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集體“出走”;曲靖師范學院同時發表3篇Nature;頂級1區期刊明年起不再拒稿;中國大學文科排名出爐…
01 頂級1區期刊:明年起將不再拒稿!
10月20日,國際著名生物學綜合期刊eLife宣布:從2023年1月31日起,所有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章,eLife都不會作出接受/拒絕的決定,而是直接發布在其網站上。
官方介紹稱,所有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都將在eLife網站上發布為“已評審預印本”,并附有eLife評估和公眾評論。作者還將可對評估和公眾評論進行回應。接下來做什么將完全由作者決定,無論是修改和重新提交,還是宣布其為最終記錄的版本。
官方將這一模式稱為eLife assessment,并認為“這是一種更透明、更快、更公平的研究成果發表方式”。從2023年1月開始,這將是eLife唯一的運作模式(此前保留過傳統出版模式)。
eLife的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步驟:
1、提交提交你的論文(預印本),編輯決定是否進行同行評議。
2、同行評議你的論文經過該領域專家的評審,并收取出版費。然后,你將收到eLife評估、公開評論和審稿人關于如何改進論文的保密建議。
3、發表你的論文在eLife的網站上作為預印本與eLife評估和公開評論一起發表。然后就可以引用了。eLife評估反映了研究結果的重要性和預印本中報道的數據和論證的強度。你還可以包括對評估和評審的回應。
4、作者修訂你可以控制要進行哪些修訂,以及是否以及何時重新提交。如果你修改,eLife將出版一個新的審查預印本,更新審查和評估。
5、記錄的版本在同行評審后的任何時候,你都可以選擇將你評審過的預印本作為“記錄版本”出版。在作者校對并符合期刊政策后,eLife會將你的論文發送到PubMed上進行索引。
02 2022中國大學文科排名出爐
10月19日,軟科發布2022中國文科實力百強大學。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三所老牌文科強校再次蟬聯文科實力前三甲。北京大學在學科實力、學科精度、高端人才、重大成果、學術論文和科研平臺6個維度奪得全國第一,10個A+學科“笑傲群雄”,再次奪得文科實力冠軍;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科規模、科研項目2個維度獲得全國第一,學科實力、學科精度、高端人才、重大成果和學術論文5個維度得分僅次于北京大學,文科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二;北京師范大學緊隨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排在全國第三。
中國文科實力A+大學(文科實力全國前20名)和中國文科實力A大學(文科實力全國21~100名)排名如下:
03 曲靖師范學院以第一作者單位在《Nature》同時發表3篇論文,引發國內外關注
今年9月28日,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的省屬普通本科高等師范院校曲靖師范學院以第一作者單位在《Nature》同時發表3篇論文,引發國內外關注。
10月12日,云南省紀委省監委網站發布來自曲靖師范學院紀委的文章《曲靖師范學院以良好政治生態保障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
文章提到“‘研究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團隊艱苦不懈的努力和學校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學校和學院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同時發表2篇論文的曲靖師范學院生物資源與食品工程學院李強博士深有感觸地說。該學院‘干事講黨員、分配講公平、干部講奉獻、班子講團結’的良好氛圍激勵著教學科研人員‘憋著一口氣也要干出一番事業’。”
文章指出,近年來,曲靖師范學院牢固樹立“以一流黨建引領一流學科專業建設、引領一流人才培養、引領一流部門建設”理念,堅持不懈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清廉曲師”建設迭代升級,著力打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營造團結奮進干事氛圍。
譬如,曲靖師范學院聚焦問題整改開展以案促改促建,建設清正廉潔政治生態。針對學校原黨委副書記、院長李澤華嚴重違紀違法案,提出8項整改任務、20條整改措施,以整改促政治生態建設,制定完善規范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教職工“八小時之外”行為等方面的9項規章制度。
04 熱議!放棄985大學副教授教職,北大博士后從政任區長!
