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河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指南
(1)集成項目。2022年度擬在以下研究方向以集成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1200萬元/項。
(2)重點支持項目。2022年度擬在以下研究方向以重點支持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直接費用的平均資助強度約為260萬元/項。
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河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指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設立黃河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力量,圍繞保障黃河流域水安全,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重大水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工作,開拓新的研究方向,促進國家水安全相關領域源頭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2022年度研究方向
(一)集成項目。
2022年度擬在以下研究方向以集成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1200萬元/項。
黃河流域“水沙-生態-經濟”系統多過程協同機制與調控
研究黃河流域“水沙-生態-經濟”系統多過程關鍵要素演變規律,揭示流域多要素多過程耦合與協同機制,提出流域“水沙-生態-經濟”系統優化調控方法。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流域水沙-生態系統的協同機制及調控。
闡明流域水沙變化與生態環境時空演變規律,量化水土保持措施、水文泥沙情勢變化對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及生態環境變化對流域產匯流、產輸沙過程的調控效應,揭示水沙變化與生態環境演變互饋機制,構建流域分布式水文-泥沙-生態耦合模型,識別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情景下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沙調控能力和生態服務功能閾值。
(2)流域水沙-經濟系統的協同機制及調控。
辨識水沙資源配置-社會經濟發展的協同演化特征,量化水沙資源配置的社會經濟效應及社會經濟發展對水沙資源配置的反饋要求,揭示流域系統水沙-經濟伴生過程與互饋作用機理,構建黃河流域水沙資源適應性配置整體模型,提出水資源剛性約束下水沙資源時空配置“量-質-域-流-能”均衡條件,確定黃河流域水沙資源開發利用閾值。
(3)流域系統水沙-生態-經濟多過程耦合機制與趨勢預測。
辨識流域系統水沙-生態-經濟多過程協同演化規律,揭示流域系統多過程耦合作用機制和脅迫效應,確定中長期生態環境良性維持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約束條件,建立水沙-生態-經濟多過程耦合系統動力學模型,重構流域系統歷史運行過程,辨識不同時期流域系統運轉的協調程度,預測不同情景下流域系統多過程協同演化趨勢。
(4)流域系統水沙-生態-經濟多維功能協同的配置格局與調控。
提出流域系統行洪輸沙-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多維功能協同的水沙配置目標及函數,研發新情勢下水沙-生態-經濟協同調控自適應優化方法,構建由水土保持措施-骨干樞紐群等構成的黃河流域廣義水沙調控體系多維功能協同的智慧決策平臺,提出實現黃河長治久安的流域系統水沙-生態-經濟配置格局和調控對策。
本集成項目的申請應全部包含上述4項研究內容,緊密圍繞項目主題“黃河流域”水沙-生態-經濟“系統多過程協同機制與調控”開展深入研究,預期成果包括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向行業主管部門提供決策支撐等。
(二)重點支持項目。
2022年度擬在以下研究方向以重點支持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直接費用的平均資助強度約為260萬元/項。
1.黃河流域不同地貌區地下水模擬模型構建及應用。
研究黃河流域高原、平原、丘陵等不同地貌區的地下水補徑排特征及其演變規律,揭示黃河流域上中下游河道和含水層不同切割類型下的地表水與地下水轉化機制,研發黃河流域不同地貌區地下水模擬模型,提出地下水演變規律及趨勢。
2.黃土高原粗沙區產匯流及產輸沙機理與模擬模型。
提出流域多尺度產匯流與產輸沙過程系統性試驗方法,揭示人類活動影響下的產匯流與產輸沙特性與響應機制,提出產水產沙模式動態轉換閾值條件、多阻斷條件下水沙過程耦合模擬與考慮下滲的河網匯流演算方法,研發黃河典型區水沙過程模擬模型。
3.黃河上游水氫電混合儲能循環機理與優化調控。
構建黃河上游水氫電混合儲能系統,研究混合儲能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揭示混合儲能循環機理,以棄風光電量最小為目標建立混合儲能系統優化調控模型,評估混合儲能系統效能,提出水氫電混合儲能系統容量配置規模及比例。
4.黃河上游庫群-河道調蓄空間優化與安全響應。
以黃河上游水庫群、河道等調蓄空間為研究對象,研究水庫群汛末蓄水時機、凌汛期蓄泄次序和安全流量閾值等,構建基于河道調蓄空間的水庫群汛期、凌期優化調度模型,提出庫群-河道調蓄空間優化方法與安全響應對策。
5.黃河中上游礦產資源開發對地下水循環的影響機制與調控。
研究黃河中上游煤炭采空區水文地質條件演變規律,揭示賦煤支流群煤礦開采對地下水循環的影響機制,構建流域尺度采煤擾動下地表水—地下水循環耦合模型及礦井水預測模型,探明煤礦開采對水循環和入黃徑流的影響及其調控措施。
6.黃河凌情形勢影響下的冬季黃河干流梯級骨干水庫調控機制。
研究黃河寧蒙河段熱力條件、河道條件、槽蓄水量、水庫調蓄、徑流預報等凌情要素關聯及機理,研究水-冰-沙-溫-濕耦合智能采集技術,構建寧蒙河段凌情預測預警模型與水冰沙過程耦合模式下河床沖淤-堤防沖蝕場景推演模型,集成凌災風險評估體系,厘清黃河上游凌汛變異-致災機理-狀態響應-預警防控全鏈條過程,揭示凌情形勢影響下黃河梯級骨干水庫調控機制。
7.黃河上游水資源演變對水光風儲多能互補影響。
識別變化環境下黃河上游水資源的關鍵影響要素,研究水資源演變規律及水汽主要來源與貢獻,預測未來水資源演變趨勢,建立水光風儲多能互補運行調度模型,模擬并分析水資源演變對水光風儲多能互補的影響,提出多能互補優化擴容的潛力及措施。
