有學者在社交網站感慨道“招不到理想的學生”“研究生學‘廢’了”……甚至有人調侃現在的研究生太物質,能潛心科研的廖若星辰,“985成高級職校了”。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生存vs.科研
近年來,考研人數連年攀升。從2017年首破200萬大關起,考研報名人數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長趨勢,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457萬,比2021年增長80萬,增幅為21%。2022年初,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多所高校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相比2021年增長率超過40%,諸如長江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高校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增長率超過50%。可以說,考研已成為一場“全民狂歡”。
在龐大的考研群體中掩藏的是考生們對于未來生活的真切希望。據教育部統計,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大關,規模和數量創歷史新高。“2022屆高校畢業生面臨多重就業壓力,困難程度甚至超過2020年”,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4月19日召開的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第三次調度視頻會議上提到。雖說高等教育人群規模不斷擴大,但仍存在部分本科畢業生知識技能與市場需求存在不夠契合,不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變化,求職和就業難度加大的問題。
除就業難外,就業質量也是考研人所關注的。據媒體報道,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課題組于2021年6月起對19個省份的34所高校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報告中各層次學歷人群客觀收入所反映的就業質量看,整體上學歷越高收入越多,呈現正相關。這也解釋了求職壓力的增加、就業質量的降低,迫使本科生隨大流考研,他們讀研目的就是為了就業、解決生存這類剛需,而非真正的科研興趣。
《202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在針對考研動機的調查分析中提到,就業壓力成為考生選擇考研的最主要因素,近六成的考生因為就業壓力大,想增強就業競爭力而選擇考研;選擇在學術上深造的考生占比剛剛超過三成。
圖源:中國教育在線官網
為了更好地就業而選擇讀研,是年輕人在面對激烈的就業壓力、謀求個人更好發展的必然選擇,無可指摘。值得反思的是,對于高校而言,如何讓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更緊密,從而提高本科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是關鍵。正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提到的,“大學是否有差異化的人才培養定位、嚴格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以及根據市場需要自主調整學科調整專業的機制,這是保障大學生質量,讓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前提。”
熱愛科研也需物質保障
此外,年輕人不是沒有夢想,扎根學術固然是理想,但也需要“碎銀幾兩”的支撐。
過去,我國科研工作者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甚至有“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順口溜。科研工作對年輕人,特別是有學術潛質的年輕人逐漸失去吸引力,他們要么不再從事科研工作,要么難以集中精力專心從事科研工作,往往急于拿到學位,匆匆就業,讀研讀博在眾多年輕人看來只不過成為了就業緩沖期。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就曾撰文道:“大學畢業時,我本沒有打算從事科學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經商。陰差陽錯之間,我踏上了赴美留學之路。可想而知,留學的第一年,我情緒波動很大,內心浮躁而迷茫,根本無心念書、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在中餐館打工、選修計算機課程。”
南京大學的一項關于博士生希望什么的培養環境研究中提到,優質的培養環境是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的前提。在對1245名博士生進行調研后發現,博士生的訴求焦點集中在獎助學金支持力度不夠方面,如,“增大博士生獎助學金的支持力度”等。此外,對“獎助體系”意見的相對提出率計算結果也顯示,不同學科博士生在“獎助體系”意見上的提出幾率相差不大,可以說,不同學科博士生在獎助體系方面有著比較一致的訴求。
博士生意見涉及的主題情況
“獎助體系”意見提出幾率的學科差異
圖源:論文
《博士生希望什么樣的培養環境——基于博士生意見調查的實證研究》
其中的原因分析顯示,博士生往往面臨著來自科研和生活的雙重壓力,接近而立之年的他們,在經濟需要方面比本科生和碩士生更加強烈,然而,科研壓力的存在又不允許他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增加經濟收入,故而提高待遇,生活上無后顧之憂,才能更好地投入實驗研究成為大多數博士生的訴求。
研究生階段是創新潛能開發的“黃金年紀”,也是人生壓力較大的階段,既要從事創新性研究工作,又要考慮畢業后的出路,“左右為難”的研究生也不在少數。改善研究生待遇和研究環境,讓想做學術研究的年輕人不為衣食發愁,才能充分挖掘其潛力。
研究生不研究,未必是壞事
廈門大學劉振天教授在采訪中談到,“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以往是培養某專業領域的學者、大學師資或政府企事業專業管理人員,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培養目標范圍在擴大,就業去向也日趨多元化”,碩士研究生亦然。因此,對高校而言,培養具有知識創造或實踐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成為重要因素,基于此,按照學術型和專業型兩種不同類型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實施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
2020年9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在擴大碩士招生規模的基礎上,“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同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布《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其中明確指出,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
也許到2025年,有三分之一的研究生將以學術研究能力作為自己讀書的目的,而大部分研究生都將成為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需要,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那個時候也定會存在人們調侃的985變“高級職校”的情況。
與此同時,讓想做學術的早點“扎根”也在積極推進。
在優化培養類型結構方面,《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中同時提到,要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領域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辦法。
2021年,高教城市Top 2的北京和上海相繼發布研究生改革的相關意見,均提到擴大直博和碩博連讀比例;同年10月,教育部在答復相關提案時表示,正在就“擴大推免直博升學比例”的相關建議積極開展調研,擬進一步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同年,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接連官宣:2022年將進一步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種種跡象表明,直博生制度正在成為當下博士招生中引人注目的一股熱潮。招生政策的調整讓更多有志于科研的學生選擇直博,讓學術型研究生在校期間就可以權衡選擇碩博連讀,是研究生培養體制從重視體量向重視質量的巨大轉變。細化不同類型的研究生,讓想就業的高質量就業,讓想做學術的早點“扎根”成大勢所趨。
培養人才,不應急功近利
誠然,學者們的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的社會太需要有著為社會、為國家興旺發達而努力奮斗的人,也需要更多為我國科技發展而執著奮斗的人。關于研究生培養質量問題一直是社會討論的熱點,類似的質疑還有“為何中國盛產博士卻多年都產生不了一位大師”等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的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一位大師的出現,既離不開高校的滋養培育,也離不開高校之外的廣闊實踐和人生歷練,一般都要經歷入門、成長、成熟和專家等階段,這是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研究生教育當務之急是要在繼續保持科研優勢的前提下,改革培養過程,秉持“十年磨一劍”的良好心態,使培養的人才更具適應力、綜合素質更高。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4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