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自然評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按照往年的節奏,目前函評應該已經結束,會評即將拉開大幕。
今年函評期間,有多位今年的函評專家在不涉及項目本身的情況下,發表了對國自然評審的看法。
一位地方高校的教授前一段時間談到一個老問題:國自然函評應該實現匿名評審?
他說:最近評審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某些省的課題,很多省份的項目都是匿名,既看不到申請者姓名,也看不到申請單位,并且也沒有科研簡歷和代表作,評委完全根據課題的創新,技術路線,預期目的能否實現(申請書有工作基礎體現)來評審,個人感覺更公平、合理一些。
這個問題在某平臺引發熱議,僅跟帖就有數百條,很多網友支持,也有不少人反對。
支持方:更公平,特別是對沒有背景的普通科研人員
這些年,盡管管理部門多次強調禁止請托、打招呼等行為,但這一現象似乎屢禁不止。此前基金委公布的學術不端案例,就有相互請托的情況。
如果實現匿名評審,看不到單位、姓名等信息,評審專家可能更多關注項目本身而不是申請者的單位、教育背景等信息,打招呼等現象可能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這樣,至少對沒有背景的普通科研人員來說,會更加公平。
目前大家比較關注的科研項目中,國家社科基金和博士后基金都實現匿名評審,似乎很少聽說打招呼等現象。
有網友這樣說:
1. 我在之前的二本最近幾年才升為一本的院校,嚴重感覺國自科對這種院校不友好。即,他覺得你沒條件沒能力所以壓根不會考慮你們這種學校。
2. 現在的博士后基金就做得不錯。先匿名評完項目本身,大概占70分,提交以后,再顯示個人簡歷,成果和研究條件,占30分。雖然有時候,看了工作或比較特殊的研究設備,都大致能猜出是哪個課題組的。
3. 評審匿名制是減少諸多干擾影響因素的方法之一!
反對方:個人背景很有必要
也有很多網友認為,國自然資助項目除了看本子本身外,也要關注申請人能否高質量完成。
這有點像商業風險投資,除了關注項目本身的價值外,還要關注創業者的自身經歷甚至創業團隊的情況等多方面。
按照歷年的經驗,來自985/211高校、中國科學院等頂級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國自然申請方面占據很大優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些單位科研條件好、經費足、碩博等生源質量高甚至寫本子經驗都要更好,理論上科研做成的概率更大。
如果實現完全匿名,單位等信息則無法體現,反而不利于國自然資助。
部分網友留言:
1. 簡歷是需要的,能看出科研水平,間接證明標書的可執行性,一般來說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只看標書寫的漂亮,還要看有沒有能力完成。
2. 代表作還是要有的,現在很多人去買標書,買文章,一份買來的標書可能在研究內容和技術方案上都很不錯,實際上申請人啥也不會,評審專家有時候需要結合代表作才能做出比較正確的評價,買來的文章套路都差不多,結合作者的工作性質,很多是能判斷出來的。
3. 目前的基金評審毫無疑問會受申請單位、國家平臺、個人經歷及代表作等因素影響,完全匿名的話,基金的可執行性缺乏保證。更科學客觀的基金評審機制值得探討。
4. 個人教育工作背景,前期研究成果,平臺實力,都是能不能做好項目的關鍵因素。本子寫得再好,獲批項目后就一定能做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那些有實力的高校院所,帶著幾個研究生做,差也差不到哪里去。這是事實。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4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