8.黃河源若爾蓋濕地時空格局演變及生態服務功能提升。
研究若爾蓋高原濕地生態格局多時空尺度演變特征及驅動機制,定量刻畫濕地格局對水源涵養、固碳、防風固沙、環境承載能力等要素及其生態功能的影響過程,構建多要素-多過程-多情景的濕地生態功能演化模擬模型,提出服務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策略。
9.黃土高原多時空尺度土壤侵蝕模型。
針對黃土高原溝道侵蝕特點,深化溝道重力侵蝕過程及其貢獻作用研究,研發植被、梯田、淤地壩等水土保持措施高效和高精度量測技術,構建坡面侵蝕、溝道重力侵蝕的土壤侵蝕集成化預報模型,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影響作用模擬與評估精度。
10.黃河中下游洪水-泥沙預報與水庫智能調度技術。
構建基于數字河網的流域水沙動力學模型,預報黃河中下游水沙產輸過程,預測不同干支流洪水組合與不同調控模式下中游水庫群-下游河道的洪水泥沙演進及其河床沖淤過程,提出統籌考慮中游水庫群減淤與下游河道防洪目標的水庫智能調度方案。
11.黃河流域脆弱生態區水文生態耦合互饋機制與生態安全。
揭示典型脆弱生態區變化環境下水文過程與生態過程的互饋機理,研究生態-水文過程的耦合驅動機制及其模擬方法,構建集風險識別、評估、預測、預警一體化技術體系,提出基于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承載力協同提升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與穩定適宜配位方案。
12.黃土高原梯田-壩地系統水文生態過程及環境效應。
研究黃土高原梯田-壩地系統水文生態關鍵參量動態過程,揭示不同條件下梯田-壩地水文生態過程對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機制,研究水文生態過程變化對梯田和壩地典型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的影響,提出基于生態服務功能提升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調控策略。
13.黃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演變與生態環境安全評估。
研究新環境下三角洲海岸極端地面沉降區垂向分層特征與發育機理,揭示地面沉降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互響應關系,評估變化環境下三角洲含水層質量退化、鹽沼生存、淡水棲息地損失、洪澇和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
14.黃河流域地下水流場動態模擬及地表水與地下水轉換機理。
建立地下水循環演變模型,研究地下水與降水、地表水之間的轉換關系,以及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的循環規律,探明地下水超采區大型降落漏斗演變特征,提出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下地下水流場變化過程。
15.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碳匯機理及調控機制。
研究黃土高原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固碳機制及其時空變化特征,揭示梯田、淤地壩、植被恢復等多種措施協同作用對碳循環的調控機制,建立水土保持碳匯核算體系,提出基于碳匯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
16.黃河旱區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構建與雨洪過程演變。
識別黃河旱區典型支流暴雨和洪水過程對變化環境的響應,揭示旱區小流域產匯流機制,研制旱區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明晰流域雨洪過程的形成演變規律。
17.黃河水量調度要素的水文響應規律。
研究黃河水量統一調度各要素與豐、平、枯來水之間的響應規律,探索徑流預報精度、取用水、失衡水量等要素與水文過程的互饋機制及響應關系,統籌防洪、供水、發電、生態等多目標需求,挖掘黃河梯級水庫群協同調度規則,提出骨干水庫定量調度圖。
18.梯級電站對黃河流域生態演變的影響。
研究建設和運行期黃河上游梯級電站對流域生態演變的影響,明晰其影響機理與未來趨勢,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技術和政策建議。
19.變化環境下黃河流域灌區耗水與水生產力提升機制。
研究變化環境下黃河流域灌區耗水與灌溉水生產力時空演變規律、主控因素及節水潛力,建立高分辨率灌區需水量與水生產力預測模型,提出基于水轉化過程的灌區水生產力時空格局優化設計方法,探討水資源剛性約束下灌區適水種植規模、高水效農業空間格局優化及節水閾值。
20.黃河流域灌區數字孿生方法與智慧調控。
研究基于空天地多源信息的灌區農業-水信息感知及作物缺水診斷方法,建立灌區農業-水-環境多過程耦合的分布式模型,研究基于動態仿真、融合實時信息與動態模擬的數字孿生灌區構建技術,提出面向水資源精準管控的灌區高效用水智慧調控方法。
21.黃河流域干支流交匯區攔門沙壩的形成機制及其疏浚方法。
揭示小浪底等典型水庫庫區干支交匯區沙壩形成與致災機制,研究庫區沙壩疏浚理論和方法,研發適用于軟弱底床的無人自動疏浚技術與裝備,提出庫中沙壩疏浚工藝,結合水庫調度運行,構建黃河水庫內攔門沙壩防災與減災新技術。
22.極端天氣對黃河流域水利工程安全影響及應對機制。
針對水利工程安全服役問題,研究不同材料水利工程對極端天氣的響應機理以及水工程缺陷演變規律與致災作用,研發極端天氣對水利工程設計標準的影響以及應對極端旱澇急轉的調度關鍵技術、多目標風險管控與應急決策方法。
23.淤地壩、梯田等水保工程關鍵要素智能化監測。
建立黃土高原淤地壩、梯田等水保工程智能監測體系,研發基于多源影像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三維重構技術,建立多源樣本數據庫,提出水保工程措施關鍵特征智能化提取方法。
24.黃河流域下墊面變化對水文生態的影響機理及評估。
研究黃河流域大規模梯田建設、水保工程實施和城市化進程等下墊面變化對流域水文生態的影響機理,建立流域分布式生態水文、生態風險評估和水生態調度模型,評估下墊面變化對流域水文生態協同功能、生態系統風險管控和水利工程綜合調度的影響,并提出應對策略。
25.變化環境下渭河流域地下水循環機理與調控。
研究變化環境對渭河流域基流的影響,揭示不同典型區地下水循環機理及規律,模擬和預測地下水演變及趨勢,建立地表水與地下水聯調聯控模型,提出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26.黃土高原淤地壩安全評估與風險防控。
