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裝置“帶病”運行 是安全生產的大忌
據有關媒體報道,浩業化工在1月15日發生爆炸的前幾天,一共進行了4次堵漏作業,且爆炸時堵漏現場聚集了大量作業人員。2019年河南義馬“7·19”事故后,應急管理部在《關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河南煤氣集團義馬氣化廠“7·19”重大爆炸事故的通報》中要求,堅決杜絕裝置設備“帶病”運行。隨后印發的《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導則》中也明確規定,嚴禁化工裝置、危險化學品設施“帶病”運行,并將此項列入屬地應急管理部門依法暫扣或吊銷安全生產許可證的6項特殊條款之一,同時也明確規定當“裝置出現泄漏等異常狀況時,嚴格控制現場人員數量”。
然而,仍有企業沒有充分認識到安全與生產的關系,在經濟效益面前,仍存在裝置“帶病”運行的冒險行為。如2022年上海石化“6·18”事故中,事發前管線已經出現漏點,但仍打上卡子“帶病”運行,未等到20日計劃檢修便發生爆炸。
二是帶壓堵漏風險巨大且不可控
帶壓堵漏是風險極大的一項作業,以往不乏影響較大的帶壓堵漏事故。《危險化學品企業特殊作業安全規范》(GB 30871-2022)中明文要求“生產裝置運行不穩定時,不應進行帶壓不置換動火作業”。
筆者認為,當易燃易爆介質管道本體上或焊縫出現嚴重泄漏時,也應嚴禁帶壓堵漏。壓力管道本體泄漏,多是管道腐蝕造成的,或管道減薄嚴重,或點腐蝕造成穿孔。這兩種情況下即便堵住了一個漏點,也不可能消除管道減薄所帶來的風險,不可能阻止已經減薄的管壁因受壓力出現新漏點;如果焊縫發生泄漏,也無法阻止焊縫漏點繼續擴大,其最大的風險是減薄的管道承壓不住而撕裂。
三是腐蝕性介質下 壓力管道失效風險未引起足夠重視 四是對烷基化裝置運行風險 還缺乏足夠的認識 嚴禁裝置“帶病”運行,嚴禁裝置發生異常時現場聚集大量的作業人員。 要按照《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導則》的要求,認真吸取事故教訓,充分認識化工生產裝置帶病運行存在的巨大安全風險,正確處理效益與安全的關系,樹立“隱患就是事故”的觀念,確保發現隱患第一時間消除。 嚴禁未知風險下實施帶壓堵漏。 切實開展設備完好性管理,預防因腐蝕或沖刷減薄引起管道失效而造成事故。 設備完好性管理是化工過程安全管理中重要的要素,但也是國內化工企業運行較差的要素之一。尤其是設備預防性維修,在很多企業沒有得到有效地開展,更多的企業仍然是“事后維修”,難以做到“預防性維修或預知性維修”。企業應按照剛修訂發布的AQ/T3034《化工過程安全管理導則》要求,切實開展設備完好性管理。 腐蝕檢測是預防性維修的基礎,要定期檢測,建立檢測數據庫,避免檢測走過場現象,對存在硫化氫、硫酸、氫氟酸、氯化氫、氫等腐蝕性介質的承壓管道等重點部位要加大腐蝕監測和檢測力度,縮短檢測周期,對腐蝕減薄嚴重部位建議采用超聲波在線定點測厚或脈沖渦流移動式等檢測手段進行測厚分析,尤其是三通和彎頭等因易受沖刷腐蝕的部位,及時發現處理管道壁厚減薄情況,掌握腐蝕速率,定期評估防腐效果和核算設備剩余使用壽命,及時發現并更新更換存在安全隱患的管道,避免發生泄漏再忙于檢修與堵漏。 加強并重視烷基化裝置安全風險防控。 烷基化裝置的主要風險是酸腐蝕,如反應器進料管線、三通部位擴徑處、堿洗罐入口段、含酸管線、塔進料換熱設備、塔頂冷凝器、冷劑冷卻器等腐蝕泄漏以及反應器、沉降器等閥門內漏。建議強化腐蝕控制措施,在開展設備預防性維修的同時,應在設備、管道選材和嚴格工藝操作上加強管控,防止和減少酸系統腐蝕,可采取控制原料中的雜質含量,在工藝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含酸介質的操作溫度、流速、提高酸濃度等措施。 為保障酸區設備長周期運行,應嚴格控制含水量、操作溫度和介質流速。可采用新工藝技術,如目前國際上先進工藝已不用硫酸、氫氟酸作催化劑,而采用固體酸或離子液體烷基化技術,建議業內加強新工藝的研發。 統籌安全與發展。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國民經濟呈上行趨勢,這時候企業不能因為市場效益好而不顧裝置運行的風險,更要正確理解生產與安全的關系。當裝置管道已腐蝕泄漏難以有效控制,當重大安全風險出現時,唯一的選擇應是減負荷停裝置,消除泄漏風險,直至更換新的設備或管道,再評估是否具備復工復產安全條件,絕不是集中大量的作業人員在現場搶修堵漏。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