放棄了天津大學副教授的職位和30萬元高額獎學金出國繼續深造的機會,作為北京大學博士后選調生、現年39歲回到家鄉寧夏工作的馬仲武近日履任新職。
根據寧夏人民政府網站公開信息,經2022年9月1日石嘴山市惠農區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決定任命馬仲武為惠農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同時,其還擔任惠農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書記。
馬仲武曾在美國加州大學做過近四年的聯合培養博士和訪問學者,并在頂級期刊發表過學術成果。
2016年,馬仲武被任命為紅翔村第一副書記,看到村里衛生差、垃圾隨處堆放,市場里也總有不少閑散人員轉悠、蹲著曬太陽時,他主動去鄉上申請資金,整治鄉村衛生環境,并加大對群眾的勞動技能培訓,發展勞務經濟帶頭人。
據《半月談》雜志報道,馬仲武在高校主要從事全球氣候變化和碳排放研究,還在 Nature 雜志上發表過論文。來到鄉鎮,他每天操心的是村民脫貧、土地糾紛、鄰里矛盾。“每一項工作都直接改變老百姓的生活,這種改變看得見摸得著,我很享受這種成就感。”
高校動態
01 南大第二!2022最新自然指數排名公布!
自然指數官網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數排名(統計時間節點為2021.8.1-2022.7.31)。最新自然指數排名中,哈佛大學位居全球高校第一,中國科學院大學位居全球高校第2,內地高校第1位。
2022最新自然指數排名中國內地高校TOP200名單(2021.8.1-2022.7.31)如下:
02 頂尖大學修改碩、博論文原創性要求
10月15日,臺灣大學對外公布,該校正式修改校內規章,要求碩士和博士畢業生提交“論文學術倫理暨原創性聲明書”以保證畢業論文的原創性,若學生嚴重違反學術倫理,該校將追究指導教師責任。
民進黨籍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今年被指學術不端,引發臺灣社會強烈質疑。臺大于8月9日認定其論文抄襲并撤銷其碩士學位。
據中時新聞網消息,有臺大學生透露,林智堅學術不端事件發生后,臺大教師就已提高對學生論文的要求,只有當學生對比論文相似度后,教師才愿意核簽。
臺灣大學主秘王根樹于校務會議會后受訪說明解釋,論文相似度百分比標準怎么訂,由各系所自行決定,因為社會、科學領域跟自然科學領域都不同,這部份學校沒有辦法訂一個統一的標準,學校的原則就是要經過論文比對系統,但也保持相當彈性,如果超過百分比標準,指導教授認定沒有抄襲,簽了名確認,學校也接受。
03 北京高校,集體“出走”
近日,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首批四所北京高校,確定進駐雄安新區。四所大學新校區規劃面積均超 1500 畝,是本部校園面積的 2 倍以上。
據悉,這四所高校均位于雄安新區啟動區或起步區第五組團。北京交通大學雄安校區占地面積約 2600 畝,預計將于 2026 年前后完成一期建設并投入使用。北京科技大學雄安校區占地面積約 2450 畝。北京林業大學預計 11 月中旬公布新校區總規方案,占地面積約 2200 畝,距離北京校區直線距離約 110 公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雄安校區占地面積 1600 畝,建設用地面積 1200 畝,預計將于 2025 年底完成一期建設并投入使用,滿足 10000 名學生的辦學需求。
此外,北京郵電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高校均在相關規劃中提及或啟動雄安新校區籌辦計劃。清華、北大也分別提出在雄安建設清華大學雄安醫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雄安分院。
學術輿論
01 無奈承認是錯誤!該知名團隊接連被撤回Science Advances等6篇文章,主要原因是圖片重復使用
2015年10月16日,美國馬歇爾大學Joseph I. Shapiro團隊(Komal Sodhi為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 在線發表題為“pNaKtide inhibits Na/K-ATPas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mplification and attenuates adipogene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抑制氧化應激的Na/K-ATPase擴增可能最終是一種對抗肥胖、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的新方法。