研究因地制宜、經濟合理和環境友好的淤地壩溢洪道、輸水管道和壩體協同機理,建立極端氣候條件下淤地壩系的洪水演進模型與安全評價方法,提出淤地壩風險預警模型和安全防控閾值。
27.黃土高原水文過程變化機理。
研究黃土高原水文氣象要素時空分異性和演變規律,揭示黃土高原水文過程對氣候與下墊面變化機理,明晰下墊面特征和主要產流機制的關系,建立黃土高原產流模型。
28.變化環境下黃河中游生態水文模型及洪旱災害風險評估。
研究黃河中游水循環及水文-泥沙-植被的協同機理,闡明大規模梯田建設、植被恢復工程和城市擴張對產流、產沙和土壤墑情的影響,構建考慮氣候和人類活動影響的智慧化生態水文模型,評估變化環境下洪旱災害風險。
29.黃河源區多尺度水文預報方法。
研究黃河源區高原復雜氣候系統和降水的不確定性特征,揭示不同尺度降水的相互作用機理,構建高分辨率降水預報模型,研究不同尺度的水文預報方法。
30.新水沙情勢下黃河下游河道演變規律與水沙調控。
研究不同水沙情勢、不同邊界條件下黃河下游河道水沙輸移、沖淤演變、河床粗化、平灘流量變化規律,提出新水沙情勢、新河道邊界條件下有利于穩定下游中水河槽規模、減少水庫泥沙淤積、增加排沙入海等下游基本輸水輸沙通道的水沙調控技術。
31.華北地區深層地下水演變規律和人工回補技術。
研究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華北地區近60年來深層地下水循環路徑與周期、水位、儲量演變規律,分析深層地下水與地質災害產生及發展響應關系,研發地下水人工回補技術,提出促進深層地下水健康循環以及地下水系統有效恢復的解決方案。
二、2022年度資助計劃
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河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以集成項目和重點支持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資助期限均為4年,集成項目的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1200萬元/項;重點支持項目直接費用的平均資助強度約為260萬元/項。
三、申請要求
(一)申請人條件。
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或者其他從事基礎研究的經歷;
2.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以及無工作單位或者所在單位不是依托單位的人員不得作為申請人進行申請。
(二)限項申請規定。
執行《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申請規定”中限項申請規定的相關要求。
四、申請注意事項
申請人和依托單位應當認真閱讀并執行本項目指南、《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和《關于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中相關要求。
1.本聯合基金采取無紙化申請。項目申請接收截止時間為7月12日16時。
2.本聯合基金面向全國,公平競爭。對于合作研究項目,應當在申請書中明確合作各方的合作內容、主要分工等。集成項目合作研究單位的數量不得超過4個,重點支持項目合作研究單位的數量不得超過2個。
3.申請人登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簡稱信息系統),采用在線方式撰寫申請書。沒有信息系統賬號的申請人請向依托單位基金管理聯系人申請開戶。
4.申請書資助類別選擇“聯合基金項目”,亞類說明選擇“集成項目”或“重點支持項目”,附注說明選擇“黃河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申請代碼1應當選擇E09的下屬代碼?,申請代碼2根據項目研究內容選擇相應的申請代碼。“主要研究方向”根據項目研究方向選擇相應的方向名稱,如“1.黃河流域不同地貌區地下水模擬模型構建及應用”,研究期限應填寫“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5.申請項目應當符合本項目指南的資助范圍與要求。申請人按照項目申請書的撰寫提綱撰寫申請書。如果申請人已經承擔與本聯合基金相關的國家其他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申請書正文的“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部分論述申請項目與其他相關項目的區別與聯系。
6.資助項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發表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軟件、專利及獲獎、成果報道等,應當注明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黃河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資助和項目批準號或作有關說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水利部、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促進項目數據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7. 依托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完成組織申請以及審核申請材料等工作。在2022年7月12日16時前通過信息系統逐項確認提交本單位電子申請書及附件材料,并于7月13日16時前在線提交本單位項目申請清單。
五、咨詢方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與政策局
聯系人:李志蘭 劉 權
電 話:010-62329897,6232687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
聯系人:張景廣 田慶奇
電 話:010-63202385,63202386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科技與創新部
聯系人:李 矯
電 話:010-66298649
2、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質聯合基金項目指南
