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田余慶先生的文章,里面提到:
學術上有個自我定位,要自律,要謙和,要向學問大的人比自己的不足,要有樂于聽不同意見的習慣,而不搞唯我獨尊。多掂量自己分量之不足,不要沉湎于搞自我欣賞,搞獨霸.......做學問一有了稱王思想,學問就再也不能前進了,而且會掉下來。所以學問越長進,越要夾尾巴。
這話對不對我不敢說。我個人的粗略看法是,勝負心乃至虛榮心,本身當然格調不高,但不一定會帶來壞結果,很多時候恰恰催人奮進(想想何炳棣?。?。但過分看重這些確實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對于做學問來說,爭強好勝、虛榮自負好不好似乎不能一概而論,它可能好,可能壞。
什么時候好,什么時候壞呢?當虛榮心促使你去努力提升學術能力的時候好;當虛榮心引導你美化自己的實際水平時壞。
這篇文章簡單談談后一種情況。
面對批評,面對“自己的學問可能有缺陷”的可能性時,人的本能反應是進行心理防衛:否認自己有問題,努力合理化自己的現狀。
這種心理防衛的一大根源是對未知的恐懼,是拒絕走出思想舒適區。能夠克服這種心理弱點,相對客觀地評估自己的狀況是很難得的一項品質。
這種心理防衛的典型表現是什么樣的呢?就是漫畫化地貶低那些對立觀點,比如做定性的覺得做定量的都是頭腦簡單的迷信科學者,做大陸哲學的覺得做英美哲學的只能欣賞雕蟲小技,不懂得真正的深刻,諸如此類。
這些觀點真誠嗎?很大程度上是真誠的,不然他們也不會一開始走向、現在還堅持自己的路子。但這也可能是學不了數學、邏輯學的人,在恐懼不安下的自我安慰手段。——諸如此類的“誅心之論”都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泛泛而談時,我們只能勾勒各種可能性。
與之相反相成的一個表現就是抱大腿,把自己的榮辱得失和某個學者、某個學派的地位聯系起來。比較常見的是翻譯了某個學者的書,然后就死心塌地要當他的中國地區獨家代言人了。也有可能就是碩士、博士論文研究了某個人,便把自己歸入其門下。于是,批評這個學者就像是批評他自己,第一反應就是暴跳如雷、反駁否認。
最奇葩的表現是,這種私淑弟子不僅拒絕別人批評自己的學術偶像,有時甚至連贊揚都不行:你憑什么夸他?你真的懂他嗎?我讀他的時候你還在讀教材呢......
這類私淑弟子特別希望樹立這樣一種幻想:就好像那些大佬們建了一個外人無法加入的聊天群,自己呢雖然也沒有入群的資格,但有機會看到聊天截圖,所以擁有了對大佬的獨家解釋權,在整個鄙視鏈上占據了一個承上啟下的獨家供應商地位,大佬之下,萬人之上。
他們也喜歡談自己在人格風范、學術旨趣上和偶像大佬的相似處,意思是,雖然跟偶像比還有差距,但自己比較接近了,至少是走在正道上的。
總之,大佬之下,萬人之上。
旁觀者不難看清,這種人真正在乎的不是學術觀點的對錯,而是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但可笑的是,別人可能絲毫沒有把他和某個學者綁定在一起的意思,甚至根本不在乎他這個人,但他總是時刻覺得“你們是不是看不起我?”
怎么克服這種虛榮心的負面影響呢?
我也沒什么成熟的想法,相反,前面的批評很大程度上是自嘲,因為我十足后悔自己因為一些心理防衛而沒能更早地去讀一些更難的東西,時常感嘆自己碩士三年都在自鳴得意中浪費掉了。
有一個方法確實值得一試:多讀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特別是,自己不喜歡,但一些挺可靠的人又覺得很好的東西。這樣就能多保留一點突破自我局限性的希望。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