但是,在2022年10月19日,該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文章涉嫌圖片重復使用。
另外,從在2022年5月起,Scientific Reports撤回多篇美國馬歇爾大學Joseph I. Shapiro團隊及歇爾大學Komal Sodhi團隊多篇研究論文,主要原因均為圖片涉嫌重復使用。
02 這所大學認定:論文抄襲不成立!但……
10月20日,中華大學發布消息林耕仁論文抄襲不成立,但有學術瑕疵。
國民黨新竹市長“候選人”林耕仁,日前被民進黨團指控,他的陽明交大、中華大學的碩士論文疑似抄襲,中華大學在10月20日傍晚,發布審查結果,認定論文撰寫過程,抄襲行為不成立,但有學術瑕疵。學校教評會也會針對瑕疵,檢討教師責任。
03 美國血管生物學者鄒明輝15篇論文被撤回
《美國生理學雜志: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10 月 11 日發布撤稿聲明稱,應俄克拉荷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科研誠信辦公室(University of Oklahoma Health Science Center’s Research Integrity Office)要求,美國生理學會對一篇已發表文章進行撤稿。該文章中的圖片 1 和圖片 2 存在圖片重復使用問題,并且嚴重影響了該文章中得出的結論。
另外,公開信息顯示,鄒明輝作為通訊作者或共同署名的多篇論文已被撤回,截至目前已達 15 篇,撤稿原因主要包括圖片重復使用、偽造圖片和數據。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數所高校介紹鄒明輝為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但根據美國醫學科學院的回復郵件,鄒明輝并非該科學院院士。
國際視野
01 美國獲博士學位人數創史上最大跌幅
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報道,當地時間 10 月 18 日,美國科學基金會(NSF)等機構發布了美國最新的博士學位年度普查數據。結果顯示,2021 年美國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52250 人,比 2020 年博士人數(55224 人)減少近 3000 人,降幅達 5.4%,成為自年度普查開始的 65 年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進一步分析顯示,相比國際留學生,美國當地學生獲得博士學位的降幅更大,且在不同種類的學校或研究機構中,獲博士學位人數均有下降。在各學科中,人文藝術(Humanities and Arts)專業降幅最大,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減少了 16%。
02 波士頓大學嵌合新冠病毒研究引爭議,校方回應
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STAT 等媒體報道,波士頓大學的研究者將新冠病毒原始株表達刺突蛋白的基因片段,替換為奧密克戎 BA.1 變異株的對應片段,從而制造出了奧密克戎/原始株嵌合體。小鼠感染實驗顯示,所有感染了原始株的小鼠全部死亡,感染了嵌合體的小鼠有 80% 死亡,而感染了奧密克戎的小鼠全部存活。這說明雖然奧密克戎的免疫逃逸是刺突蛋白突變導致的,但刺突蛋白之外的病毒骨架對病毒致病性擁有更大的影響。相關論文于 10 月 14 日發布于bioRxiv預印本網站(未經同行評審)。
該研究發布后引發了廣泛爭議。對此,波士頓大學于昨日發表公告,指責部分媒體報道“虛假且不準確”,并表示該研究在生物安全等級為三的波士頓大學新興傳染病實驗室(NEIDL)中進行,并無違規或危險操作,且該項研究已獲得公共機構生物安全委員會(IBC)和波士頓公共衛生委員會批準。
根據美國政府相關政策,任何聯邦資助且“合理預期”會使已具有高度致病性和傳播性的病毒更加危險的實驗都應當接受特別審查,但波士頓大學表示該研究不符合該標準。校方在聲明中表示“這項研究并非基因功能獲得研究,即此研究不是為了增加新冠病毒毒株的危險性,事實上,這項研究將病毒復制的危險性降低了。”
另外,美國過敏與感染性疾病研究院(NIAID)表示,該團隊最初的撥款申請中并未具體說明這項研究。對此,校方回應稱 NIAID 資金僅用于“實驗室設備和平臺”,因此不需要報告該研究。
科研政策
01 基金委計劃與政策局迎來新局長!