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質聯合基金以重點支持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資助期限為4年,直接費用的平均資助強度約為260萬元/項。
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質聯合基金項目指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共同設立地質聯合基金,旨在緊密結合地質科學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動地質事業高質量發展,引導全國地質行業相關研究領域優秀人才,圍繞研究解決影響和制約重大資源環境安全保障的基礎地質問題和關鍵技術方法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和創新性研究。
一、2022年度研究方向
(一)大地構造演化、動力學與古環境。
1.早前寒武紀重大地質事件性質與構造體制轉換(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聚焦華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紀構造、巖漿、變質等重大地質事件及關鍵問題,研究解析構造體制轉變期陸殼增生、物質循環及演化過程,為板塊構造啟動、構造體制轉換提供約束。
2.華夏地塊早古生代造山過程及其動力學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開展華夏地塊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構造轉換期大地構造相研究,查明早古生代火山-沉積體系與構造-巖石組合,揭示典型構造混雜巖帶構造屬性,重建早古生代地球動力學演化過程。
3.青藏高原南部前寒武紀陸塊起源與構造演化(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查明青藏高原南部前寒武紀陸塊物質組成、基底時代與構造屬性,揭示其在超大陸聚合裂解過程中的構造-巖漿-沉積響應,闡明陸塊的起源、裂解與聚合過程。
4.大規模巖床群侵位機制及古環境響應(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開展大規模基性巖床侵位過程及巖漿補給與運移機制研究,建立集侵位、變質脫氣及地表隆升為一體的深-淺部耦合模型,揭示巖床侵位對沉積系統、古地理及古環境的影響。
5.成冰紀-寒武紀早期微體生物輻射、時空分布及生態適應(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聚焦成冰紀-寒武紀早期微體生物群的特征與演替過程關鍵問題,揭示微體生物變革與環境的關系,建立高精度微體生物地層格架,為成冰紀和埃迪卡拉紀年代地層劃分提供依據。
6.中生代早期典型生物群特征及生命-環境協同演化(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聚焦望謨生物群或東北亞二疊紀-中生代早期古生物群落結構、生物演替關系及其環境制約因素等關鍵問題,研究分析二疊紀末大滅絕后生態系統重建過程中關鍵節點的特征,揭示中生代早期生態系統演化機制。
(二)礦產資源成礦作用與機理。
7.東北亞中生代俯沖帶流體性質及成礦效應(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針對東北亞重要區帶侵入體有關的金屬礦床成礦差異性,研究不同俯沖帶流體性質、來源及其對巖漿作用和成礦作用的制約,揭示巖漿演化過程中流體性質演變及其與金屬成礦作用之間的成因聯系。
8.中亞及鄰區鎳鈷鋰礦產成礦規律(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聚焦中亞及鄰區跨境成礦帶與巖漿作用有關的鎳鈷鋰成礦規律及資源潛力問題,開展昆侖成礦帶及境外中西亞造山帶中巖漿型鎳鈷、偉晶巖型鋰等礦產成礦背景和富集機制對比研究,揭示跨境成礦規律。
9.西部地區多尺度巖漿-成礦時空發育規律(申請代碼1選擇D03的下屬代碼)。
構建西部地區巖漿-成礦知識體系和圖譜,研發智能采集數據方法,建立年代學等數據庫并實現智能編圖,揭示區域成礦帶巖漿與成礦時空分布和演化規律,探索其與重大地質事件的時空關系。
10.西部地區關鍵元素分布規律與資源效應(申請代碼1選擇D03的下屬代碼)。
研究西部地區稀土、鋰、鈾、銅、金、鎳、鈷等關鍵元素分布規律,建立地球化學圖譜和成礦系統“末端”識別標志體系,發展地球化學塊體預測理論和方法。
11.新生代盆山耦合對北方砂巖型鈾礦形成的制約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研究新生代構造運動、盆山耦合對北方砂巖型鈾礦形成的控制作用,揭示造山帶-盆地-流體-成礦作用之間的聯系,查明鈾的來源及成礦過程。
12.柴達木盆地第四紀鹽湖深部鹵水鉀鋰成礦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研究柴達木盆地第四紀鹽湖深部鹵水演變,揭示深部鹵水鉀鋰富集機理,查明優質儲層的成因和分布規律,建立深部鹵水鉀鋰成礦模式。
13.喜馬拉雅錫多金屬成礦作用與關鍵控制因素(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研究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與錫多金屬成礦的成因聯系,查明不同類型錫多金屬成礦過程,揭示控制礦床形成和保存的關鍵地質因素,建立喜馬拉雅錫多金屬成礦模型。
14.陸相火山巖區蝕變成礦系統結構及成礦機理(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針對火山巖區金銅多金屬礦床經濟高效找礦問題,基于蝕變礦物高光譜及礦物化學研究,揭示重要礦集區火山構造控礦規律、蝕變分帶精細結構與元素-蝕變礦物耦合關系,建立多源數據融合的隱伏礦體定位標識體系。
15.鐵錳巨量沉積富集機制及關鍵控制因素(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研究鐵錳巨量沉積富集機制,揭示鐵錳巨量富集與重大地質事件的關系,厘定鐵錳富集的關鍵控制因素,完善鐵錳沉積成礦模型。
16.偉晶巖型高純石英形成機制與雜質賦存狀態(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研究偉晶巖型高純石英形成機制,查明鉀、鈉、鋁、鈦、硼等雜質元素的賦存狀態及其進入石英晶格的機理,揭示高純石英中流體包裹體的形成條件,發展高端高純石英制備方法。
(三)油氣資源成藏作用與機理。
17.松遼盆地陸相基質型頁巖油形成及富集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研究松遼盆地陸相基質型頁巖儲層孔縫結構和頁巖沉積-成巖協同作用,揭示頁巖油烴組分在源內運移過程中的分異特征,闡明盆地熱演化、生排烴過程及頁巖油富集機理。
18.羌塘盆地逆沖推覆構造與油氣成藏關系(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研究羌塘盆地逆沖推覆構造及其對生排烴史、油氣運聚、圈閉發育、保存條件的改造作用,建立逆沖推覆構造改造區的油氣成藏模式。
19.中揚子古隆起周緣頁巖氣成藏機理及關鍵控制因素(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研究中揚子古隆起周緣頁巖氣儲集過程,揭示甲烷異常釋放事件與優質頁巖儲層形成機制,明確溫壓場演化及其對震旦-寒武系頁巖氣成藏的約束要素,闡明頁巖氣富集與保存機理。
20.川西北加里東期多幕次構造運動及下古生界油氣成藏(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研究川西北地區加里東期多幕次構造-沉積演化過程,查明巖相古地理特征,揭示烴源巖、儲層特征及控制機理,建立下古生界油氣成藏模式。
21.鋁土巖型天然氣藏的氦氣富集機理(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研究鋁土巖系優質氦源巖生氦能力,查明烴-氦異源同儲特征,闡明排氦與生烴的耦合關系及源、儲、匯、蓋有效配置模式,揭示鋁土巖型氦氣富集過程及成藏機理。
(四)人類活動與生態宜居。
22.京津冀區域水循環時空變異與水平衡演變(申請代碼1選擇D01或D02的下屬代碼)。
研究全球變化背景下區域水循環通量與關鍵地學參數的時空變異特征及關聯模式,構建天空地多源涉水監測數據融合方法,揭示京津冀區域水平衡演變機制,建立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下的區域水文生態系統診斷模型。
23.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退化的地質-生態-水文耦合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D01或D07的下屬代碼)。
研究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退化區成土、風化過程及生態水平衡的演變規律,識別生態系統失衡的地質預警信號,界定生態地質-地下水約束下生態承載力臨界閾值與生態修復基線。
24.喀斯特流域巖溶碳循環關鍵過程及巖溶碳匯效應(申請代碼1選擇D02或D03的下屬代碼)。
針對巖溶碳匯計量不確定問題,研究喀斯特流域大氣、水文、巖溶、生物協同作用對巖溶碳循環影響,揭示巖溶碳循環規律及碳匯穩定性機制,創新巖溶碳匯計量方法。
25.土壤硒碘氟區域分散富集過程及機理(申請代碼1選擇D03或D07的下屬代碼)。
研究土壤硒、碘、氟區域分散富集規律、多圈層遷移過程與驅動機制、風險暴露途徑等,揭示區域硒、碘、氟分散富集機理,提出硒、碘、氟缺乏/富集區人群健康風險防控方法。
26.地下水驅動的紅樹林濕地生源要素循環及其生態效應(申請代碼1選擇D01或D07的下屬代碼)。
針對受地下水排泄影響的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研究其多界面間物質能量傳遞過程,揭示碳、鐵、硫耦合影響下的營養鹽代謝機制,刻畫地下水排泄驅動下生源要素的運移模式。
27.二氧化碳地質儲層封存性能定量評價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闡明二氧化碳在儲層中不同封存機制及相互作用,研發儲層多場耦合封存性能定量評價方法,研究井位、注入溫度和注入模式等對封存效率的影響,提出儲層性能改造措施。
(五)海洋地質及其資源效應。
28.南海殼幔橫斷面精細結構探測與海底擴張動力學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D06的下屬代碼)。
基于橫跨海盆高分辨率百千米級深度地學斷面重磁震資料,研究南海洋脊躍遷、非對稱擴張等深部動力學過程,揭示南海海盆殼幔橫斷面精細結構與擴張動力學機制。
29.深海表生戰略性礦產資源富集機理(申請代碼1選擇D06的下屬代碼)。
研究深海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富稀土沉積物礦產的成礦背景、分布規律和鈷、鎳、稀土等元素的富集機制,結合海陸對比,揭示多圈層相互作用對關鍵金屬富集的控制。
30.南海北部高富集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特性與控制機理(申請代碼1選擇D06的下屬代碼)。
研究南海北部高富集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特性,基于高分辨地層測量、海底原位監測、巖心與測井分析及模擬,查明儲層物性、流體運移方式對天然氣水合物富集的差異性,揭示成藏控制機理。
31.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系統溫壓場演化與流動保障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D06的下屬代碼)。
基于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生產數據,分析儲層溫壓場動態變化、產氣效率與水合物二次生成的耦合關系,揭示二次水合物生成與儲層-井筒溫壓場變化響應機理,建立試采過程多手段溫壓調控的流動保障機制。
32.天然氣水合物儲層流變機理及工程地質風險調控(申請代碼1選擇D06的下屬代碼)。
針對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儲層工程地質風險調控難題,闡明水合物儲層流變特征,揭示儲層出砂、失穩機理,建立儲層破壞行為跨尺度表征方法,研發水合物試采工程地質風險評價及調控方法。
33.天然氣水合物試采井中復雜多相流運移與熱場耦合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D06的下屬代碼)。
基于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實測數據,剖析試采井中復雜多相流體運移特征,研究多級縮徑井筒內多相流體滲流與聲波、熱場響應機制,揭示試采過程井周熱-流時空演化規律。
(六)地質安全評價理論與風險防控。
34.喜馬拉雅東構造結重大工程選址安全島評價理論與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D07的下屬代碼)。
聚焦喜馬拉雅東構造結動力演化與重大工程地質災變機理問題,開展地形急變區地應力場評價方法與監測系統研究,發展地殼穩定性多尺度精細評價理論,完善重大工程選址安全島評價方法。
35.復合型地質災害鏈生成災理論與風險防控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D07的下屬代碼)。
研究復合型地質災害易滑地質結構特征,揭示高位遠程鏈式機理和邊界層效應,構建多災種鏈生成災模式、風險評價及綜合防災減災關鍵方法。