近日,基金委官網發布人事任免消息《關于王巖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和《關于王長銳同志退休的通知》,王巖同志任計劃與政策局局長,試用期1年。王長銳同志于2022年9月20日退休,免去其計劃與政策局局長職務。
關于王巖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
國科金黨組發〔2022〕56號各局(室)、科學部,機關黨委,各直屬單位:
經2022年9月20日黨組會議研究決定,王巖同志任計劃與政策局局長,試用期1年;免去其辦公室(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副主任職務。任免時間自黨組決定之日算起。
特此通知。
中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2022年9月30日
關于王長銳同志退休的通知
國科金黨組發〔2022〕55號各局(室)、科學部,機關黨委,各直屬單位:
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關于認真執行干部退(離)休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組發〔1988〕9號),經黨組會研究決定,王長銳同志于2022年9月20日退休,免去其計劃與政策局局長職務。
特此通知。
中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2022年9月30日
科研進展
01 迎來新的跨越!清華大學戴瓊海及方璐最新Nature
平面數字圖像傳感器在廣泛的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年來像素的數量迅速增加。然而,由不完美透鏡或環境干擾引起的空間非均勻光學像差從根本上限制了成像系統的實際性能。
2022年10月19日,清華大學戴瓊海及方璐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An integrated imaging sensor for aberration-corrected 3D photograph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了一種集成掃描光場成像傳感器,稱為元成像傳感器,以實現通用應用的高速像差校正三維攝影,無需額外的硬件修改。元成像傳感器不是直接檢測二維強度投影,而是通過振動編碼微透鏡陣列捕捉超精細的四維光場分布,在后處理中可以靈活、精確地合成復雜場調制圖像。
使用該傳感器,該研究可以在沒有數據先驗的情況下,用一個球面透鏡實現高達10億像素的高性能攝影,導致光學成像系統容量和成本的數量級下降。即使在存在動態大氣湍流的情況下,元成像傳感器也能夠在80厘米地面望遠鏡上實現跨越1000弧秒的多站點像差校正,而不降低采集速度,為高分辨率的天氣天空調查鋪平了道路。此外,高密度精確深度圖可以同時檢索,方便了從自動駕駛到工業檢測的各種應用。
02 潘建偉團隊實現百公里自由空間高精度時間頻率傳遞,為全球首次
近年來,基于超冷原子光晶格的光波段原子鐘(光鐘)的穩定度已進入 10^-19 量級,將形成新一代的時間頻率標準(光頻標),結合廣域、高精度的時間頻率傳遞可以構建廣域時頻網絡,將在精密導航定位、全球授時、廣域量子通信、物理學基本原理檢驗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傳統基于微波的衛星時頻傳遞的穩定度僅有 10^-16 量級,不能滿足高精度時頻網絡的需求。基于光頻梳和相干探測的自由空間時頻傳遞技術,穩定度可以達到 10^-19 量級,是高精度時頻傳遞的發展趨勢,但此前相關工作信噪比低、傳輸距離近,難以滿足星地鏈路高精度時頻傳遞的需求。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領導的團隊首次實現了百公里級的自由空間高精度時間頻率傳遞實驗,時間傳遞穩定度達到飛秒量級,頻率傳遞萬秒穩定度優于 4×10^-19。通過發展大功率低噪聲光梳、高靈敏度高精度線性采樣、高穩定高效率光傳輸等技術,研究團隊在新疆烏魯木齊成功實現了 113 千米自由空間時頻傳遞,系統可容忍最大鏈路損耗高達 89dB,遠高于中高軌星地鏈路損耗的典型預期值(約 78dB)。實驗結果有效驗證了星地鏈路高精度光頻標比對的可行性,向建立廣域光頻標網絡邁出重要一步。相關論文于 10 月 5 日發表于《自然》(Nature)。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96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