36.高原冰磧土泥石流凍融致災機理與預警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D07的下屬代碼)。
研究高原凍融作用下冰磧土固-液耦合碎化機制與泥石流啟動模式,揭示冰磧土泥石流侵蝕動力過程與水下運動規律,構建智能監測預警模型與風險評價方法。
(七)地質調查新方法新技術。
37.多地球物理耦合場深部特征與淺部響應(申請代碼1選擇D04的下屬代碼)。
開展航空重磁等多地球物理場多尺度聯合反演研究,揭示祁連、阿拉善和鄂爾多斯地塊的地球物理信號響應規律,查明地體邊界斷裂位置與淺部響應。
38.無人機高光譜與智能化填圖關鍵技術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D02的下屬代碼)。
研發區域地質調查無人機高光譜與智能化填圖關鍵技術,構建“數據+知識+智能算法”驅動的地質調查智能空間技術框架及原型,建立無人機數字區域地質調查智能化填圖識別標志。
39.礦山地質環境變化與智能感知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D01、D04或D07的下屬代碼)。
研發礦山地質環境“天-空-地-人”協同的多要素精準感知技術,查明礦山地質環境“巖-土-水-生態”耦合演變過程,揭示采礦擾動下礦山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機制。
二、2022年度資助計劃
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質聯合基金以重點支持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資助期限為4年,直接費用的平均資助強度約為260萬元/項。
三、申請要求
(一)申請人條件。
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或者其他從事基礎研究的經歷;
2.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以及無工作單位或者所在單位不是依托單位的人員不得作為申請人進行申請。
(二)限項申請規定。
執行《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申請規定”中限項申請規定的相關要求。
四、申請注意事項
申請人和依托單位應當認真閱讀并執行本項目指南、《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和《關于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中相關要求。
1.本聯合基金采取無紙化申請。項目申請接收截止時間為7月12日16時。
2.本聯合基金面向全國,公平競爭。對于合作研究項目,應當在申請書中明確合作各方的合作內容、主要分工等。重點支持項目合作研究單位的數量不得超過2個。
3.申請人登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簡稱信息系統),采用在線方式撰寫申請書。沒有信息系統賬號的申請人請向依托單位基金管理聯系人申請開戶。
4.申請書資助類別選擇“聯合基金項目”,亞類說明選擇“重點支持項目”,附注說明選擇“地質聯合基金”。申請代碼1應按本項目指南要求選擇,申請代碼2根據項目研究內容選擇相應的申請代碼。“主要研究方向”根據項目研究方向選擇相應的方向名稱,如“1.早前寒武紀重大地質事件性質與構造體制轉換”,研究期限應填寫“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5.申請項目應當符合本項目指南的資助范圍與要求。申請人按照重點支持項目申請書的撰寫提綱撰寫申請書。如果申請人已經承擔與本聯合基金相關的國家其他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申請書正文的“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部分論述申請項目與其他相關項目的區別與聯系。
6.資助項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發表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軟件、專利及獲獎、成果報道等,應當注明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聯合基金項目資助和項目批準號或作有關說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共同促進項目數據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7. 依托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完成組織申請以及審核申請材料等工作。在2022年7月12日16時前通過信息系統逐項確認提交本單位電子申請書及附件材料,并于7月13日16時前在線提交本單位項目申請清單。
五、咨詢方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與政策局
聯系人:李志蘭 劉 權
電 話:010-62329897,62326872
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外事部
聯系人:向君峰 孟 恩
電 話:010-58584668,58584665
3、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日本學術振興會合作與交流項目指南
資助領域包括數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和醫學科學。申請代碼1須根據資助領域和研究內容選擇對應的申請代碼,建議選擇至最后一級。
中方資助強度為不超過20萬元/項。擬資助19項,其中合作交流項目15項左右、學術會議項目4項左右。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的合作協議,雙方共同資助中日兩國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基礎上開展的合作交流與雙邊研討會項目。
一、 項目說明
(一)項目類型
包括合作交流、在華召開國際(地區)學術會議(在華會議)、出國(境)參加雙(多)邊學術會議(出國會議)三類項目。
(二)資助領域和申請代碼
資助領域包括數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和醫學科學。申請代碼1須根據資助領域和研究內容選擇對應的申請代碼,建議選擇至最后一級。
(三)資助強度
中方資助強度為不超過20萬元/項。
(四)資助規模
擬資助19項,其中合作交流項目15項左右、學術會議項目4項左右。
(五)資助內容
對于合作交流項目,NSFC資助中方研究人員訪日的國際旅費和日方研究人員訪華的住宿費、伙食費、城市間交通費等。JSPS資助日方研究人員訪華的國際旅費和中方研究人員訪日的住宿費、伙食費、城市間交通費等。
對于在華會議項目,NSFC資助中方舉辦會議所需的會議費和中、日雙方參會人員的住宿費、伙食費、城市間交通費等。JSPS資助日方參會人員的國際旅費。
對于出國會議項目,NSFC資助中方參會人員的國際旅費。JSPS資助日方舉辦會議所需的會議費和中、日雙方參會人員的住宿費、伙食費、城市間交通費等。
(六)項目執行期
合作交流項目執行期為2年9個月,申請書中的研究期限應填寫2023年4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
學術會議項目執行期為1周,申請書中的研究期限應填寫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
二、 申請人條件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交流項目管理辦法》,申請本項目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申請合作交流項目,中方申請人須是2024年12月31日(含)以后結題的3年期(含)以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研項目(合作交流項目除外)的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參與者。合作交流應密切圍繞所依托在研基金項目的研究內容。
申請學術會議項目,中方申請人須是2022年12月31日(含)以后結題的3年期(含)以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研項目(合作交流項目除外)的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參與者。
在研項目的主要參與者作為中方申請人須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博士學位,或者有2名與其研究領域相同、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的科學技術人員推薦,并經在研項目負責人同意。
(二)日方合作者應符合JSPS對本國申請人的資格要求。日方申請指南詳見https://www.jsps.go.jp/j-bilat/semina/shinsei_bosyu.html(日文版)和https://www.jsps.go.jp/english/e-bilat/call.html(英文版)。
(三)中日雙方申請人需分別向NSFC和JSPS提交項目申請。單方提交的項目申請將不予受理。
(四)更多申請人條件的詳細說明請見《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
三、 限項申請規定
(一) 本項目屬于國際(地區)合作交流項目,不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人員申請和正在承擔的項目總數限為2項”規定的限制。
(二) 不受“申請人同年只能申請1項同類型項目”規定的限制。
(三) 作為申請人申請和作為項目負責人正在承擔的NSFC-JSPS(中日)合作交流項目,合計限1項。
(四) 《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中關于申請數量的其他限制。
四、 申報說明
(一) 申請人注意事項
1. 申請人在填報申請書前,應認真閱讀本項目指南和《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中的相關內容,不符合項目指南和相關要求的項目申請將不予受理。
2. 中方申請人須登錄ISIS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isisn.nsfc.gov.cn/egrantweb/),在線填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交流項目申請書》。
申請合作交流項目具體步驟是:
(1)選擇“項目負責人”用戶組登錄系統,進入后點擊“在線申請”進入申請界面;
(2)點擊“新增項目申請”按鈕,進入申請項目所屬科學部選擇界面,點擊“申請普通科學部項目”進入項目類別選擇界面;
(3)點擊“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左側+號或者右側“展開”按鈕,展開下拉菜單;
(4)點擊“合作交流(組織間協議項目)”右側的“填寫申請”按鈕,進入選擇“合作協議”界面;
(5)在下拉菜單中選擇“NSFC-JSPS(中日)”,然后按系統要求輸入依托在研基金項目的批準號,通過資格認證后即進入具體申請書填寫界面。
申請學術會議項目具體步驟是:
(1)選擇“項目負責人”用戶組登錄系統,進入后點擊“在線申請”進入申請界面;
(2)點擊“新增項目申請”按鈕,進入申請項目所屬科學部選擇界面,點擊“申請普通科學部項目”進入項目類別選擇界面;
(3)點擊“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左側+號或者右側“展開”按鈕,展開下拉菜單;
(4)點擊“在華召開國際(地區)學術會議(組織間協議項目)”或“出國(境)參加雙(多)邊學術會議(組織間協議項目)”右側的“填寫申請”按鈕,進入選擇“合作協議”界面;
(5)在下拉菜單中選擇“NSFC-JSPS(中日)”,然后按系統要求輸入依托在研基金項目的批準號,通過資格認證后即進入具體申請書填寫界面。
3. 申請書填寫說明。中日雙方申請書中的項目名稱(英文)、雙方依托單位(中英文)和雙方項目負責人(默認為“中方人信息”欄目和“境外合作人員”欄目的第一人)應嚴格一致。
申請合作交流項目,應在“項目執行計劃”欄目,按照交流年度,詳細列出出訪及來訪人員姓名、出訪及來訪日期和擬開展的研究工作內容。項目參與者須是所依托在研基金項目的主持人或主要參與人。
申請學術會議項目,應列出會議日程安排和擬參會人員信息。中方參會人員應至少來自國內3個不同的單位,且每個參會人員均須是2022年12月31日(含)以后結題的3年期(含)以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研項目(合作交流項目除外)的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參與者。
4. 預算編報要求。申請人應當認真閱讀《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申請須知中預算編報要求的內容,嚴格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財教〔2021〕177號)》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金預算表編制說明》的要求,認真如實編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金預算表》。
5. 申請材料要求。申請人完成申請書撰寫后,在線提交電子版申請書及附件材料,無需報送紙質申請書。附件材料包括:
(1)申請合作交流項目須提交合作交流協議(協議模板見附件1)。中日雙方申請人須就合作內容、交流計劃及知識產權等問題達成一致,并簽署合作交流協議。
(2)申請學術會議項目須提交英文申請書(模板見附件2)作為中文申請書附件提交ISIS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同時,項目申請人須提供中日參會人員名單,申請在日本召開的雙邊學術研討會只要求中方組織者一人填寫中文申請書。
未按要求提交以上附件材料的項目申請將不予受理。
(二) 依托單位注意事項
依托單位應對本單位申請人所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規性,申報預算的目標相關性、政策相符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審核。本項目納入無紙化申請范圍,依托單位應在規定的項目申請截止日期前提交本單位電子版申請書及附件材料。請通過ISIS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上傳本單位項目申請清單,無需提供紙質版。
關于單位科研誠信承諾書提交等事宜,請參照《關于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執行。
項目獲批準后,需將申請書的紙質簽字蓋章頁裝訂在《資助項目計劃書》最后,一并提交。簽字蓋章的信息應與電子版申請書嚴格保持一致。
(三) 項目申請接收
ISIS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在線申報接收期為2022年6月10日至2022年9月6日16時。日方合作者須在JSPS規定的截止時間前向JSPS提交申請。
注:請申請人嚴格遵照本項目指南的各項要求填報申請,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申請將不予受理。如有疑問,請致電項目聯系人。
五、 擬批結果公布
2023年2月左右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門戶網站國際合作欄目中公布擬批準資助通知。
六、 項目聯系人
(一)中方聯系人
聯系人:唐克雙,李文聰
電 話:010-6232 8404,6232 7014
郵 箱: tangks@nsfc.gov.cn,liwc@nsfc.gov.cn
信息系統技術支持(信息中心):010-6231 7474
(二)日方聯系人
項目名稱: 二國間交流事業(日文名稱)、JSPS Bilateral Joint Research Projects/Seminars(英文名稱)
聯系人:MARUYAMA Yuna (Ms.),HINO Hiroe (Ms.)
電 話:03-3263 1755, 3263 2367, 3263 2362
郵 箱: kenkyouka13@jsps.go.jp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際合作局
2022年6月9日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第五屆專家咨詢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京召開
2022年5月2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第五屆專家咨詢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京召開。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高福院士出席會議,醫學科學部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醫學科學部主任張學敏院士主持會議。
高福副主任在致辭中感謝咨詢委員會專家為科學基金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并強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緊密結合。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的戰略研究要堅持科技創新,努力做好管理機制創新,發揮好超前引領作用。希望通過與會專家的深入思考和討論,為加強中國醫學科學研究提出寶貴建議。張學敏主任鼓勵與會專家各抒己見,充分發揮科學家群體在基金決策和管理工作中的咨詢作用,為推動醫學科學基金在醫學科技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建言獻策。
會議聽取了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項目負責人的匯報,咨詢委員會專家及特邀專家經過討論投票,遴選確定了參加會議評審的項目;咨詢委員會專家對自然科學基金委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支持的“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發展戰略研究(2021-2035)”《醫學發展戰略研究:2021-2035》項目進行了結題評審及研究報告出版評審。
咨詢委員會專家聽取了醫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孫瑞娟關于2022年度醫學科學領域項目申請、受理及資助計劃的介紹,并針對“新發突發傳染病應對的創新策略與研究新范式”和“臨床科學研究與多學科交叉重大項目建議”等重要議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為醫學科學的創新發展提出了重要指導意見。此外,專家還就科學問題凝練、完善和優化學科布局等科學基金系統改革重要任務提出許多積極建議。
醫學科學部第五屆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特邀專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計劃與政策局副局長姚玉鵬以及醫學科學部全體工作人員參加會議。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4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